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高脂低纖維的飲食模式、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正悄然成為各種惡性腫瘤高發的“隱形推手”。與此同時,隨著癌癥篩查技術的進步和臨床醫生視野的拓展,雙原發乃至多原發腫瘤的病例也日漸增多,這一現象不僅挑戰傳統的診療思路,也提醒醫患雙方需以更全面、更廣闊的視角應對癌癥防治。
幾個案例的警示意義
案例一:今年52歲的張先生因長期腹痛和便血到醫院就診,腸鏡檢查初步診斷為結腸癌。詢問病史,張先生平素偏愛紅肉加工食品,不喜歡吃果蔬。這種飲食模式已被證實與結直腸癌風險升高密切相關。然而,他在術前全身檢查時,還意外發現其右腎還有一個腫瘤。經結直腸外科與泌尿外科團隊全力合作,通過微創手術同時切除了兩處病灶。術后病理結果證實,二者為獨立原發腫瘤,沒有內在聯系。張先生術后恢復良好,一年后復查未見復發。
類似張先生的情況并不罕見。67歲的李女士因結腸癌接受手術后,復查時發現腫瘤標志物異常升高,進一步全身掃描顯示肝臟有個新發腫瘤。經肝膽外科團隊診斷,確認為原發肝癌,與腸癌沒任何瓜葛。另一案例中,36歲的王女士因家族性腸道多發息肉病史長期隨訪,今年初腸鏡發現息肉癌變,同期還被確診為乳腺癌。盡管遺傳因素占主導,但王女士長期高糖高脂的飲食習慣,可能加速了體內炎癥微環境,這為多原發癌提供了“溫床”。術后,她的兩處病灶經病理證實均為獨立原發。
在列舉這些典型案例時,中食智庫專家、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副主任、博士生導師黃睿教授解釋說,上述病例的共同點在于:患者大多存在遺傳背景、慢性炎癥史或長期致癌物暴露,且第二乃至第三種腫瘤經常因為系統性篩查或術后隨訪被發現。多原發腫瘤的頻發提示,臨床醫生需突破“單一病灶”思維,重視多學科協作與長期監測。
雙癌特征是什么?
黃睿指出,雙原發腫瘤又稱多原發癌或重復癌,是指兩個或多個獨立起源的腫瘤,可發生于同一器官或不同器官,時間上可同步性(同時性)或間隔數年(異時性),二者之間并非“相互勾結”,而是“各立山頭”。此類腫瘤的組織學特征和臨床表現通常存在差異,與轉移癌有本質區別。例如,結直腸癌轉移至肝臟的病灶與原發肝癌在病理形態和基因表達上是截然不同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長期進食腌制、燒烤類食物所產生的亞硝胺和多環芳烴等致癌物,可通過多靶點攻擊不同器官,增大重復癌的發生概率。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雙原發腫瘤的總體發生率約為1—5%,而在早篩技術的普及和癌癥生存期逐年延長的前提下,其診斷率也隨之“水漲船高”。這在老年群體中較為多見,但首次患癌年齡越小,后續引發多原發腫瘤的可能性越高。研究顯示,兒童期患癌者后續并發第二原發癌的風險是70歲以上人群的6倍,且兩癌間隔時間越短,預后越差。
黃睿分析,從癌癥類型來看,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肝癌等易與其他腫瘤共存。例如,結直腸癌患者常并發肝癌或腎癌,乳腺癌病人可能同時或后續容易罹患卵巢癌。此外,作為多原發腫瘤的“高發區域”,雙腎、雙肺等成對器官或同一系統器官(如消化系統),易成為多原發癌的“重災區”。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肝炎等慢性炎癥患者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人群,患重復癌的風險顯著增高。
高危因素有哪些?
目前,雙原發腫瘤的病因之謎尚未被揭曉,但多項研究結果提示與遺傳、環境、慢性疾病及相關治療等脫不了干系。
首先,遺傳因素是核心驅動之一。黃睿強調,家族性癌癥綜合征患者由于體內TP53、APC等特定基因突變,易誘發多器官腫瘤。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腸道內可萌生幾十枚乃至成百上千枚息肉,若不及時干預,多數會演變為癌瘤,且常伴發甲狀腺癌、胃癌等其他原發腫瘤。
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影響同樣深遠。黃睿特別指出,西式飲食中過量精制糖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會擾亂代謝并誘發慢性炎癥,而炎癥微環境如同“癌變催化劑”,可能推動多器官相繼癌變。此外,黃睿告誡道,吸煙可招致肺癌、膀胱癌等多種癌癥;長期酗酒與肝癌、食管癌、腸癌密切相關;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可潛伏結直腸癌危害;接觸石棉、苯類化學品等有害物質,易通過DNA損傷而致多部位癌變。
慢性疾病與免疫抑制是另一高危誘因。黃睿認為,慢性肝炎病人的肝細胞持續受損再生,癌變概率顯著增大;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腸道黏膜處于長期炎癥時,易惡變為結腸癌。此外,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因免疫監視功能減弱,更易釀成多原發腫瘤。同時,感染因素亦不可忽視。HPV感染與宮頸癌、頭頸部癌關系密切;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病因;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引起胃癌,并增加結直腸癌風險。
癌癥治療本身也可能成為隱患。黃睿表示,放療雖能殺滅癌細胞,但輻射可能殃及健康組織,誘發無辜部位的癌癥。例如,乳腺癌放療后可能加大肺癌患病幾率;化療藥物(如烷化劑)則可能誘發白血病等第二原發癌。
臨床診斷應怎樣?
黃睿的臨床體會是,重復癌的癥狀復雜多樣,由于腫瘤類型和位置不同而重疊或隱匿。2種甚至3種及以上癌癥患者可能同時或先后顯現體重下降、持續性腹痛或胸痛、異常出血或乏力、貧血,或惡心、嘔吐,或咳嗽、氣促等相關癥狀。文章開頭提到的張先生,其結腸癌表現為腹痛和便血,而腎癌早期“悄無聲息”,僅僅通過影像學檢查才偶然“落網”的。
當前,對多原發癌診斷面臨嚴峻挑戰。由于許多癌癥早期癥狀與常見疾病相似,易被忽視。同時,部分患者因長期偏食導致維生素D、膳食纖維等營養素缺乏,削弱了免疫監視功能,使得第二原發癌更易“蒙混過關”。例如,上面說到的李女士,是在結直腸腫瘤術后復查時才知曉自己還伴有原發肝癌的。黃睿指出,受思維定式的干擾,醫者經常因為“先入為主”的診療慣性,將新發癥狀歸咎于原發癌的轉移或復發,進而使第二原發腫瘤成為“漏網之魚”。
為應對這些挑戰,臨床需對高危人群實施系統性篩查。例如,結直腸癌患者應定期進行腹部超聲或CT檢查以排查肝癌;乳腺癌患者需結合乳腺超聲與婦科檢查,警惕卵巢癌的潛伏。血液腫瘤標志物的動態監測,也有助于早期識別重復癌的“蛛絲馬跡”。
防治策略該咋辦?
黃睿認為,雙原發腫瘤的診療需兼顧根治性與安全性,強調個體化與多學科協作。這其中,外科手術仍是核心手段,但需根據腫瘤分期、位置及患者耐受度來制定手術方案。例如,張先生的結腸癌與腎癌通過微創手術同期切除,而趙先生因體質較弱,選擇分階段處理結腸癌與胰腺腫瘤。現代外科理念強調“腫瘤整塊切除”與淋巴結清掃,同時需評估潛在轉移風險,避免遺漏微小病灶。
現階段,綜合治療方案包括化療、放療、靶向用藥與免疫治療。近年來,PD-1抑制劑等免疫療法在雙原發腫瘤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尤其適用于存在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的患者。
黃睿指出,預防重復癌的預防策略的源頭還在于控制高危因素。
一是生活方式干預:戒煙限酒;均衡飲食,注重蔬果與全谷物的攝入。黃睿建議采用“彩虹飲食法”,每日攝入5種以上顏色蔬果,豐富的抗氧化劑可中和自由基,降低DNA損傷風險。同時增加全谷物和豆類占比,其膳食纖維能調節腸道菌群,抑制致癌物生成。保持適度運動,可減少30%—50%的癌癥風險。二是定期篩查:有家族史或慢性病患者需加強監測。例如,林奇綜合征患者每1—2年應接受腸鏡與子宮內膜檢查;慢性乙肝者需定期檢測甲胎蛋白與肝臟超聲。三是感染控制:接種HPV疫苗、乙肝疫苗,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顯著降低相關癌癥的發生率。四是避免過度醫療輻射:在影像學檢查中優先選擇核磁共振或超聲,減少不必要的CT輻射暴露。
最后,黃睿呼吁,雙原發腫瘤的診治要求臨床突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傳統模式,從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多維度、多層面綜合分析,給予早期篩查、多學科協作與精準干預。未來,在基因檢測技術的普及與個體化醫療的共同加持下,重復癌的防治將更加有的放矢,為患者帶來更多生存希望。(衣曉峰 唐鑫 孫國棟 劉方舟)
附黃睿教授簡介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生導師。
學術兼職:中食智庫專家,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醫師分會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經肛門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MDT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青年委員,黑龍江省醫學會機器人分會委員,黑龍江省醫促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民族醫藥學會腫瘤營養青年專業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醫學會抗腫瘤藥物化學治療專業委員會青委會委員,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審稿專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