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人民日報》以《整治物業管理亂象,靶向發力》為題,專題報道成都市工作實踐,新都區黨建引領“信托制”物業服務提質擴面工作舉措,作為該報道中唯一以居民群眾視角、區(縣)生動實踐角度切入的典型案例,全文如下:
香城麗園小區的幸福蛻變是新都區小區治理工作的縮影,在新都區,越來越多的居民在鄰里互助、互嵌共融中,拉近了“鄰距離”、共建了“新家園”,共同編織出一幅幅和諧共融的美好圖景。
近年來,新都區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聚焦組織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業矛盾糾紛多等治理難題,以“三力齊發”強動能,不斷探索小區治理“最優解”。
一是協同共治聚合力。實施“123雙百計劃”,聯動部門、物業協會、社會組織等多元力量,健全小區治理支持政策,建立區—街道兩級小區治理支持中心,組建治理專家、物業服務機構、治理型社會組織3支智庫團隊,實施小區治理人才“百人計劃”,在100個矛盾突出的重點小區開展結對共治,構建起橫向聯動、縱向到底的小區治理工作體系。
二是培優隊伍強動力。以治理型社工為導向,孵化培育34名本土社工組建治理型社工隊伍,聯動新都社區發展基金會、物業協會等32家共創單位,針對重點問題小區組建20個攻堅課題小組,開展“社區黨組織+治理顧問+未來社工”結對共治,靶向解決物居糾紛、基礎設施補短、安全隱患整治等24類問題,推動問題小區從“對立博弈”到“互信共贏”。
三是共建家園增活力。聚焦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舊、維修基金匱乏等問題,開展“院落煥新”行動,以“居民定項目、小區籌資金、社區鏈資源、社會齊參與”為原則,面向全區28個小區試點實施“院落煥新”,搭建多方協商議事平臺共商煥新方案,引導居民全過程參與項目決策、實施和監督,居民籌資48萬元,基金匹配43萬元,落地電梯加裝、非機動車棚修建等61個微改造項目,用“小資金”撬動“大民生”。
下一步,新都區將圍繞黨建引領小區治理“香鄰互信”行動,堅持問題導向、回應群眾關切,實施建好組織體系、做好協商議事、建好共享空間、搭好公開平臺、抓好鄰里互助“五好”工程,培優治理人才隊伍、健全專業支持體系,分類打造“桂東信義街區”“桂中信義社區”、橄欖郡協商友好、“熟人回龍”自治賦能、同興佳苑多村融合等樣本點位,將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在群眾“家門口”,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分類治理模式,不斷擦亮新都“香鄰互信”小區治理品牌。
原標題:《人民日報》報道新都區基層治理創新實踐: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讓居民做“當家人”算“明白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