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野生動物攻擊人,是因為生性殘忍,應(yīng)當(dāng)定期狩獵?”
近年來,常有野生動物比如虎、豹、野豬襲擊人的新聞登上熱搜,一些人認為是因為有些野生動物本性殘忍,應(yīng)當(dāng)及時鏟除。
流言分析
這種看法把復(fù)雜問題簡單化了。
野生動物確實有一定的危險性,但說它們有什么“主觀惡意”甚至“兇殘”并不符合實際。野生動物與人的沖突,主要原因還是食物與棲息地的問題。簡單將這種沖突歸咎于野生動物的“兇殘”,不僅無助于解決野生動物傷人問題,還會讓我們忽略真正的原因。
野生動物與人的沖突,近年來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社交媒體上。比如不久前,有新聞稱男子被 300 斤野豬咬成重傷。
圖片截自瀟湘晨報
而 4 月 27 日,有一頭 130 斤的野豬直接沖進了江蘇電視臺,好消息是這次無人受傷,野豬也已經(jīng)被抓捕歸案。
圖片截自網(wǎng)絡(luò)視頻
其實,不光是野豬,東北虎、華北豹等野生動物攻擊人的話題,也常常沖上熱搜。這類野生動物攻擊人的事件,在網(wǎng)上往往被簡化為動物本性“嗜血”“兇殘”的問題。
筆者雖然并非一線調(diào)查人員,但在野生動物保護機構(gòu)任職多年,也對野生動物和人獸沖突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此主要的感受就是,野生動物傷人,背后往往是人與野生動物乃至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復(fù)雜關(guān)系,用“嗜血”“兇殘”來概括,不僅無助于解決野生動物傷人問題,還會讓我們忽略真正的原因。
本文就以三種關(guān)注度比較高的大型動物,虎、豹和野豬為例,介紹野生動物攻擊人的現(xiàn)象,以及背后的深層原因。
動物攻擊人
并不罕見
虎是人獸沖突最為激烈的貓科動物。1800~2009 年間,虎襲擊人造成 37.3 萬人死亡,大多發(fā)生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哺乳動物里這個記錄是獨一無二的。印度二十世紀(jì)初期一年就有上千例死亡報道。
如今由人類擴張導(dǎo)致的虎的數(shù)量和棲息地急劇減少,人類與野生動物沖突的加劇,是導(dǎo)致虎傷人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們保護意識和管理經(jīng)驗等方面的不斷進步,猛虎“殺人如麻”的情景很大程度已經(jīng)成為過去。2015~2018 年,印度二十個邦里,虎攻擊致死的人數(shù)是平均每年 34.3 人。
大型貓科動物的本能和身體結(jié)構(gòu),都高度適應(yīng)捕食大型獵物,這讓它們往往會瞄準(zhǔn)動物的脖子進行攻擊,這是它們獵殺食物的捕食技巧,而攻擊人類時也是采取同樣的方法。2023 年發(fā)表在 PLoS Biology 上的一篇文章《以全球視角看待大型食肉動物攻擊人》(A worldwide perspective on large carnivore attacks on humans),統(tǒng)計了全球范圍內(nèi) 1950 至 2019 年間大型食肉動物攻擊人的報道,其中貓科動物攻擊人致死的幾率是 65%,犬科是 49%,熊科是 9%。
版權(quán)圖庫圖片,不授權(quán)轉(zhuǎn)載
2024 年發(fā)表在 Trauma 上的一篇文章《大型貓科動物攻擊人的創(chuàng)傷模式:系統(tǒng)回顧和描述分析》(Traumatic injury patterns in humans from large feline preda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escriptive analysis),在五千多篇文獻里整理出了 84 例大型貓科動物攻擊人的案例。其中 85%的致死性損傷是流血過多加上脖子的神經(jīng)軸損傷(neuroaxis injury)。貓科動物可以通過犬齒的感覺“摸索”到脊椎的間隙,直接刺穿脊髓,造成致命傷害。此外,虎巨大的體重和沖擊力,常導(dǎo)致受害者肋骨和肩胛骨骨折。
豹的體型,體型小也意味著豹通常會害怕人,而不是把人看作獵物。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下,豹雖是人獸沖突比較激烈的動物,但攻擊人的傾向比虎要小得多。《以全球視角看待大型食肉動物攻擊人》中記錄了虎攻擊人的案例 1047 起,豹是 205 起。對尼泊爾奇特旺國家公園(Chitwan National Park)2003~2013 年間野生動物攻擊人事件的調(diào)查顯示,虎攻擊人的案例是 38 起,豹是 18 起。
而野豬可能是近期最為臭名昭著的動物。2023 年發(fā)表的《全球范圍內(nèi)野豬攻擊致死案例》(Human fatalities resulting from wild pig attacks worldwide),收集了 2000 至 2019 年間世界范圍內(nèi)野豬傷人的案例,總共 1532 人被野豬傷害,其中 172 人死亡,致命的幾率約 11%。國內(nèi)發(fā)表的《中國人-野豬沖突時空特征及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反服務(wù)”的啟示》,收集了 2000 至 2021 年 733 件人與野豬沖突的案例,其中 19.32%為野豬傷人,4.34%為野豬致人死亡。
野豬和虎、豹最直觀的不同,就是它并非高度特化的食肉動物。所以它的攻擊更多是受到驚嚇后胡啃亂咬,而不是像大型貓科動物那樣瞄準(zhǔn)要害部位。在《全球范圍內(nèi)野豬攻擊致死案例》收集的野豬致死案例中,有 77 個受害者的受傷位置記錄在案,約 42%是腰部以下受傷,25%腰部以上受傷,34%兩者都有。62 個受害者死因記錄在案,其中 77%死于失血性休克,主要原因是被野豬牙傷到大腿上的股動脈,因為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傷者很容易大量失血。
另外,野豬是偏草食的雜食動物,有相當(dāng)多的野豬捕食家禽、山羊、綿羊甚至獵犬的案例,在很少見的情況下,野豬也會把人類視為獵物。《全球范圍內(nèi)野豬攻擊致死案例》記錄的案例中有7個受害者被野豬當(dāng)成獵物,3 人的尸體被啃食。
野生動物吃人
就是“兇殘”嗎?
前面說了很多野生動物傷人的案例,那么野生動物會攻擊人甚至吃人,說明它兇殘嗎?首先,要承認野生動物的危險性,但說它們有什么“主觀惡意”甚至“兇殘”并不符合實際。
一方面筆者認為野生動物不同于寵物,可能對人造成傷害,具有潛在的危險性,與它們打交道要盡量避免近距離接觸,保持敬畏和謹(jǐn)慎。但另一方面,目前沒有一種大型捕食者專門把人作為食物。雖然歷史上有少數(shù)食肉動物養(yǎng)成捕食人的習(xí)性,反復(fù)襲擊人的案例(大多是虎),但現(xiàn)代已經(jīng)非常罕見。
此外有時大型食肉動物可以跟人“和平共處”到驚人的程度。在有“華北豹第一縣”稱號的山西和順,不僅沒有發(fā)生過豹攻擊人的事件,當(dāng)?shù)剡€有“豹是君子,你不惹它,它不惹你”的說法。有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聊到在山上遇見豹的經(jīng)歷,他視之為一件趣事,而不是可怕的“狂豹之災(zāi)”。
野生動物襲擊人
原因主要是食物和棲息地
野生動物攻擊人的原因,絕大多數(shù)都可以歸結(jié)為棲息地和資源的矛盾。常見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一,人類的開發(fā)活動進入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使人和動物頻頻相遇。例如印度孟買的人口密集區(qū)不斷擴張,侵入附近的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Sanjay Gandhi),居民區(qū)和豹子的棲息地幾乎是零距離,也增加了人獸沖突發(fā)生的風(fēng)險。
二,人類活動使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縮小、四分五裂。在孤島一樣的棲息地里,野生動物向外遷徙,很可能闖入居民區(qū),或者受到人類的家畜、莊稼等吸引,與人產(chǎn)生摩擦。對于繁殖速度快的野生動物像野豬,這一現(xiàn)象尤其明顯。
三,人類活動直接傷害了野生動物,導(dǎo)致野生動物的食物不足,或者動物因受傷而變得更有攻擊性。和順縣人民醫(yī)院的副院長楊先生,在 2002 年或 2003 年(具體時間不詳),接診過一個被野生華北豹抓咬了頭和手的傷員。這個人受傷的原因,是發(fā)現(xiàn)一只豹被獵套套住,想拿棍子把它打死,卻遭到反擊。
四,經(jīng)濟因素。一些經(jīng)濟狀況不佳的地區(qū),人們頻繁進入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收集資源(例如砍柴、挖野菜),從而提高了野生動物和人相遇的幾率。
對付野豬
殺就行了?
虎、豹大家都比較熟悉,知道它們是保護動物不可以狩獵。但面對泛濫的野豬,大家可能會覺得,該打就打不就行了?因為跟虎、豹不同的是,野豬的繁殖力和適應(yīng)力都很強,而且現(xiàn)在很多地區(qū)的大型食肉動物因人類活動而滅絕,或瀕臨滅絕,缺乏食物鏈的壓制,野豬很容易大量繁殖,和人類產(chǎn)生摩擦。
捕獵隊獵殺野豬 來自央視網(wǎng)
在中國和世界范圍內(nèi),野豬和人的沖突都有逐年遞增的傾向。因此對野豬的種群管理,也包括在一些地方獵殺一部分野豬,減少其負面影響。但不能因此把捕殺野豬的行為一律視為“為民除害”。
首先,有著發(fā)達狩獵產(chǎn)業(yè)的歐洲國家經(jīng)驗表明,用娛樂性的打獵活動調(diào)控野豬種群,往往效率不高,難以完成任務(wù)。其次,中國對于本土野豬種群的了解甚少,知道哪里有野豬,怎么打,打多少,才能對調(diào)控野豬種群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反過來一味地“莽”上去,就是事倍功半。
再次,打野豬也有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風(fēng)險。例如而很多不法分子會借此機會趁虛而入,捕獵珍稀動物,或者使用陷阱、電網(wǎng)等高度危險,法律禁止使用的獵具,對所有野生動物,以及人身安全造成無差別的威脅。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在我國野豬已經(jīng)被調(diào)出“三有”名錄,但自行隨便捕殺野豬仍然是違法的,嚴(yán)重者甚至可能獲刑。此外,有些地方,比如在和順縣,野豬是華北豹的重要食物來源,這里是全縣域禁獵的。
對大多數(sh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來說,兇猛的大型動物已經(jīng)遠離生活,人獸沖突,尤其是猛獸攻擊人的案例,不過是網(wǎng)上逞口舌之快的話題而已。但對于那些和野生動物比鄰而居的人,以及從事保護工作的人,面臨的問題就要復(fù)雜得多了。因為在日益狹小的地球空間內(nèi),我們和野生動物想要共存下去,除了尋找一條人身安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雙贏的道路,并無其他的選擇。
照“謠”鏡
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往往錯綜復(fù)雜,涉及諸多因素。而我們在考慮此類問題時,很容易顧此失彼,以至于做了錯誤的決策,采取了錯誤的措施,導(dǎo)致好心辦壞事。對此,在面對這類話題時,我們應(yīng)當(dāng)充分地認識到人和自然關(guān)系的復(fù)雜性,避免情緒化地做出簡單粗暴的判斷。
參考文獻
[1]Bombieri G, Penteriani V, Almasieh K, et al. A worldwide perspective on large carnivore attacks on humans[J]. PLoS biology, 2023, 21(1): e3001946.[2]Johnsingh A J T. Prey selection in three large sympatric carnivores in Bandipur[J]. 1992.[3]Angelici F M, Rossi L. Problematic Wildlife II[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0.[4]Kirtland J, Tremoleda J L, Trivedy C. Traumatic injury patterns in humans from large feline preda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escriptive analysis[J]. Trauma, 2024, 26(1): 28-42.[5]Silwal T, Kolejka J, Bhatta B P, et al. When, where and whom: assessing wildlife attacks on people in Chitwan National Park, Nepal[J]. Oryx, 2017, 51(2): 370-377.[6]Mayer J J, Garabedian J E, Kilgo J C. Human fatalities resulting from wild pig attacks worldwide: 2000–2019[J]. Human–Wildlife Interactions, 2023, 17(1): 4.[7]王亞輝, 楊遨郗, 楊慶媛, 等. 中國人—野豬沖突時空特征及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反服務(wù)”的啟示[J]. 地理學(xué)報, 2023, 78(1): 163-176.[8]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62c48e01d21249cf87abd28644392e7e~tplv-obj:480:847.image?_iz=97245&bid=15&from=post&gid=1830654249005067&lk3s=06827d14&x-expires=1754265600&x-signature=sw69mW1mbw3FEpwudrJrlr5l9N0%3D
策劃制作
作者 | 紅色皇后 科普創(chuàng)作者
審核 | 黃乘明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策劃丨丁崝
責(zé)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