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發展歷程中,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是一段影響深遠的時期。當時,毛主席提出15年超過英國,而衡量這一目標的重要指標便是鋼產量。
為此,他創造性地提出了“鋼鐵元帥”一詞,甚至將成語“綱舉目張”改為“鋼舉目張” 。
在莫斯科訪問期間,毛主席與英國共產黨負責人波蘭特和高蘭進行了交談。通過交流,他了解到,按照當時的發展趨勢,再過15年,英國的鋼產量有望從現有的2000萬噸增長至3000萬噸。
而彼時的中國,也有著自己宏偉的規劃,預計再過15年,鋼產量能夠達到4000萬噸。
基于這些信息,毛主席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公開宣布,中國當年的鋼產量已達520萬噸,并且滿懷信心地展望,再過5年,這一數字將提升至1000萬 - 1500萬噸;15年后,更是有望攀升至3500萬 - 4000萬噸。
15年超過英國,這一目標已然展現出中國追趕世界強國的決心,足以令全世界為之矚目。
然而,僅僅4個月后,這一趕超的時間表便被大幅縮短至7年。又過了短短兩個月,這個時間進一步壓縮,竟縮短到了2年。這一系列急劇的變化,便是“大躍進”運動初期的重要背景。
在“大躍進”運動初期,思想層面的“統一”工作率先從政治高度展開。
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和陳云等領導同志,基于對經濟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對實際情況的謹慎判斷,曾多次表達對經濟冒進的深切擔憂。
周恩來總理曾形象地呼吁各地領導,要“用冷水洗洗,讓頭腦可能會清醒些” ,意在提醒大家要冷靜看待經濟發展的速度,避免盲目冒進。
陳云同志則以更為嚴肅的口吻警告道,
“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如同脫韁之馬,跑得很危險,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后年、大后年的形勢將更加嚴峻”
他敏銳地察覺到了經濟過熱背后潛藏的巨大危機。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寧召開的會議成為了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明確表態,堅決反對提及“反冒進”這個名詞,他強調這絕非單純的業務問題,而是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他指出,一旦反冒進,就會打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6億人民的熱情一旦受挫,后果將不堪設想。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直接點名周恩來總理,堅定地表示:
“你不是主張反冒進嗎?那我就是反反冒進的!”
在這樣的形勢下,南寧會議上,周恩來、陳云等同志無奈之下都進行了檢討。自此之后,黨內再無人敢輕易提及反冒進的觀點,這為后續更為激進的經濟發展策略的推行,掃除了思想上的一大障礙。
1957年12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具有重要導向性的社論,題為“我們的行動口號——反對浪費,勤儉建國” 。
在這篇社論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國民經濟“全面大躍進”的口號。社論中充滿激情地描述道:
“我們的國家如今正站在一個全國大躍進的關鍵節點上,工業建設和工業生產領域即將迎來波瀾壯闊的大躍進,農業生產也將開啟飛躍式發展的新征程,就連文教衛生事業同樣要實現大踏步的躍進。”
這一口號的提出,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追求高速發展的熱潮。
在此之前,國家經委已經精心制定并完成了本年度的國民經濟規劃。按照這個規劃,工業總產值初步擬定為643.7億元,相較于上一年,計劃增長幅度為14.6% 。
其中,鋼產量的指標設定為624.8萬噸,相較于1957年的535萬噸,計劃增長19.2% 。
然而,在“大躍進口號”所營造的熱烈氛圍的鼓舞下,國家經委在短短4個月后,便緊急做出了《關于1958年計劃和預算第二本賬的意見》 。
在這份意見中,各項經濟指標被大幅度提高。工業產值一下子躍升至903.8億元,增長幅度調整為33% ;鋼產量指標更是提高到了700萬噸,增長幅度高達35.5% 。
即便如此,這樣的調整似乎仍未能滿足當時對于高速發展的急切渴望。緊接著,第三本賬迅速出臺,在這本賬中,鋼產量的指標被進一步定在了1070萬噸,這意味著相較于1957年的產量,要實現整整一倍的增長。
與此同時,《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明確提出了一項特殊要求:
“生產計劃需設置三本賬,中央層面擁有兩本賬,其中一本是必須確保完成的必成計劃,這本賬將對外公布;
另一本則是期望達成的期成計劃,這本賬暫不對外公布。地方同樣設有兩本賬,地方的第一本賬實際上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賬,對于地方而言,這是必須全力以赴完成的任務;
地方的第二本賬則是地方自身期望達成的目標,在進行評比時,將以中央的第二本賬作為標準?!?/p>
這一特殊要求的提出,如同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盒子”,為計劃指標的層層加碼提供了一個關鍵的缺口。
中央率先帶頭實行兩本賬制度,各級地方政府紛紛效仿,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兩本賬。等到這一做法下傳到基層,同一個經濟指標竟然出現了六七本賬的混亂局面。
上級積極推動,下級全力追逐,在這種層層推動、相互追逐的氛圍下,經濟發展的熱潮迅速席卷全國,呈現出一片風起云涌的景象。
毛主席似乎對這種通過數字來規劃發展前景的方式有著濃厚的興趣。
1958年4月15日,他以躊躇滿志的姿態寫道:
“10年時間,我們有信心趕上英國;再用10年,更有希望趕上美國。若說25年或者再多一點時間能夠趕上英美,這其實已經預留了5 - 7年的緩沖余地?!?/p>
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5月7日,毛主席在人大會議上再次發言,這次他明確提出,中國鋼鐵生產的發展速度,要超越蘇聯過去的發展速度,展現出了更為高遠的目標和決心。
5月18日,毛主席在《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批語中,進一步明確提出:
“7年時間,我們要實現趕上英國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再加8年或者10年,我們要向趕上美國的目標邁進?!?/p>
后來,這兩句話經過提煉和簡化,被響亮地概括為“超英趕美” ,成為了當時激勵全國人民奮斗的一個極具號召力的口號。
很快,一份極具突破性的《讓中小型工廠遍地開花的一些設想》被遞交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份文件中提出了一系列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辦法:
其一,凡是擁有煤炭資源的縣份,都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至少建設一個小煤窯、一座小水泥窯、一個小的煉油廠以及一個小的電站等。建設這些小型的基本工業設施,所需的全部投資大致在740萬 - 2165萬元之間。
而令人振奮的是,這些設施建成投入運營后,一年所創造的生產總值,有望超過400萬元,按照這樣的收益計算,大約2 - 3年就能夠收回全部投資,從經濟回報的角度來看,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其二,對于那些蘊藏著鐵礦資源的縣份,同樣有著明確的建設要求,至少要建設一座年產量在400 - 500噸的小高爐。
令人驚喜的是,建設這樣一座小高爐,所需投資僅為8000 - 10000元,并且建設周期較短,兩個月即可建成投產。
更為可觀的是,半年時間就能夠收回全部投資,如此高的投資回報率,無疑對各地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其三,針對擁有銅礦資源的縣份,也規劃了相應的工業建設項目,至少要建設一座年產量為30噸的小銅礦。
而建設這樣一座小銅礦,投資只需8000元,建設周期更是縮短至半年即可建成,同樣展現出了較高的投資效益。
按照這樣極具開創性的思路,各地迅速響應,一時間,大辦工業的熱潮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
1958年6月18日,在一次重要的談話中,毛主席向薄一波同志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
“現在農業方面已經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發展辦法,那就是‘以糧為綱,全面發展’,那么工業方面你認為應該如何推進呢?”
薄一波同志在稍作思考后,迅速回答道:“工業方面不妨采取‘以鋼為綱,帶動一切’的策略?!?/p>
毛主席聽后,當即表示贊同,說道:“對,就按照這個思路去辦。”
僅僅過了3天,6月21日,冶金部迅速向中央報送了一份極具雄心的《產鋼計劃》 。
在這份計劃中,冶金部大膽提出,到明年,我國的鋼產量有望超過3000萬噸;更為驚人的是,預計到1962年,鋼產量甚至可能爭取達到八九千萬噸,這一目標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普遍預期。
同一天,毛主席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滿懷信心地宣稱,中國將在3年內基本實現超過英國的目標,10年內超過美國,并且表示對于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有著充分的把握。
毛主席的這一講話,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現場引發了強烈的反響,頓時,會場內響起了猛烈而持久的掌聲和歡呼聲,人們的熱情被徹底點燃。
推薦《紅墻圖志》
該書以建國后的偉人為主線揭示了1949年至1976年間,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與內幕,如神秘的8341傳說、三面紅旗的由來,彭德懷的坎坷經歷、毛劉之間的深刻分歧、毛與101之間的矛盾。
以及江青的政治崛起,還配以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許多資料照片集首次公開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歷史畫卷。
《紅墻圖志》不僅是一部資料詳實的史書。更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家作,他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那些影響國家命運的歷史瞬間,感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
對于熱愛歷史且渴望了解真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不容錯過的寶貴財富。
請注意,鑒于內容的敏感性,請盡快獲取并珍藏這份珍貴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