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延續了第一季度的增長態勢,整體銷量呈現顯著回暖趨勢。乘聯會數據顯示,當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再次突破50%,傳統燃油車份額進一步萎縮。
比亞迪、鴻蒙智行(問界/智界)、小米等品牌表現強勁,而部分合資品牌仍面臨轉型壓力。政策紅利與技術迭代的雙重驅動,疊加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的提升,共同推動市場進入加速期。
頭部車企規模效應凸顯
比亞迪的領先地位在4月進一步鞏固,其乘用車銷量達37.26萬輛,同比增長19.4%,2025年累計銷量突破135萬輛。這一成績的取得,既源于其覆蓋全價格帶的“王朝+海洋”產品矩陣,也得益于插混與純電雙線技術的成熟。
秦家族以4.58萬輛的月銷穩居入門級市場,而漢L、唐L等高端車型的推出,則強化了品牌向上的勢能。與此同時,比亞迪的全球化布局加速,4月海外銷量達7.87萬輛,同比增長91.9%,東南亞、歐洲市場成為重點突破方向。
吉利汽車則憑借新能源板塊的爆發式增長(125,563輛,同比增144.2%),成為傳統車企轉型的標桿。旗下銀河品牌單月銷量近10萬輛,同比增長281%,其主打的“高性價比智能電動車”策略切中主流市場需求。吉利汽車新能源1-4月累計銷量464,763輛,累計同比增長137.7%。
極氪品牌雖增速放緩(同比增18.7%),但通過領克品牌的協同(銷量2.76萬輛,環比增9.1%),仍穩住了高端市場基本盤。吉利的市場表現,也是插混產品對燃油車替代作用顯著加速的體現。
奇瑞集團和長城汽車則通過差異化路徑實現增長:奇瑞新能源車銷量6.1萬輛,同比增長85.5%,出口業務占比超40%,成為其增長核心動力;長城汽車新能源銷量2.88萬輛,同比增長28.42%,方盒子車型(如坦克系列)在越野細分市場的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
傳統車企的集體發力,不僅體現在銷量增長上,更反映在技術儲備與供應鏈掌控能力上。比亞迪動力電池裝機量達26.478GWh,同比增長超40%,垂直整合模式持續釋放成本優勢;長城汽車在混動技術上的突破,為其新能源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
新興勢力分化加劇
新勢力品牌在4月則呈現“冰火兩重天”態勢。零跑汽車以4.1萬輛的交付量蟬聯新勢力冠軍,同比增長173%,其低價策略成效顯著:全新SUV零跑B10以9.98萬元起售價上市,首日訂單破1.5萬輛,直接沖擊10萬元級剛需市場。
小鵬汽車則以3.5萬輛銷量緊隨其后,同比增長273%,連續6個月交付量超3萬,成為唯一實現規模與增速雙高的新勢力。其MONA M03車型以8.99萬元定價,進一步搶占入門級市場,以價換量的效果顯著。
小米汽車的波動成為4月市場的一大看點,盡管交付量環比下滑3.4%至2.8萬輛,但其SU7 Ultra版本的推出仍引發市場關注,之后將會推出的YU7也讓不少消費者期待。不過,此前的輿論壓力與競品的擠壓(極氪007(參數丨圖片)、智界S7等),使其品牌力提升與規模擴張短期內雙重承壓。
蔚來汽車則通過“樂道”子品牌的試水,探索差異化路徑。4月樂道交付4400輛,雖環比下滑8.7%,但其“5年免費換電”政策與“可充可換可升級”的電池服務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值得注意的是,蔚來ET9的交付與年內8款新車型的規劃,顯示出其通過密集產品投放搶占細分市場的野心。然而,如何在多品牌戰略下維持各車型的競爭力,仍是蔚來需要解決的難題。
華為與阿維塔的深度合作,則為行業提供了“技術賦能”的樣本。阿維塔4月銷量1.17萬輛,同比增長122.6%,華為車BU團隊的入駐與股權綁定,加速了其智能輔助駕駛技術與座艙系統的迭代。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提出的“引望獨立運作”計劃,更凸顯了華為將智能汽車生態融入全場景戰略的野心。這種“車企+科技巨頭”的聯合模式,或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重要形態。
市場結構的變化,還體現在增程式混動車型的快速崛起。2024年9月,增程車型在新能源汽車中的占比已達41%,較2023年提升18個百分點。理想汽車依托增程式技術與家庭場景定位,以3.39萬輛的月銷量穩居高端市場,其L9車型在40萬-50萬元大型SUV細分市場中銷量領先。問界M7雖受鴻蒙智行聯盟內部車型分流影響,銷量環比下滑,但華為ADS 3.0系統的端到端AI決策能力仍為其技術背書。增混車型的增長不僅緩解了消費者的續航焦慮,也為車企提供了差異化競爭的新路徑。
市場分化的另一面,則是部分品牌的生存壓力。深藍汽車(交付2.01萬輛,同比增58%)與嵐圖(交付1.0萬輛,同比增150%)雖保持增長,但規模效應不足導致盈利壓力凸顯;廣汽埃安(交付2.83萬輛,同比持平)則面臨產品周期與價格戰的雙重挑戰。與此同時,合資品牌的電動化進程加速,一汽-大眾(新能源占比提升至12%)、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占比超50%)等通過高性價比車型搶占下沉市場,進一步擠壓了二線新勢力的生存空間。
進入2025年,頭部車企通過規?;a與全球化布局構筑護城河,新勢力則在價格戰與技術競賽中尋求生存空間,市場集中度的提升意味著弱勢品牌將加速出清。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剛剛結束的上海車展上“兩少一多”的產品趨勢,將給企業一些參考。他認為,燃油車少、小車少、新能源大車多的結構性現象突出,建議汽車廠商全方位促進新車布局,從多元化車型、平衡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發展、加強技術創新、精準市場定位等方面入手,滿足消費者需求,應對市場變化和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