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烏拉特中旗邊境線,182公里牧道躍動著巾幗紅的生態星火。近年來,烏拉特中旗婦聯創新構建“婦女引領+文化浸潤+實踐賦能”三維共治模式,以“行走的思政課”為載體,讓禁牧休牧從政策條款轉化為北疆兒女共筑綠色長城的集體意志,在祖國北疆書寫著“巾幗策馬守綠脈,同心共筑安全屏”的生態治理新篇章。
在巴音烏蘭蘇木黨群服務中心,旗婦聯特邀國家林科院生態專家團隊參與設計的雙語宣講材料格外醒目。生態學博士姚雪玲作為“十百千萬北疆巾幗宣講團”成員,帶著蒙漢雙語的《草場恢復圖譜》走進嘎查烏素組,與巴音烏蘭嘎查婦聯干部共同展開“草根課堂”:“過度放牧就像讓草原天天‘走敖特爾’(轉場),總得讓人家歇歇腳。”她手持牧民熟悉的羊毛計量繩,將衛星遙感數據轉化為“每千米草場能養多少只羊羔”的具象講解,引得婦女同志們頻頻點頭。
針對邊境牧區特點,婦聯聯動生態專家打造“文化轉譯”工程:將《內蒙古自治區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條例》進行蒙漢雙語翻譯,在烏素組的宣講現場,姚雪玲博士將退化草場照片與修復后草場照片做對比,牧民們對照著討論:“原來政策里說的‘草畜平衡’,就是讓草原像母羊產羔后喝足奶茶恢復元氣!”草畜平衡不是‘減羊’,而是科學‘調結構’。這場充滿“草原風味”的議事會,讓政策從“文件”走向“桌面”,更走進牧民心里。截至目前,巾幗宣講團宣講45余次,覆蓋了全旗7個蘇木鎮。
烏拉特中旗婦聯以此為契機,吸納了不同領域、不同民族的婦女同志加入到草原生態恢復巾幗志愿者隊伍中,通過宣講現已有合作示范戶13戶,草場面積達21萬畝,其中3戶最美家庭代表做出表率,作為首批合作示范戶,最終結果顯示經過休牧,基底好的草場草場覆蓋率也從30%提高至70%-80%。
“遵循自然規律,以自然恢復為核心理念,是守護草原生態的科學路徑。目前,我們已成功打造了生態修復示范案例,通過實踐驗證了該理念的可行性與有效性。接下來,依托巾幗宣講團深入牧區的特色傳播優勢,將生態修復的科學理念、實踐經驗與牧民智慧相結合,定能凝聚起全民參與的強大合力,讓烏拉特草原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美畫卷。”姚雪玲表示。
行走的思政課,正以最樸素的方式在草原深處扎根——沒有電子屏幕的冷光,只有政策理論與牧民實踐碰撞的火花;沒有生硬的說教,只有奶茶碗里蕩漾的團結真情。正如旗婦聯主席張峻所言:“內蒙古草原是我國北疆重要生態屏障,草原和牧民是生命共同體,當禁牧休牧從文件條款變成牧民自覺,當政策宣講從單向傳遞轉為雙向奔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在這綠意盎然的邊境線上,生長出最堅韌的力量。”
監制:張 峻
審核:張 峻
供稿:常思宇
編輯:李 娜
微信號|烏拉特中旗婦女聯合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