作 者:文羨魚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在長三角制造業版圖上,鎮江丹陽以“眼鏡之都”聞名遐邇。
鏡片產量占全國總量的70%,占全世界50%!
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這座以傳統鏡片制造見長的城市里,一家名為江蘇工大金凱的高端裝備企業,正以納米級精度的“中國智造”刷新著“眼鏡之都”的新高度。
從打破德國壟斷的自由曲面鏡片機床,到改寫日本光學巨頭的技術神話,這家企業用八年時間書寫了一段“小城逆襲”的硬核故事。
一、切開國外精密制造的“鐵幕”
中國的近視患者已經多到了一個什么程度?
《2024國民眼健康年度報告》顯示,我國近視人口已突破7億!
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和學業壓力的持續增加,現在一大半的年輕人,都是近視眼。
數據顯示,高中學生90%以上都是近視眼,很多高校招收飛行員越來越困難。
所以在2018年,國家就把青少年近視防控列為國家工程。
近視的防控,離不開眼鏡的鏡片矯正,然而實踐中,很多孩子的眼鏡度數都是越戴越高。
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從2018年到2024年,中國近視人口從6億一下子就跨到了7億。
眾所周知,眼鏡的利潤很高,但國產品牌能夠自主生產的矯正鏡片,普遍為低端產品。
?就拿矯正青少年近視的離焦鏡片?來說,作為目前國際上比較先進的技術,其技術和原材料市場,基本被日本、韓國、德國壟斷。
《2024國民眼健康年度報告》顯示:90后年均花費382元護眼,但72%的錢花在了無效產品上。
為什么無效,很大程度是因為技術不過關,傳統鏡片模具難以做到“千模千面”的眼鏡度數定制。
此外由于關鍵技術被國外壟斷,真正的離焦矯正眼鏡售價都在大幾千元,普通家庭難以接受。
怎么掌握中國自己的精密眼鏡制造技術?
2016年不少來自于名校的專家來到鎮江丹陽,創辦了江蘇工大金凱高端裝備制造有限公司。
主要攻克的難題,就是超精度加工設備。
其實矯正鏡片的理論基礎100年前就有科學家解決了,但問題是從理論到實踐需要靠超精密的設備去加工。
怎么做出中國自己的超精密的加工設備?首先要攻克自由曲面鏡片車銑復合機床的相關技術。
工大金凱的負責人介紹:“在我們研制之前,自由曲面鏡片車銑復合機床完全被德國、美國等4家國外品牌壟斷,國內鏡片企業只能通過高價進行采購,且在機床的使用、維護、升級保養方面終身受制于人,其鏡片設計方法與理念,無法根據國人自己的用眼習慣和視力特點進行必要的優化和改進。
所以,為了打破對進口設備的依賴,從根本上解決國內相關產業在國際上無議價權、無定價權,只能高價購買且終身受制于人的現狀,同時可以為國內先進的光學設計方法提供驗證平臺,為打造更適合國人視力特點和用眼習慣的高端鏡片提供支持,更好地保護國人視力健康。
因此,公司開展了該設備的攻關,國外企業得知后放言:沒用的,中國人三年內造不出。”
結果,工大金凱真就學會了,而且進展比國外企業想象的更快。
德國當初的精密加工設備最快速度是90秒/鏡片,而最初工大金凱造出來的設備加工速度是最快130秒。
后來工大金凱向英國企業尋求幫助,但是英國企業響應速度慢,跟不上生產節奏。
無奈之下,工大金凱下定決心,要將核心部件國產化,經過幾年努力,我們和德國的差距已經逐步縮小。
從90秒/130秒,逐步變成了60秒/90秒,50秒/60秒。
由于差距越來越小,再加上國產化價格的優勢,工大金凱的產品已經吸引了不少國際企業的目光。
比如日本的光學鏡片龍頭企業,為了考核工大金凱的設備,拿著他們的鏡片方案要求工大金凱現場加工,每一次加工鏡片,東海光學的技術員都在邊上拍照、錄像計算時間,然后把成品送回日本檢測。
工大金凱的人說,“我們的裝備制造尤其是精密裝備制造、超精密裝備制造,這是我們需要發力的。”走進工大金凱車間,一臺臺銀灰色設備正以每秒千次的頻率進行著微米級運動。
這條國產車房生產線不僅性能趨近進口設備,價格也比進口設備低很多,廣受鏡片生產企業的歡迎。
二、為初創企業保駕護航
在超精密加工領域,工大金凱的突圍堪稱教科書級別。
這項曾讓國外工程師斷言“中國人三年內造不出”的技術,如今不僅實現國產替代,更在國際市場上引發“鯰魚效應”——國外設備價格腰斬,日本的光學鏡片龍頭企業主動尋求合作。
不僅助力中國青少年近視防控鏡片技術彎道超車,也破解了離焦鏡片定制的制造困局。
從2016年入駐鎮江丹陽高新技術創新園,開展項目攻關,到2022年研制出首條國產車房自動化生產線,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工大金凱六年磨一劍,以眼鏡產業為突破口,借力超精密加工技術,助力丹陽“制造”向“智造”轉型。
如今,工大金凱的創新腳步沒有停下。
自由曲面鏡片車銑復合機床已經從第一代迭代到了第三代,技術更加成熟,設備也更加智能,去年實現銷售近3000萬元。
“這些年來園區取得的這些大大小小的成績離不開高新區這片熱土,離不開從上到下的關心。”
據園區運營公司總經理盧志鋒介紹,為了解決初創企業的后顧之憂,讓他們來到這里創業更加安心、順心。
只要是經過篩選入駐的項目,園區會給予全方位的呵護、助力。
“我們推出了‘三年免租’政策,幫助初創企業跨越早期的死亡谷。同時,不管是前期的工商注冊、人事招聘,還是人才科技政策、經營遇到的困難,我們都提供一站式服務與輔導,并通過承辦產學研專題活動、舉辦各類創業路演活動,為企業發展牽線搭橋,促進創新資源加速向園區匯聚。”
正是通過園區專業化的孵化服務,工大金凱的項目破殼而出,很快就成了規上企業,在相關融資方面,也得到了園區的大力支持。
“我們研制的第一臺機床作為項目是成功的,但是作為產品是失敗的。”
工大金凱的負責人提到:“當時對標的國外機床是90秒加工一片,我們的要130秒,并且我們剛研制成功,國外機床就提高到了60秒加工一片。花了3年時間研制,沒有一分錢收入,到頭來還是跟跑者。”
但好在第一次機床產品出來后,工大金凱就先后拿到了省工信廳關鍵核心技術項目600萬元及省‘雙創計劃’500萬元的獎勵,還得到鎮江市‘金山英才’頂格1000萬元、丹陽市‘丹鳳朝陽’頂格1000萬元的獎勵。
正是這一筆筆資金的支持,工大金凱的二代機、三代機才相繼問世,成為全球“領跑者”。
在工大金凱的一路追趕下,國際上的變焦鏡片超精密機床已大幅降價。
與此同時,工大金凱已經實現了從貼膜機、上盤機、自由曲面鏡片車銑復合機床、拋光機和激光打標機的全套變焦鏡片生產線的“交鑰匙”工程。
工大金凱的成長軌跡,映射著鎮江丹陽高新技術創新園獨特的孵化邏輯。
自2016年丹陽高新技術創新園正式運營以來,已經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達180余家,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累計認定創新型中小企業25家,培育規上企業9家。
通過“三年免租+技術入股”的柔性政策,園區為眾多初創企業卸下了生存焦慮,并主動為企業對接合作方,形成協同創新矩陣,為高端設備的研發添瓦加磚,推動鎮江丹陽從“眼鏡鏡片”向“光學模組”的產業鏈躍遷。
三、隱形冠軍的生態化培育
當蘇州的生物醫藥、無錫的集成電路、常州的動力電池構筑起新興產業地標時,鎮江的產業轉型也面臨關鍵抉擇。
現在看來,這座人均GDP高達15.2萬元(2023年)卻在互聯網聲量微弱的城市,已經在長三角產業競賽中找到了一條差異化路徑:
向細節要深度,向堵點要答案,在高端裝備領域構建出獨特的孵化矩陣,用隱形冠軍的姿態嵌入全球創新網絡。
在江蘇“十三太保”中,鎮江的產業突圍堪稱資源約束下的經典案例。
322萬人口、江蘇最小的市域面積,卻孕育出1617家國家級的高新技術企業矩陣,獨角獸企業10家,瞪羚企業70家的硬核陣容。
這種“小城大業”的密碼,就藏在獨特的產業模型之中:
面對土地和財政的硬約束,鎮江選擇將人才政策和營商環境做到極致。
重金投入的“金山英才”計劃,打造了出全省第一的高層次雙創人才濃度。
從魚躍醫療的生命科學產業園,到工大金凱的超精密制造服務中心。
這座城市的產業實踐,正在改寫蘇南模式的內涵:
從“村村點火”的規模經濟,轉向“一納米寬、一萬米深”的精工經濟。
從依賴外資的加工制造,升級為自主可控的硬科技突圍。
當國外工程師開始研究丹陽的機床參數,當日本采購商為“鎮江精度”豎起拇指,這座千年古城的產業復興,已然成為觀察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最佳切片。
排版| 椰子| 微瀾主編| 孫允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