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車企負債率又成了熱門話題,有朋友看到比亞迪 77% 的負債率就慌了神,說“這負債率都快趕上房地產了”。但如果你真的深入拆解過車企的財務報表,就會發現這事兒沒那么簡單。
一、高負債是車企的宿命?
汽車行業有個很殘酷的現實:【每賣一輛車都得先砸進去三輛的錢】。2024 年大眾集團總負債 3.2 萬億,比全年營收還高 128%;豐田總負債 2.6 萬億,是營收的 124%。這種“負債比收入高”的魔幻操作,背后是汽車行業的三大魔咒。
第一個魔咒是「研發無底洞」,電動車研發投入是燃油車的3倍,自動駕駛更需要每年燒上百億。福特為了電氣化轉型,2024 年負債飆升至 1.6 萬億,有息負債占比66%,相當于每天要還1.8億利息。
第三個魔咒是「產能擴張陷阱」,特斯拉柏林工廠投資 50 億歐元,比亞迪巴西工廠年產能規劃 15 萬輛。這些重資產投入讓車企像背著巨石跑步,大眾集團 2023 年固定資產占比 45%,而比亞迪只有 28%。
最后一個魔咒是「供應鏈綁架」,一輛車涉及 2 萬多個零部件,應付賬款占營收比例超過 30% 是常態。某西南新勢力品牌應付賬款占營收 84%,賬期長達 313 天,而比亞迪通過垂直整合把賬期壓縮到 128 天,應付賬款占比僅 31%。
二、負債率多少才算合理?
傳統制造業的負債率安全線是 40%-60%,但汽車行業完全是另一個維度。從 2024 年財報來看,國內外主流車企資產負債率普遍在 60% 以上,部分車企負債率超 80%。這里有個關鍵指標被很多人忽略——【有息負債占比】。
豐田的有息負債占 68%,每年光利息就吃掉 200 億利潤;而比亞迪有息負債僅 5%,利息收入反而比支出多 15 億。這就像有人用信用卡套現炒房,有人用花唄買奶茶,風險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汽車行業有個有趣的現象,高負債在擴張期是利器,在衰退期是枷鎖。2024 年比亞迪負債率 77%,但銷量增長 164%,經營性現金流 6100 億,完全能覆蓋債務;而某傳統合資車企負債率 70%,但銷量下滑 12%,現金流緊張,只能靠賣資產續命。
從歷史數據看,車企負債率的安全線其實是動態的:當車企處于行業上行期,得負債率 70% 是正常水平,行業下行期得負債率超過 60% 就有風險,如果是轉型關鍵期,負債率 80%也可能被市場接受(比如特斯拉) 。
三、國內車企的“負債玄學”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國內車企負債率看起來比國際同行低?這里面有三個門道:
首先是「無息負債的藝術」。 比亞迪 5291 億負債中,95% 是應付賬款、合同負債等無息債務。這些錢本質上是“供應商的錢 + 用戶的預付款”,不但不用付利息,還能通過供應鏈金融再賺一筆。
其次是「政策紅利」。國內車企能拿到低息貸款和政府補貼。比如比亞迪 2023 年獲得 50 億新能源補貼,吉利拿到 30 億研發補助,這些相當于變相降低了負債率。
第三是「股權融資優勢」。國際車企更依賴債券融資,而國內車企擅長"花式圈錢"。廣汽埃安 2024 年完成 180 億 A 輪融資,智己汽車 B 輪融資 94 億,這些錢直接計入資產,負債率自然就降下來了。
四、風險信號藏在哪里?
高負債不一定危險,但這三個信號必須警惕:第一個信號就是「有息負債占比超過40%」。福特、通用有息負債占比超 60%,每年利息支出超過凈利潤,這就像背著房貸去炒股,隨時可能爆倉。
第二個信號是「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突然拉長」。某西南省份新勢力車企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從 180 天漲到 313 天,說明供應鏈話語權在下降,供應商開始催債了。
第三個信號是「經營活動現金流為負」。某中部省份新勢力品牌 2023 年經營現金流 -120 億,靠融資續命,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玩法不可持續。
看車企負債率就像看醫生的 X 光片,得結合癥狀綜合診斷。比亞迪 77% 的負債率背后,是 31% 的應付賬款占比和 128 天的賬期,這叫“良性負債”;而某些新勢力 80% 的負債率背后,是 60% 的有息負債和負的現金流,這才是真正的雷。
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思考力,下次再有人說“車企負債率高就是不行”,你可以反問他:知道比亞迪的利息收入比支出多 15 億嗎?知道豐田每年要還 200 億利息嗎?畢竟,數字會騙人,但結構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