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失眠問題的討論日益增多,中醫作為傳統醫學,對失眠有著獨特的認識和治療方法。本期節目邀請到了上海市第五康復醫院中醫科巫繼皇,從中醫視角探討失眠的成因、證型及相應的解決方案。
中 醫將失眠稱為“不寐”,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容易醒來等癥狀,長期失眠還可能伴隨頭暈、乏力、心悸等健康問題。 中醫認為,失眠的根本病機在于“陰陽失調”,尤其是“陽不入陰”。 這一理論與自然界陽氣變化密切相關,當人體陽氣無法在夜晚順利入陰,就會導致失眠。
中醫將失眠分為5個證型,巫繼皇說,包括肝火擾心型、 痰熱內擾型、心脾兩虛型、心膽氣虛型和心腎不交型。這些證型的形成與臟腑功能失調緊密相關,如肝火擾心與肝氣郁結有關,心脾兩虛則與氣血不足相關。每個證型都有其特定的癥狀表現,如肝火擾心型表現為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而心脾兩虛型則表現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原因。暴飲暴食、辛辣油膩食物、睡前飲用濃茶或咖啡等都會損傷脾胃,導致“胃不和則臥不安”。此外,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也會耗傷肝血,影響睡眠。情志因素同樣不容忽視,長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會擾亂心神,進而引發失眠。
中醫治療失眠強調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證型和癥狀,采用不同的方劑和治療方法。“如肝火擾心型失眠可采用清肝瀉火、鎮心安神的方法,常用方劑有龍膽瀉肝湯;心脾兩虛型失眠則采用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的方法,歸脾湯是常用方劑。此外,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推拿、耳穴壓豆等也能有效改善睡眠。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經絡氣血,推拿則能放松身心,耳穴壓豆則通過刺激耳部穴位調節臟腑功能。”巫繼皇說。
對于輕度失眠患者,中醫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避免熬夜。睡前可聽聽舒緩音樂、泡個熱水澡以放松身心。飲食上要避免辛辣、油膩食物,晚餐不宜過飽,可嘗試用酸棗仁、百合、蓮子等煮粥喝,有養心安神的作用。按摩神門穴、內關穴、涌泉穴等也能起到寧心安神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服用安眠藥的患者也可結合中醫治療,但需注意方式方法,循序漸進地減少安眠藥劑量。中醫對失眠有著系統的認識和有效的治療方法。通過調整生活習慣、采用個性化治療方案及中醫特色療法,可幫助患者改善睡眠質量,重拾健康生活。
記者:胡畔
編輯:沈莉娜 張小小
審核:周樣波 李于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