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精神內耗” 已然成為高頻熱詞。
明明沒經歷劇烈的體力消耗,卻常被焦慮、迷茫裹挾,內心疲憊不堪。
其實,500 多年前,一位古人也深陷人生至暗時刻,卻在絕境中完成思想的蛻變,悟出的哲理,至今仍是治愈精神內耗的一劑良方。
他,就是王陽明,而這場改變中國哲學走向的頓悟,就發生在貴州龍場那片荒僻之地,成為了王陽明心學誕生的起點。
故事要從王陽明年輕時說起。
那時的他深受朱熹 “格物致知” 思想影響,堅信 “一草一木皆具至理”,只要通過對事物的深入探究,就能獲取世間真理。
懷著這份執著,王陽明曾對著一叢竹子,日夜沉思,試圖從竹子中參透宇宙萬物的規律。
然而,七天七夜過去,不僅一無所獲,還累垮了身體,這場 “格竹失敗”,成為他思想上的第一個轉折點。此時的王陽明意識到,單純地從外界事物中尋找 “理”,似乎走入了死胡同。
命運弄人,因觸怒權貴,王陽明被貶謫至貴州龍場。
龍場環境惡劣,瘴氣彌漫,生存條件極為艱苦,在生死邊緣徘徊的他,卻在某一個深夜,迎來了思想的覺醒。
他突然頓悟:“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這一震古爍今的論斷,標志著王陽明心學的萌芽。
“心即理”“心外無物” 究竟是什么意思?王陽明的 “山中花樹” 典故,生動詮釋了這一哲學思想。
他說:“當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句話并非否定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強調我們認知世界的過程中,主觀意識起著關鍵作用。
就如同我們看到一朵花,覺得它美麗動人,這份 “美” 不僅源于花朵本身的形態、顏色,更源于我們內心對美的感知和定義。
再比如,同樣面對一場暴雨,有人會覺得煩躁,抱怨出行不便;有人卻能從中感受到詩意,享受雨水帶來的寧靜。
不同的感受,并非源于暴雨本身,而是每個人內心對暴雨的認知與態度。
王陽明的 “心即理”“心外無物”,并非否定物質的存在,而是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正束縛我們的,從來不是外界的困難與挫折,而是我們內心對這些事物的認知與解讀。
龍場悟道前,王陽明執著于從外界尋找 “理”,四處碰壁;悟道后,他明白向內修心才是關鍵。
這與現代人總試圖從外部尋找解決焦慮的答案,卻忽視內心力量的現象如出一轍。
回顧王陽明的龍場悟道,這是他從 “向外求” 到 “向內修” 的重大思想轉折。
“心即理” 教會我們,與其抱怨環境的不如意,不如嘗試改變自己的心境;
“心外無物” 則提醒我們,學會調整看待世界的角度,或許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但新的疑問也隨之而來:如果 “心即理”,那是否意味著一切行為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殺人放火這種違背道德與法律的行為,也能被認可嗎?王陽明的心學又該如何指導我們處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
下一期,我們將深入探討心學中 “知行合一” 的智慧,看王陽明如何運用這一思想平定寧王之亂,又能為我們的職場、生活帶來哪些實用啟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