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深夜翻到小學畢業照,盯著那個扎著歪馬尾、總把校服扣子系錯的小女孩,突然想問:“如果現在的我能回到10歲那天,該說些什么?”你以為會是“快去學奧數”或者“別和同桌吵架”?錯了,我想先說的,是一句遲到的“對不起”。
第一句:“你害怕的那些事,沒那么可怕”
2023年春天,我在上海見了作家麥家。他聊起寫《人生海海》時,總在書桌前擺一張自己12歲的照片——那是他被父親當眾扇耳光、賭氣跑出家的年紀。“我曾以為,那個躲在草垛里哭的男孩,是我這輩子的恥辱。”但現在他說:“后來才懂,正是那個害怕被看不起、害怕不被愛的小孩,教會了我什么是堅韌。”
你記得嗎?三年級運動會跑800米,你因為摔倒在終點線前哭到喘不上氣。當時老師說“沒關系”,同學說“下次贏回來”,但沒人告訴你:“你摔得膝蓋滲血還爬起來跑完,已經比站在起點的人勇敢了十倍。”那些讓你躲在被子里哭的“丟臉時刻”,后來都成了別人嘴里“你真能扛”的底氣。
第二句:“你不需要當‘完美小孩’”
我的朋友阿琳,去年做了件特別酷的事——她給12歲的自己寫了封信。信里沒有“你要考重點初中”,而是說:“我知道你因為數學考78分躲在廁所哭,可你記得嗎?那天你幫隔壁奶奶拎了三袋大米,她拉著你的手說‘這閨女心真善’;你給流浪貓搭了個紙房子,它后來每天蹲在你家窗臺上等你。這些,比試卷上的分數珍貴多了。”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童年自我療愈”:我們總以為要修正過去的錯誤,其實是要看見——那個因為不夠乖、不夠聰明而自我否定的小孩,才是最需要被擁抱的。就像阿琳現在常說的:“以前我總逼自己做‘別人家的孩子’,現在才懂,‘普通小孩’的可愛,恰恰在于會犯錯、會害怕、會笨拙地愛人。”
第三句:“你現在的每一步,都在成為更好的大人”
去年回老家,我翻出小學日記本,最后一頁歪歪扭扭寫著:“我長大要當畫家,給媽媽畫全世界最漂亮的裙子。”現在的我是廣告策劃,雖然沒成為畫家,但去年母親節,我用攢了三個月的獎金,帶媽媽去定制了一條真絲裙——裙角繡著她最愛的玉蘭花,和我小時候在紙上畫的幾乎一模一樣。
這大概就是成長最溫柔的地方:你以為走偏了的路,其實都在悄悄靠近初心。就像作家余華說的:“童年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視角。”我們回頭看的,從來不是那個具體的小孩,而是自己如何帶著他的眼睛、他的熱情,一步步走到今天。
最后,我想蹲下來,抱抱那個總把作業本忘在家里、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卻一句話都不敢解釋的小孩。我會說:“謝謝你啊,謝謝你在那么小的時候,就那么努力地活著。現在換我來告訴你——你很好,你值得被愛,你未來的每一步,都會因為今天的你,而走得更有底氣。”
從今天開始,不妨也給小時候的自己寫封信吧。不用寫“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寫“我看見你了”,寫“你當時一定很難過吧”,寫“現在的我,很感謝有你”。三年后的你,再翻開這封信,會明白:那些和過去的和解,從來不是為了原諒誰,而是為了讓現在的自己,活得更輕盈、更勇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