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本報記者 朱凌君
近期,長三角某城市發布人才引進政策,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被列為A1類人才,與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共同位列A類人才的首位。按照當地的說法,設置諾貝爾獎條款主要出于三方面考慮:提升城市國際知名度、吸引頂尖團隊落戶、帶動本地科研水平躍升。
將諾貝爾獎作為人才引進標準的做法引發了爭議。一些人不禁質疑:“究竟是引天才,還是引人才?”記者檢索各地引才政策發現,長三角還有一些城市也將諾獎作為最高層級標準,雖然諾獎得主難以招徠,但這種設置反映出地方引才的雄心,試圖通過高標準對外展示強烈的人才渴求,并非毫無意義。
真正的問題,并不在于設立了這一門檻,而在于人才分類體系缺少一定的專業性。根據該城市公布的政策,菲爾茲獎、圖靈獎等國際頂尖獎項獲得者僅被列為A3類人才。要知道,菲爾茲獎是數學領域最高榮譽,圖靈獎被譽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這兩項國際大獎,無論在科研界還是產業界,地位與諾貝爾獎幾乎并駕齊驅。與此同時,省級頂尖人才、市級頂尖人才團隊帶頭人卻被列在A2類或A3類。如此分類,不僅讓人懷疑政策制定者對國際科研體系的理解是否到位,也削弱了這項政策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除此之外,精準性缺失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真正的一流科學家選擇工作地時,關注的遠不止于一次性資金獎勵。根據某科技政策研究機構的調研,科研生態的豐富性、學術自由度、長期發展平臺才是頂尖科學家最看重的因素。某國際獵頭公司近期發布的報告同樣指出,諾獎級別科學家在考慮跳槽時,科研自主權、團隊組建權和實驗資源配備才是首要考量。單靠一紙重金引才政策,難以留住真正的世界級人才。遺憾的是,當前這類政策中,這些更“貼肉”的配套要素并未得到充分體現。
另外,這項政策對頂尖人才的研究領域與地方產業發展的匹配度考慮也不完善。有網友做了個統計,近10年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僅有不足3人的研究方向與該城市的產業布局高度契合。這個數據還有待核實,但無論是菲爾茲獎、圖靈獎得主,還是歐美頂尖研究機構院士,他們大多數仍活躍在全球頂級高校或實驗室,研究方向為理論數學、計算機基礎理論、基礎物理等,與當地當前的產業重點匹配度也有限。即使這些頂尖科學家愿意加盟,短期內也很難直接轉化為地方產業優勢。高端人才引進,不應只看光環、頭銜,更要看能否真正融入地方創新體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這并非一地的問題。近年來,長三角不少城市在高端人才政策制定上,普遍出現了“天花板式列舉”的現象:高舉高打,列出各類頂級獎項,待遇優厚,但實際落地率偏低。其潛臺詞似乎是,只要名頭夠響亮,就能抬升城市形象。但事實上,支撐地方轉型升級、構建創新生態的,往往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全球巨星,而是扎根本土、能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中堅力量。
長三角歷來是創新熱土,也最需要真正精準、有溫度、有眼界的人才政策。政策制定者要在全球化標準與本地實際需求之間,找到一條兼具高度與落地性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讓引才政策真正變成一場靜水深流的系統工程,而不是表面星光璀璨、實則空洞無力的“城市秀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