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有網友在網上曬出了一張照片,那是廁所盡頭的一個隔間,一個約一平米的狹小空間里,便池被紙板蓋住了,旁邊有一張椅子,水杯、飯盒等日用品和清潔工具擺放在一起,擠得滿滿當當,墻上還掛著兩件外套……據該網友稱,這是一位保潔阿姨的臨時休息場所。
作為城市運轉重要的一份子,保潔員們穿梭在寫字樓、商場等公共場所,辛勤地維持著公共空間的整潔,卻沒有一間屬于自己的休息室,只能蜷縮在陰暗狹小的空間內,終日和拖把、便池為鄰。
“保安有保安室,為什么保潔阿姨沒有專門的休息室?”這一現象令無數年輕人憤慨,也將“保潔阿姨休息室”的議題推至公共視野中。
來自天南地北的網友們紛紛加入“尋找保潔阿姨休息室”的隊列,更多類似的場景被不斷曝光。
隨著討論的聲量越來越大,人們逐漸發現,“保潔阿姨休息室”或許只是這一群體困境最表層的一環。正如《我的母親做保潔》的作者張小滿所說,“保潔員權利的根本不在于需要一個‘休息室’,而是有正當休息的權利,以及提高單位時間薪水”。
保潔阿姨,沒有自己的休息室
《我的母親做保潔》一書中,作者張小滿提到,她的母親春香從老家陜西來到深圳做保潔,曾在四個地方打過工。然而,她發現,無論是商場還是寫字樓,都沒有所謂的“保潔休息室”。
通常情況下,唯一屬于她們的空間,是廁所用來擺放清潔工具的隔間。
《錢江晚報》曾在杭州一家寫字樓采訪過保潔阿姨王姐。王姐的休息室也由廁所隔間改造而成,幾個泡沫箱拼湊成一張小床,她干完活,會在這里坐著休息,有時候中午也可以瞇一會兒。這個小小的角落,已經令她知足,“這里干完活能自己待著,蠻好”。
在王姐看來,能有這樣一間“休息室”已經算是不錯的情況。按照大多數商場的規定,廁所工具間只能用來擺放清潔工具,不能用于個人休息。連這樣一個隔間都沒有的保潔阿姨們,只能尋覓一些無人的角落休息,比如樓梯間的步行通道,樓梯的拐角處或者污洗間,甚至是靠著馬桶睡一會兒。
小紅書網友“小坨背不駝”在醫院工作,她發現保潔員只能在污洗間刷手機
對于保潔員來說,沒有休息室只是困難之一,沒有休息時間才是更大的問題。
《南方人物周刊》曾采訪過兩個大學里的保潔員,她們的工作從早上5點半開始,一直到晚上8點,工作時長超過12個小時。
通常情況下,她們會提前二十分鐘到崗,并設計好自己一天的行動路線:早上要把桌椅全部恢復原樣,并收拾前一晚遺留的垃圾;吃完早飯后,開始打掃廁所,但經常“打掃完這個,另一個又臟了”;“拖地”分為“大拖”和“小拖”,前者需要提著一桶水邊走邊拖,一天四次,后者沒有定數,哪臟了就拖哪;此外,她們要隨時保證廁所有紙,隨時擦洗手池,確保沒有污漬、積水和頭發……這樣的工作,一周要重復七天。所謂的“休息日”,不過是找個人代崗。
被投訴,是保潔人員最害怕遇到的狀況。《我的母親做保潔》中這樣寫道:“上午9點,當寫字樓的白領們來到工位,開啟一天的工作,保潔員們的工作已經完成了大半。接下來,他們要保證的便是不要被‘投訴’,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來回走動,不斷擦拭,處理‘污染’現場。”
換句話說,即便有些地方為保潔員們提供了休息間,她們依然只能在負責區域就近休息,因為她們隨時隨地都要與源源不斷的臟污和投訴作斗爭。
由于大多數商場、地鐵、寫字樓等公共場所的“保潔標準”都較為籠統,通常只有四個字“保持干凈”,這背后的勞動無法估量,幾乎需要保潔們員隨時待命。
商場經常會派專人查崗,為了不被罰款,保潔員們原本就短暫的休息時間被一再壓縮,“只敢在洗拖把的時候離開幾分鐘,怕有人查,沒人的話隨時會罰款”。
《湖南日報》的記者發現,地下停車場的一角,成了保潔員們的就餐區,她們只能站著或蹲著吃飯
保潔工作雖常被視為“低技術含量”,但其強度卻被嚴重低估。他們不但需要日均彎腰數百次,還需要一次性搬運數十公斤垃圾,頻繁接觸化學清潔劑……工作負擔遠比大眾想象中更重。
在一則“北京朝陽太古里保潔”的招聘啟事里,早班的保潔員需要從早7點工作到晚上10點,甚至還要負責石材結晶翻新、地毯清洗、地板打蠟、瓷磚養護等等各項工作。
正如張小滿所說,“保潔員是商場的隱形人,被安置在邊緣位置。商場對潔凈近乎病態的追求,建立在對她們個人時間的極度剝奪之上”。
不被看見的底層女性
作為城市運轉和公共衛生的“隱形守護者”,保潔員往往要為真正制造臟污的“隱形者”擔責,卻又在資源分配中被迫“隱形”。
保潔員有維護空間干凈的責任,卻往往并不被允許使用這些空間。
去年,呼和浩特白塔機場的一名保潔人員曾在機場母嬰室吃午飯,一位想要喂奶的母親將視頻傳上網絡,隨后這名保潔人員被開除。保潔員們努力捍衛著社會的文明,卻屢遭“文明人”歧視。
同時,作為社會邊緣群體,保潔員們并沒有任何制度保障。
家政保潔被視為“被就業市場拋棄”的50多歲女性最后的容身之地。互聯網家政平臺“阿姨來了”發布的《2023年阿姨年鑒》顯示,40歲以上的在崗阿姨占比高達86%。這些人因學歷、年齡限制選擇這份工作,多數為外包公司雇員,卻因勞動關系不穩定,在勞動權益中處于弱勢。
一些企業認為,“保潔工作流動性大,無需固定休息區”,同時為了降低成本,常常忽視休息空間的配置。當她們被擠壓到廁所隔間,在各種隱秘的犄角旮旯中掙扎求生,終于退無可退,這才被看見了。
沒有休息空間,并非保潔員獨有的困境。
《The Rest of World》去年采訪了 104 名東南亞和南美地區的網約車司機、送貨員和清潔工,發現大量存在于“城市縫隙”里的從業者都沒有穩定的休息空間,“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被禁止進入商場和餐館等公共場所休息”。
休息室不僅是一間房子,它代表著勞動者的尊嚴和基本權益。大家之所以對“保潔阿姨沒有休息室”如此憤怒,不僅是對保潔員的聲援,更是對“勞動尊嚴”這一基本權利的呼吁。
保潔員多為農村中年女性,沒有社會保障,靠雙手在大城市打拼。無數年輕人從她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母親,“不希望自己母親也被逼到這種地步”,“為保潔阿姨發聲就是為自己母親發聲”。
一些年輕人也能從保潔員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雖然教師有辦公室,白領有格子間,但有一天,格子間的“牛馬”們發現,格子間和廁所隔間,其實沒什么不同,我們都困在系統中。這是一個由權力主導的折疊系統,每個人都有可能被邊緣化,成為那個不被看見的隱形人。
保潔室和保安室
某種程度上,廁所隔間的照片擊穿了大眾“眼不見為凈”的冷漠。當寫字樓被打掃得光鮮亮麗,而保潔員們卻只能蜷縮在連窗戶都沒有的廁所隔間內,這種巨大的落差,加劇了普通人的不忍和自責,也喚醒了大家對于“公平”二字的追求。
從“發聲”到“發聲”
近兩個月以來,“給保潔阿姨設立休息室”,是互聯網上聲量最大的一個倡議。
網上流傳著一個對“保潔阿姨休息室”的暢想:配置24小時熱水和能加熱的微波爐、帶鎖的儲物柜、帶軟墊的折疊床,有充電插座和醫藥箱……愿望很美好,但想要落實,并不容易。
我國勞動法雖然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符合安全衛生要求的勞動條件”,但如何定義“安全衛生”,以及其中是否包含合理的休息場所,并無細則。因此,勞動法對這個群體的工作環境保障,仍存在模糊地帶。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輿論的推動下,改變似乎正在發生。
華東政法大學學生江亦心曾親眼見到,保潔員會在電門箱后休息,對保潔員的境遇心疼不已。她給校長信箱寫了一封建議信,要求在校園內設立保潔專屬休息室。信件發出幾天后,該校在女生公寓的一層設立了一間保潔就餐室,里面配備了飲水機、微波爐、桌椅等必需品。
據悉,除了江亦心外,校長信箱收到了多封類似的建議信
除了華東政法大學以外,部分企業和機構也開始重視保潔員的休息空間問題,并為保潔員們設立專門的休息室。
據《央視新聞》最新報道,上海閔行區去年在全區建了 200多座“公廁環衛職工休息室”,北京東城區啟動了“暖心驛站”,計劃為環衛工人建設驛站空間;武漢地鐵站不但有保潔人員單獨的工具間,還可以和地鐵工作人員一起共享休息室……
部分企業為保潔員設立了專門的休息室
在互聯網上,你能看到很多年輕人自發安利帶有保潔員休息室的商場,并聲稱只去類似的場所消費,以此驅使商場改革。
當然,這場討論的意義,遠不止于物理空間的改善,更重要的是,長期被忽視的勞動者群體終于被“看見”了。
“保潔員休息室”事件發酵于今年的三八婦女節,“婦女節”本身就是曾經不被看見的女性長期抗爭的結果。
在1908年的美國,婦女地位低下,不允許參加工會,不允許投票,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3月8日,紐約市的15000名婦女走上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工資以及獲得選舉權。這次發聲也成為現代婦女節的直接源頭。
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還有明天》中,底層女性迪莉婭的生活被框定在一間逼仄的房子里,深受丈夫及其父親的壓迫。結尾時,她沒有選擇逃跑,而是將代表自己意志的選票投入選票箱。
那是人類歷史上,女性擁有發聲權的重要時刻——1946年,意大利女性首次擁有了選舉權,89%的婦女都參加了那一年的全民公投。那次發聲真實地改變了歷史,意大利女性第一次在政治上站到了和男性平等的位置上。
婦女們從家庭進入社會,一直發生,變化才會一直發生。
回顧近幾年,輿論環境正深切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曾幾何時,“月經”還是個不可說的敏感詞,女生們常常用“姨媽”、“例假”代指。而如今,衛生巾早已不用再裝到黑塑料袋里,洗手間等公共場所開始有了“衛生巾互助盒”。
在農村,“外嫁女沒有土地”、“離婚就失權”等現象長期存在,婦女們為此進行了漫長的抗爭。而今年,政協委員蔣勝男提出的“農村女性權益保護提案”終于通過,被寫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中,并于五月一日開始實施。
“保潔休息室”事件發酵后,張小滿曾把網友們的建議發給母親春香看。母親回了她五個字,“做夢吧,女子”。
但張小滿認為,我們要在悲觀中保持樂觀,“要相信‘保潔員應該有一間休息室’的權利爭取是正當的,且應該被實現”。
畢竟,“我們始終堅信著明天的存在”。
本文插圖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vista氫商業》:“坐在馬桶上午睡,吃飯挨著拖把”,為什么保潔阿姨沒有休息室?
2、《南方人物周刊》:保潔員缺的,不只是休息室
3、《張小滿》:休息與尊嚴:“你們自己想辦法”
4、《錢江晚報》:廁所里拼出一張“床”!杭城網友:能否對保潔阿姨好一點
5、《央視新聞》:給保潔阿姨設休息區,不是福利而是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