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本上有一篇課文:《天鵝、梭子魚和蝦》。
說的是,天鵝、梭子魚和大蝦,想把一輛大車拖著跑,可他們拼盡了全力,大車卻分毫未動。
原來,天鵝只顧往云里沖,梭子魚一心往池塘里拉,大蝦則一個勁往后拖。
方向不一致,各自為政,力量相互抵消,看似都在使勁,實則徒勞無功,大車自然只能停在原地。
其實,這種場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特別常見——
媽媽嚴格控制孩子玩手機,看電視,爸爸卻經常默許孩子偷懶玩樂;
媽媽不讓孩子吃糖喝飲料,爺爺奶奶背著媽媽,轉身就給孩子買。
媽媽唱黑臉,爸爸唱紅臉,老人和稀泥。
媽媽拼命地將孩子往前拽,家人卻使勁地拖孩子后腿。
這就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家庭教育不一致,媽媽獨木難支。
難怪教育專家洪蘭老師再三勸誡父母們:
“三代人育兒,全家必須只有一個教養方式,教育的決定權在母親身上。孩子長得好不好,責任在母親身上,有責任就有權利。”
美劇《我們這一天》里,爸爸杰克就總喜歡唱紅臉,扮演好人角色。
在家里,他一直很好說話,哪怕孩子做錯事,他也從未指責一句。
平時,他也只需向孩子宣布度假的消息,偷偷帶孩子溜出去玩。
作為媽媽的麗貝卡,便不得不承擔起監督、管教孩子的責任。
當女兒凱特要吃零食,她立刻阻止:“你不能再吃甜食了!”卻招來凱特不滿的眼神。
當兒子凱文把弟弟的眼鏡藏起來時,她板著臉要求兒子把眼鏡拿出來,結果卻被凱文憤怒地罵:“我恨你。”
這一度讓麗貝卡身心俱疲,感到非常挫敗。
她何嘗不想讓孩子高興,成為孩子眼中的“好媽媽”,只是爸爸總是唱紅臉,她無奈只能唱黑臉,成為嚴厲的規則制定者,成為那個總說“不”的人。
之前就看過一個視頻,女孩畫了一幅全家福,有爸爸、有女孩自己、有奶奶,唯獨落下了媽媽。
為什么不畫媽媽呢?
女孩冷冷地回答:“媽媽是壞人,我不喜歡媽媽。”
在女孩看來,媽媽脾氣暴躁,總是板著一張臉管著她,總是愛掃興說她這不好那不行。
可實際上,媽媽才不是什么壞人。
因為女孩從小脾胃不好,吃冷飲容易肚子疼,媽媽才禁止她吃冰棍。
為了讓女孩有個好習慣,媽媽才制定一系列規矩: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自己的家務自己做;每天堅持閱讀……
媽媽用心良苦,家人卻陽奉陰違的拆臺。
爺爺奶奶經常偷偷給孩子買冰棍,被發現了,就說“偶爾吃一兩次也沒關系”“也不用管得太嚴”。
而爸爸呢,她批評女兒為什么不洗襪子,還沒說兩句,爸爸就開始幫著女兒說話:
“你別生氣,一天不洗襪子沒關系的,我都是湊個三雙才一起洗,省水還省電,實在不行,我幫她洗好了。”
她要立規矩,守規矩,還要防止家人破壞規矩。
所以說,哪有什么天生面目猙獰的媽媽,不過是積攢了太久的委屈。
因為家人的不配合,媽媽只能獨自承擔育兒的責任,獨自承受無人分擔的無助和辛酸。
也因為家人的拆臺,媽媽所有的付出,都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認可,反而被孩子討厭與疏離。
孤立無援下,媽媽這才變成了旁人眼中易躁易怒的模樣。
家庭教育不統一,傷害的不僅是媽媽,還有孩子。
教育類紀實節目《放學后》中,女孩王若曦的爸媽也是采用“紅黑臉”的教育模式。
因為媽媽要求嚴格,王若曦在媽媽陪同時,不僅會認真完成作業,而且本子擺放,拿筆的姿勢,坐姿等都很標準。
但到了爸爸陪同時,畫風就完全不一樣了。
他們又是聊天,又是玩耍,很久后才開始寫作業。
寫作業時,王若曦不僅坐姿不正,本子斜著放,寫的字更是七歪八扭,爸爸還一個勁說沒事。
后面,女孩作業都沒有寫完就開始看電視,爸爸也不加制止。
殊不知,孩子天生就是敏銳的機會捕捉者。
家長觀念不一致,孩子就會“鉆父母的空子”,游刃于家長之間的“管理空擋”,行自我放松之實。
時間久了,不僅家庭的規矩難以建立,家長的威信也在不斷降低。
就像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里的11歲男孩王禹然,起初,在媽媽的嚴厲管教下,他還算自覺聽話。
但爸爸在背后的“拆臺”,卻讓媽媽所有的努力瞬間“土崩瓦解”。
媽媽前腳說不能玩游戲,爸爸后腳就和孩子一起組隊玩。
下班回家,還常常和孩子一起殺上一局;游戲失敗了,爸爸還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久而久之,王禹然的游戲癮越來越大。
有一次,半夜 4:30,媽媽起來上廁所,發現他還在屋里偷偷拿著手機玩。
媽媽換了不少密碼,他能用熒光粉撒在屏幕上,通過觀察痕跡,判斷密碼是多少。
后來發展到,偷偷拿媽媽的手機,打賞給主播8000塊錢。
又崩潰又無奈的媽媽只好嚇唬他,說再玩手機就掐死他。
沒想到王禹然一臉無懼:“行啊,掐10下讓我玩10分鐘。”
有時候,媽媽管教多了,王禹然還會一臉厭惡地說:“也不看看你自己什么樣子,你憑什么管我。”
要知道,一個孩子在還沒有自主判斷能力的時候,習慣的培養,品行的養成,靠的是父母。
父母教育不一致,小孩子就會本能地向管理寬松的那一邊靠近。
爸爸唱紅臉,看似是在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間,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一種縱容。
最后很容易養出一個目無尊長、叛逆、不服管的問題孩子。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很是觸動。
小女孩因為做錯事,被媽媽罰站面壁思過。
爸爸回家后看見這一幕,心疼不已:“怎么能這樣對我的寶貝女兒,我去找她談談。”
說完,爸爸就去找媽媽理論。可沒幾分鐘,爸爸就出來了,跟著女兒一起罰站。
他還問女兒“媽媽罰你站多久”,得知十分鐘后,爸爸苦著臉說:“她罰我站30分鐘!”
一句話,女兒的心情就由陰轉晴了。
網友們紛紛稱贊這位爸爸“高情商”,不僅安撫了女兒,又維護了媽媽的權威。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曾說:夫妻倆親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前面中間的位置,才能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形關系。
智慧的父親,既堅定地站在媽媽的立場,也為孩子保留共情空間,調和親子關系,是家庭的黏合劑。
電視劇《大考》中,媽媽董碧華個性強勢,和青春期的兒子一度矛盾重重。作為爸爸的吳廣勝,就從不拆臺,也不和稀泥。
當兒子埋怨董碧華過度干涉自己時,他會尊重、理解兒子的想法,同時耐心解釋媽媽不同意他藝考的擔憂和焦慮。
轉頭,他又曉之以理,勸董碧華試著放手,給孩子多一些做主的機會,讓孩子負責自己的人生。
老人看不慣董碧華,覺得她管教太嚴,經常出來替孩子說話,但是吳廣勝會勸說老人家不要插手,讓董碧華來做主教育的事。
得益于吳廣勝的各種“補臺”,親子間雖小矛盾不斷,但家庭里一直充滿愛與溫暖,兒子也成長得越發自信開朗。
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家庭集體的完整和一致,是良好教育的必要條件,誰想真正地、正確地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他就應該很好的愛護這個一致。
好的家庭教育,只需要有一種聲音。
只要媽媽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作為爸爸,不妨堅定地站在媽媽的立場,理解和尊重媽媽的意見,貫徹執行她的理念。
如果有分歧,不妨私下溝通,爭取達成一致。
只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父母才能擰成一股繩,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最強助力。
心理學上有個“手表定律”:
當一個人只戴一只手表時,他可以準確地掌握好時間;當他戴著兩塊或更多的手表時,他就無法確定準確的時間,同時也失去了對時間把控的信心。
教育亦是如此。
父母如同家里的兩根頂梁柱,頂梁柱的方向不一致,房屋必定七扭八斜,下面的孩子怎么可能站得穩,站得高?
家和萬事興,合育子女旺。
養育孩子,從來不是媽媽的獨角戲,更不是家人之間的角力場。
家人同心,孩子才能在家長的引領下,一步步抵達幸福的彼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