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5月4日,小米調整了SU7新車定購頁面中的措辭,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SU7系列車型定購頁面中,“小米智駕Pro”“小米智駕Max”等字樣被替換為“輔助駕駛Pro”“端到端輔助駕駛”。
曾幾何時,“智能駕駛”是車企爭奪市場心智的利刃,不少車企頻繁以“準L3能力”作為產品宣傳口吻。然而,2025年“五一”假期的市場調研顯示,這一策略已難以為繼。在多家熱門新能源品牌門店中,“智能駕駛”不再是銷售話術的核心,不再強調城市NOA覆蓋范圍,不再突出“脫手駕駛”賣點,甚至淪為“顧客主動詢問才被提及”的邊緣詞匯。銷售人員轉而聚焦空間表現、座艙舒適度等基礎配置,將“智駕”功能壓縮至產品手冊的某一章節。
這種轉變并非孤立事件。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4月新品發布會上,將“自動駕駛”改稱為“智能輔助駕駛”;華為BU CEO靳玉志在上海車展公開強調:“我們的智駕系統始終是輔助工具,手不能離開方向盤,眼睛不能離開道路。”
車企的營銷轉向背后,是政策監管與市場風險的雙重擠壓。
今年4月2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倡議書》,首次明確要求企業“履行告知義務、規范功能命名、推動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在明確責任邊界下穩步落地。”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亦提醒,若車企因虛假宣傳導致交通事故,可能面臨廣告法相關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追責。
2025年多起輔助駕駛事故后引發公眾信任危機,過去技術詞匯被過度包裝成營銷概念,而政策層面的“撥亂反正”,本質是對技術倫理的回歸。
盡管營銷話術趨于保守,但車企在技術路徑上的競爭卻愈發激烈。2023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行業規模達9583億元,近五年復合增速50.92%。
目前,全球范圍內,自主式駕駛輔助系統已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但人機共駕仍是未來5-10年的主流形態。華為BU CEO靳玉志“手不離方向盤、眼不離道路”的表態,本質是對技術現實的清醒認知:當前智能駕駛系統在復雜路況、極端天氣下的決策能力仍存在短板,而人類駕駛員的“監督者”角色不可或缺。
智能網聯汽車的終極目標是無人駕駛,但現階段的挑戰在于平衡技術野心與安全底線。IDC預測,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出貨量將由2021年的1370萬輛增長至2025年的2490萬輛,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6.1%,發展前景廣闊。然而,若技術落地速度與消費者認知、政策監管之間無法形成良性互動,再龐大的市場規模也可能因信任危機而崩塌。
當行業從“概念狂歡”轉向“腳踏實地”,那些真正在算法精度、傳感器冗余、人機交互設計上深耕的企業,終將在下一輪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輕舟智航聯合創始人、CEO于騫認為安全是智駕的底線、紅線和生命線。他還表示當前智能駕駛行業仍處于技術迭代競爭中,“這場仗不打到 L4 階段不會終結”,并強調要圍繞用戶價值構建,避免無用功,通過平臺化提升產品能力、降低交付成本。
前瞻產業研究院作為更懂產業的科技型決策智庫,先行成立了“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所”,希冀發揮“產業研究+大數據+技術洞察+招商資源前置”的獨家特色產業規劃服務,為各地政府提供既科學、又前瞻、更落地的產業規劃整體咨詢方案。不僅提供產業規劃、招商引資、園區建設、和項目運營等綜合服務,還提供海洋經濟產業數據大屏監測、產業鏈圖譜編制、專項政策編制及培訓指導。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網聯汽車(ICV)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