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我們家發生了一件小事,讓我琢磨了好久。
為了鼓勵倆孩子挑戰自己,我給他們報了騰訊舉辦的“小程序挑戰賽”。
這個比賽挺特別的——孩子可以借助AI工具,自由地設計和開發自己的小程序。
在AI的幫助下,懂編程的孩子可以直接開發小程序。
你可以想象一下,小學生就能做出一個像“點餐系統”或“鬧鐘提醒”這樣的功能型小程序,那種參與感和成就感,真是別的比賽給不了的。
我不光想帶自家孩子玩,還想把流程摸清楚后,帶著對編程感興趣的小朋友們一起參加,活動是公益的,無需任何費用。
,畢竟,過去的獲獎者還能去英國劍橋大學參加交流營,機會難得。
比賽的前幾天,兩兄弟已經搭好了一個雛形,但還不夠成熟。
我讓他們先整理一下問題,然后請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來指導,老師剛從香港授課回來。
和老師約了半天的時間,孩子們和老師圍著產品項目碰撞思路,討論得熱火朝天。
上完課后,我們邊喝茶邊閑聊,我隨口問了他一句:“你在廣州和香港都帶過項目,覺得兩地的孩子們有什么不一樣嗎?”
老師想了想,笑著說:“差別還挺大的。我給你講兩個對比?!?/p>
01
香港孩子像“項目經理”,
內地孩子像“工程師”。
老師說:“在香港的一些小學,三四年級的小朋友上課前就把項目雛形做好了,有頁面,有構思,有分工,甚至連隊名都起好了。”
“孩子們的分工特別明確,誰負責前端頁面,誰去查資料,誰來準備答辯稿,每個人的角色都清清楚楚。更厲害的是,AI工具用得賊溜,什么Canvas、Notion、Midjourney……他們早就玩得熟門熟路。”
他說到這,笑著感嘆:“一個個都像小項目經理?!?/p>
老師在學校課堂上隨手拍下了這張照片,孩子們在學校里親手寫的《AI 使用報告》筆記。短短兩頁紙,記錄的是孩子們如何把AI知識活學活用的過程。
然后他沉思了下,緩緩說道:“但內地的孩子就不太一樣了。”
“在廣州教三四年級的孩子,他們拿到任務時往往一臉迷茫,不知道從哪開始,團隊協作也比較弱。需要老師一步一步拆任務、帶流程,他們才慢慢動起來?!?/p>
說到這兒,老師突然語調一揚,跟我說:
“但一旦起步了,內地孩子的執行力特別強。我在廣州的學校里,也發現不少初一孩子,調試和優化能力已經相當扎實了,老師只要給一點提示,他們能做出讓人驚艷的成果。”
他說:“香港孩子思維廣度大,擅長規劃和協作;
內地孩子思維深度強,執行力和技術力更扎實。”
這話讓我回味良久。
02
“天下萬物生于有,
有生于無。”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后還在回想老師說的這些話。
不得不承認,我們當年從國際體系轉回內地教育,是因為認同基礎教育的扎實根基,我也看好內地教育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就像郭靖,雖然不是天賦型選手,但肯下苦功夫,靠勤奮一點點打磨出來的底子,誰也動搖不了。
但國際教育那種鼓勵表達、開拓視野、激發個性的方式,確實也很吸引人,我也會心癢并向往。
于是我忍不住把這個問題,拋給哥哥Joshua,我問他:
“你在兩個體制內都學過,哪個你更喜歡?
你覺得廣一點好,還是深一點好?”
沒想到那個低頭敲代碼、沉浸在寫程序的Joshua,頭也不抬,輕描淡寫就來了一句:
“我覺得都行啊,反正學校缺什么,家里補什么就好了?!?/strong>
這話不長,卻像一束光,照進了我的心里。
孩子比大人清醒得多。
我們大人常常會焦慮“選哪條路更好”,但孩子的答案往往更純粹、更本質。
與其糾結在哪個體系里“完美成長”,不如清醒地看清現實:
任何教育體系都有缺口,關鍵是家庭教育是否愿意看見缺口,并愿意補上缺口。
“學校缺啥,家里補啥”,這8個字看似輕飄飄的,實則重若千鈞。
這不就是《道德經》里的教育智慧嗎?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真正的教育,
從來都不是“擇邊站位”,
而是懂得“因勢利導”。
家庭的角色,正是在學校教育之外、補足最關鍵的那塊拼圖。
如果學校已經給了孩子足夠的知識密度,我們就該在家里給他們更多留白——探索世界、體驗生活、發展興趣。
如果學校已經給了孩子足夠的松弛與跨界體驗,我們就該在家里為他們收緊基本盤——夯實基礎、謙虛踏實、磨練自律。
03
家庭教育不是修鐵軌,
而是添羽翼
內地教育,有個很大的優勢是基礎扎實。
孩子從小就有系統的知識輸入,習慣了規范、練習和目標導向式的訓練。
但也因為這樣,很多孩子的成長像是沿著一條筆直的軌道在運行,很快,跑得穩,卻少了拐彎處的風景,少了敢于突破的勇氣。
所以,在我看來,家庭教育第一要務不是把這條“鐵軌”修得更長,而是多多增添翅膀,讓孩子在軌道之外,也能看見更遠的天空。
我們到底該添什么?我覺得有四張翅膀,是可以更好去支撐孩子的完整成長:
1. 自驅力: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我想搞懂”
道家講“無為而治”,并不是放任,而是順著孩子的天性、興趣去引導。
自驅力不是用“我說你聽”的方式灌出來的,而是被看見、被認可之后慢慢發芽。
很多家長說,孩子學東西沒有動力,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從來不需要鼓勵孩子去玩,因為那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事。
學習也一樣,如果孩子從來沒體驗過“我搞懂了”的快樂,他怎么會主動想去搞懂?
家庭能做的,就是創造那一次次“我會了”的瞬間——哪怕很小,也值得被看見,被夸獎,被記錄。
當孩子意識到,“原來我是能把事情搞明白的”,那團“我想知道”的火,就會一直在他心里燒著,不再靠推著走,而是自己想走。
2. 自我管理:從“被管著”到“自己掌舵”
現在的學習節奏是很快,孩子常常是被時間推著跑。
但如果我們總是幫他安排好一切,久而久之,他的大腦就會習慣“外控”——不提醒就不動,不催促就拖延。
真正的自由,是“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這叫“節律感”。它不靠懲罰和監督,而是靠內心的秩序感慢慢長出來。
就像《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們不該強行拽著孩子走,而是要教會他如何自己與“節奏”共舞——
什么時候該松,什么時候該緊,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
比如:
把寫作業分成幾個小段落,中間設定休息區;
學會自己看表、設定提醒,而不是等大人喊;
每周自己安排一次“周計劃”,哪怕一開始只做一半,也是一種練習。
當孩子能學會自我調節時間時,他會發現:
調節時間的感覺,其實就是掌控人生的主控權。
3. 自信和成就:進步不是為了贏,是相信“我可以”
在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很多家長或孩子的自信心容易被排名、分數裹挾,一旦成績掉下去,就開始懷疑孩子是不是不夠好、不夠聰明。
可是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內在評估系統,是從家庭那里學來的。
父母用什么眼光看他,他就用什么方式看自己。
家庭的角色,不是制造焦慮,而是種下“你已經很好”的種子。
比如:
比表揚結果更重要的是鼓勵過程:“你今天堅持寫完了,好厲害?!?/strong>
當他失敗時,別忙著“下定義”,而是陪他回顧:“這一次沒成,是不是少練了一步?下次可以怎么補回來?”
每當他有一點小突破,都要讓他“被看見”:“你發現沒有,你現在比上個月快多了!”
這種穩定的“被認可”,才是成就感的源頭。它不來自“贏了誰”,而是源于“我變好了”。
4. 情緒復原力:摔倒沒關系,我們一起站起來
雖然現在孩子的試錯空間越來越小,但這并不健康。
要知道,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零失誤的直線,而是在一次次試錯不斷進步。
你想想,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一天摔幾十次,我們不是都在旁邊鼓勵說“沒事,站起來再試一次”嗎?那為什么現在他考砸一次,就要被否定“你不行”呢?
道家講“柔弱勝剛強”,就是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是能彎得下腰、接得住痛、恢復得快。
所以,當孩子經歷失敗時,我們可以這樣陪伴他:
“我看到你很難過,這次對你來說真的很重要,對吧?”
“我們一起來復盤看看,有什么可以下次改進的?!?/strong>
“失敗不是終點,它只是告訴我們,還有進步空間?!?/strong>
當孩子知道,失敗不是“完蛋了”,而是“還沒到”,他就不會因為一次摔跤就失去勇氣。他會學會把情緒放下,擦干眼淚,繼續出發。
04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Joshua很快就要邁入中學了。
回望這幾年,我最大的感受是——他慢慢找到了那條自己愿意扎根走下去的路。
這一切的發生,其實沒有什么“技巧”。
簡單來說,就是家庭給了他足夠的滋養,讓他的自驅力和學習熱愛悄悄生長出來;而學校和社會則教會了他什么是謙遜、什么是腳踏實地。
也正因為如此,他越來越知道,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往哪個方向努力。
這條路也很難走,風雨與荊棘難免相隨;可至少,他已有自己的心中放下的初步雛形,這就足夠讓我欣慰。
我們常說“教育”,其實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場生命的喚醒。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strong>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去贏過誰,而是讓他成為他自己——那個有光的人。
如果咱們在內地體制,同時也愿意在家庭里補上那一課“看不見卻最重要”的課:
讓孩子擁有自驅的動力、有條不紊的節奏、對自己的信心,以及跌倒后也能爬起來的韌性。
那么每個孩子的成長就不會被一次考試的成敗左右,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就迷失方向。
他/她會一步步走得穩穩的,也走得遠遠的。
走出自己的節奏,走出屬于他們的光芒。
萌芽有話說
寫完這篇文章,我想起了很多家長在后臺問我:
“老師,我家孩子也常常陷在‘要不要轉軌’的糾結里,成績也還行,就是不自覺、沒目標,總要我們推著走,我該怎么辦?”
其實,我最想說的是——
無論你選擇哪種教育體系,真正決定孩子走多遠的,從來不是外部環境,而是他內在的力量。
這也是我做「給孩子的學習自驅力課」的初衷:
不是教孩子多努力,而是幫他們找到“我想努力”的理由; 不是給孩子設定時間表,而是教他們如何建立自己的節奏; 不是不斷地拉扯、督促,而是讓他們在情緒、目標、行動之間,形成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閉環。
這個課程,我講得很認真,也把我這十多年家庭教育的經驗都揉了進去。
如果你也覺得“自驅力”是孩子一生最值得培養的能力,歡迎你加入我們。
這是我們自驅力課堂學員的真實反饋——原汁原味、句句走心。
因為,流水不爭先,爭得是滔滔不絕。
愿我們每一位父母,都能成為孩子生命里的那條“溫柔的道”。
報名直播預約
關注我,帶你一起找到孩子成長最關鍵的“那個按鈕”。
互勉,萌芽。
感謝你的 點贊 推薦 和 轉發,咱們不走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