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腹地,重慶萬州,這座因時代發展而煥新的濱水之城,正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新路徑。面對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家庭結構的變化,如何構建更優質的親子互動模式成為教育新課題。作為市級示范幼兒園的萬州區電報路幼兒園,以十五年光陰在這片因水而興的土地上,搭建起“共情·共責·共育”的教共體橋梁,讓科學陪伴理念從教育愿景變為庫區家庭的生動實踐。
搬遷后的教育新挑戰:三方數據揭示成長需求
2005年,隨著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幼兒園團隊通過入戶調研發現:雙職工家庭因工作節奏加快,每日親子有效陪伴不足20分鐘,需優化親子互動時間分配;75%的祖輩家長在問卷中表達"希望學習更科學的溝通方法";部分留守兒童出現適應性交流問題。
“家長王師傅凌晨5點離家去市場賣菜,孩子跟著識字不多的奶奶生活,入園時連‘媽媽’都喊得含糊。”翻開2008年的家訪記錄,泛黃紙頁上記錄著典型困境:年輕父母為生計奔波,祖輩教養停留在“吃飽穿暖”,教師想指導卻苦于沒有系統方法,三方在親子教育中陷入“各自為戰”。
三大教育命題:從現實需求到創新應答
調研提煉出庫區家庭教育優化的三個方向:家長陪伴質量提升、教師指導能力升級、社會資源協同整合。電報路幼兒園由此展開系統性探索。
三層體系破局:從“單兵作戰”到“生態重構”,面對困境,幼兒園提出“教育生態重構”理念,讓“共情共責共育”貫穿三大攻堅體系:
共情先行:喚醒責任+方法滲透
通過47場“家長溝通”,教師帶著《幼兒心理發展圖譜》走進社區,用“孩子畫筆下的家庭”等互動活動,讓家長第一次意識到“陪伴缺失會在孩子心里留下痕跡”。隨后幼兒園推出的“7-30陪伴法則”(7分鐘專注傾聽+30分鐘互動游戲),借助手機小程序每日打卡,讓37分鐘高質量陪伴成為很多家庭的“必修課”。實施一年后,參與家庭的親子互動時長提升3倍。
2. 共責筑基:師資培養+專業支撐
組建由高校專家、社工和骨干教師組成的“導師天團”,實施“一師多徒”結對工程:新教師跟著導師入戶學溝通技巧,資深教師在高校研修中更新理念,每學期2次集中研修、4次一對一指導,讓教師從“只會開家長會”蛻變為“家庭陪伴顧問”。
3. 共育成勢:多方協同+生態延伸
取“幼兒園(K)-高校(U)-家庭(F)-社會(S)”首字母,幼兒園聯合社區、重慶幼兒高等專科學校,建立了6個“家庭教育聯絡站”,每月召開聯席會議破解協作難題。圖書館變身“親子共讀基地”,年均15場“沉浸式實踐活動”讓教育從幼兒園圍墻內延伸到生活全場景。
十五年堅守成范本:
這場始于2010年的教育長跑,在2025年迎來豐收:
1、家庭陪伴質量顯著提升:96%的家長掌握“傾聽式溝通”“游戲化陪伴”技巧,幼兒因陪伴缺失引發的情緒問題下降40%,“家長玩手機、孩子看電視”的“背對背陪伴”場景減少75%;
2、教師專業能力全面進階:形成3支市級優秀指導團隊,27篇研究論文、十幾項市區級成果,讓“庫區經驗”有了理論厚度。
春日的實踐基地里,李女士握著孩子沾滿紅薯泥的小手,在畫紙上印下歪歪扭扭的笑臉:“以前總覺得欠孩子一句‘對不起’,現在知道每天認真聽他說話,就是最好的補償。”這片曾因搬遷而散落的土地上,千萬個“李女士”正在重新理解“陪伴”的意義——它不是奢侈品,而是藏在挖紅薯、編竹籃、睡前故事里的成長密碼。
從“搬得出、穩得住”到“育得好”,萬州的實踐為庫區搬遷教育交上答卷:當“共情”叩開家門,“共責”筑牢機制,“共育”聯結社會,優質親子陪伴便能成為每個孩子的成長底色。正如萬州區電報路幼兒園走廊上的那句標語:“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慢慢長大。”是啊,陪伴不是物質堆砌,而是用十五年如一日的耐心,將教育的根須深扎進每個家庭的日常——這,或許就是破解庫區教育困境的終極答案。這,或許就是十五年堅守的終極答案。
當采訪人員問及未來規劃時,園長熊壯指向江岸新建的生態公園:“我們正在開發平湖戶外親子課程包,讓長江邊的每塊礁石都成為天然教具。”夕陽下的江面泛著粼粼波光,正如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故事——最好的教育,永遠生長在生活與愛的交匯處。(圖片由王明高授權發布)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