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218b行星上有氣體,或將揭示外星生命,但也可能激發人類的生存危
有些科學發現不僅會推動知識進步,還會改變我們的心靈,因為它們讓我們看見宇宙的浩瀚,并重新思考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其中一個時刻,是太空船首次傳回地球影像的那一刻;另一個則是發現另一個世界上的生命。
2025年4月下旬的一個消息,讓這個時刻又靠近了一點——科學家在一顆名為K218b的行星上發現了一種氣體的跡象,而這種氣體在地球上是由簡單的海洋生物所產生的。無獨有偶,去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了未來25年的空間科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開展地外生命探尋,也就是說,我們發現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已不再遙不可及。
但這也引發一個問題,若是真的存在地外生命,地球會不會遇到危險?關于這一話題,科幻作品常以豐富想象力描繪出不同圖景,而在《太空之城》中,就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設想。
小說中外星人借弦信號潛入地球,現實中弦理論預示科技將重塑現實
小說中,高等文明對地球的打擊手段展現出驚人的技術代差,外星人與人類的第一次交鋒并未直接動用核爆粒子炮轟炸地球,而是采取了更為隱秘的方式——通過弦信號潛入地球進行情報刺探。這種信號為宇宙中高等級文明普遍掌握,地球卻尚未完全了解。
簡單來說,弦信號能夠在人類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潛伏收集情報并進行遠程攻擊。即使人類科學家事后發現了弦信號并破解其機制,也無法阻止外星人發起定向攻擊,使目標化為飛灰。
這一設定雖屬科幻,但弦信號的概念并非完全虛構,這就牽扯到另一個概念——弦理論。近年來,基礎物理學界對弦理論的研究出現突破性進展。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論文,通過ADS/CFT對偶性證明了某些弦論模型與量子場論間的數學等價性。雖然離實驗驗證尚有距離,但理論物理學家普遍認為這為弦理論的實證化開辟了新路徑。
弦理論認為,宇宙的基本單元不是粒子,是因為弦在空間運動,才產生了各種粒子。各種不同的粒子只不過是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而已。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結合來解釋。最新的M理論將不同弦論統一為十一維時空中的不同表現形式,預測存在被稱為"膜"的高維結構。小說中的弦信號正是基于"開弦"概念的藝術加工——這些一端固定在三維膜上的振動模式,理論上可以實現跨維度的能量傳遞。雖然目前實驗尚未觀測到此類現象,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在進行的MoEDAL實驗,目標之一就是探測可能存在的高維空間信號。
簡單來說,就是組成物質的最基礎元素,不再是什么原子、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在他們之下還有一個最基本的元素,弦。而科學家們則希望通過弦理論,來實現一個能在單獨的包羅萬象的協和的數學框架下,描寫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論。
在現實與小說中,技術代差都如隱形利刃,重塑戰爭形態顛覆認知
小說中描繪的弦信號,正是基于這一理論想象出的應用場景。弦信號能夠以極其微弱的能量潛伏下來,伺機而動。一旦觸發,便可調動巨大能量實現攻擊。這種方式具有極高的隱蔽性與殺傷性,符合高等級文明對低等級文明發動打擊的邏輯。
而這種"潤物無聲"的攻擊模式,恰似現代戰爭中電子戰與信息戰的終極形態。事實上,這種非對稱作戰思維已體現在當代科技競爭中。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正在研發的"量子嵌入"項目,旨在開發可潛伏在經典計算機系統中的量子觸發裝置。雖然技術路徑完全不同,但其戰略構思與小說描繪存在驚人的相似性。
回顧歷史,人類社會內部也曾上演過類似的降維打擊。就像當年的海灣戰爭,西方國家在技術上的優勢讓他們對伊拉克形成了絕對碾壓的優勢,擁有遠程巡航導彈、電子信息技術的多國聯軍,一戰便擊潰了號稱擁有百萬大軍的伊拉克。
這一戰被打垮的不僅是伊拉克,還有絕大多數依照蘇聯大陸軍理念構建起來的傳統軍隊,傳統作戰理念。也是這一戰,讓人們意識到,時代變了。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已經不再是雙方端著自動步槍在戰場上你來我往,而是超視距、跨領域、多軍種聯合的作戰模式。這一過程,正是技術代差帶來的碾壓。
后續影響持續發酵:1991-2001年間,全球有37個國家裁撤騎兵建制,59個國家將國防預算重點轉向電子戰部隊建設。俄羅斯軍事改革之父謝爾蓋·伊萬諾夫曾坦言:"海灣戰爭震醒了整個俄軍總參謀部,我們突然發現花費二十年構建的鋼鐵洪流,在新型戰爭形態前成了博物館展品。"
外星文明或借間接手段與高維武器征服打擊地球,這警示我們科技的
若將這一經驗映射到外星文明與地球人類的沖突中,可以推測,高等級文明很可能首先通過情報偵察、心理戰、經濟封鎖等非直接武力方式,瓦解地球社會的統一與抵抗意志。在人類內部矛盾激化、自我消耗之際,外星文明再以精準、致命的打擊完成徹底征服。
就像《太空之城》中,弦信號只是第一步。小說進一步設想了外星文明操控暗物質武器、反物質炸彈等多種超越人類理解的打擊手段。這些設想雖然充滿科幻想象,但從邏輯上講,符合高等文明優先使用低成本、高效益手段的基本原則。
就比如小說中描述的"恒星壓縮"技術,借助暗能量操控將太陽壓縮至微觀尺度,這種釜底抽薪式的攻擊直接瓦解人類文明根基。現代天體物理研究顯示,暗能量約占宇宙總質能的68%,其蘊含的巨量能源若被高等文明掌握,或將實現操控星系級別的天文現象。當太陽被壓縮為微觀奇點,地球將瞬間失去能量來源,生命維持系統隨之崩潰。
當然還有一系列創新性武器——"雷暴消磁"癱瘓電子設備,"反自然武器"顛覆物理法則,"鬼雪花"引發社會生態崩潰。這些設定雖屬藝術加工,卻折射出真實軍事科技的發展規律——新型武器往往瞄準敵方最脆弱環節。現代戰爭中的石墨炸彈破壞電網、氣象武器改變自然環境,與小說構思存在邏輯同源性。
科技變革帶來降維打擊,警示人類平衡創新與文明,應對未來挑戰
我們常說,科幻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于預見未來,更在于激發科技創新。1914年小說《獲得自由的世界》預言鏈式核反應,啟發現實中的核能研究;凡爾納《海底兩萬里》激發潛艇技術突破。當《太空之城》將弦理論與暗能量納入軍事構想,實際上在為未來科技樹描繪畫像。這種思維操演推動著人類不斷拓展認知邊界,在想象與現實的交互中尋找突破方向。
對于人類的未來,我們有時候會陷入“我們會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樂觀,或者“災難反正會到來”的盲目消極。
《太空之城》是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意識生命等前沿科技不斷發展的過程之中,對這些科技的一個大膽設想,同時在這個設想的基礎之上,對人類未來該何去何從,提供了一定思路。
小說應具有前瞻性,從現實出發,推動科技發展并警示當前問題
面對潛在的地外威脅,作品強調科技發展與文明韌性同等重要。人類在絕境中展現的協作精神與創新智慧,最終促成與高等文明的戰略平衡。這提示現實世界:在探索前沿科技的同時,需建立跨學科的風險評估體系,既保持對未知領域的開拓勇氣,又具備應對突發危機的系統預案。
硬核科幻,或者科幻的“硬核”,并非要預言烏托邦或反烏托邦,而是讓人們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現狀,并對人類在技術、文化、倫理等眾多領域面臨的問題提出警示。這種認知重構功能在"庫布里克拉效應"中得到體現——1968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NASA收到的宇航員申請激增420%。
就像現在,即便“外星人”還沒有到來,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目前面對的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網絡信息泛濫等現象,已可視為一種低強度的“降維打擊”前兆。隨著科技加速,人類社會內部結構、思維方式、行為模式正在發生劇變。若不能及時適應,必然在更高層次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典型案例是加密貨幣對傳統金融體系的沖擊:比特幣市值在2021年超越俄羅斯外匯儲備總量,這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學暴動",完美詮釋了技術代差如何顛覆既有權力結構。日本央行前行長黑田東彥曾警告:"DeFi革命對金融主權的沖擊,不亞于外星艦隊出現在東京灣。"
面對外星文明,人類應以智慧謙卑為本,借科學與想象探索和平之道
《太空之城》通過豐富的細節描繪,展示了高等文明與地球人類之間不可逾越的技術鴻溝,也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面對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人類究竟應以何種姿態應對?是盲目自大,還是保持謙卑?是依靠幻想,還是積極積累力量?
當前,尚無確鑿證據表明外星文明已介入地球事務,但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未來發現外星文明的可能性正在不斷增加。無論外星文明的形態如何,保持警覺、提升自身,是地球文明應對未知挑戰的唯一正確選擇。
科學精神要求基于證據進行推斷,但同時也需保持對未知的敬畏。正如勒布所言,“讓數據指引我們了解外部世界”,而不是被毫無依據的幻想所左右。
當韋伯望遠鏡的新發現與持續深化的系外行星研究,不斷刷新著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科幻作品承擔著獨特使命:它既是警示預言,提醒我們敬畏宇宙尺度下的文明差距;也是思維實驗場,為應對未知挑戰提供創意沙盤。當科學探索與藝術想象形成良性互動,人類文明方能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行穩致遠。
如果某一天,真正的高等文明到來,人類的最佳應對方式,恐怕并不是揮舞著火器迎敵,而是以足夠的智慧與開放,尋找一條和平共處的可能之路,而這一切的想象力,或許就得從科幻之中去汲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