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湛江市遂溪縣市民張平(化名)向南都報料反映,其參與施工的湛江遂溪民生工程北部灣遂溪避風港建設項目于2015年10月獲立項,2017年5月動工建設,原本預計2018年底完成建設任務卻因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疏浚用海審批手續不全,施工一度陷入停滯。去年下半年以來,項目終于有了進展,《工程復工令》也于今年初發出。
據了解,該項目工程涉內外航道,內航道手續齊備,但外航道還需進一步取得海事部門的通航論證審批才能復工。施工單位回應,預計2025年5月10日外航道的相關手續可通過審批,2025年底可完成建設任務。
張平稱,他們主要負責航道清淤,2020年6月入駐施工現場,但“實際上只干了兩個月”。“項目停工期間,我還要支付船員的工資和維護船舶,船舶停在海里錨泊,使用油料發電,保證設備和船舶的狀態。算下來都是錢。”張平等人擔心,停工許久,重啟需要投入的成本問題還需解決,用海審批存在有效期,如不能按期完工,恐又陷入漫長等待。
項目因何原因導致停工多年?參與施工的人員反映的損失又該如何解決?該工程距離完工還存在哪些阻礙?南都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原定2018年底完成建設任務
施工已過八成中途停工
北部灣遂溪避風港建設項目位于湛江遂溪樂民河出海口,覆蓋整個樂民漁港水域。2015 年,為提升樂民漁港功能,實現擴容升級,解決遂溪縣漁船停泊、避風難問題,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漁港建設的若干意見》《廣東省現代漁港實施方案》要求,遂溪縣以“北部灣遂溪避風港建設項目”申報建設樂民漁港。據介紹,樂民漁港作為漁民生產生活重要的后方基礎和漁民避風減災場所,在構建防災減災體系、保障漁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樂民漁港現狀。
據了解,該工程于2015年10月獲湛江市發展和改革局立項批復,同年12月獲省海洋漁業局、省財政廳批復下達資金 6000 萬元。2017年5月底,該項目動工建設,預計2018年底完成建設任務。根據相關資料介紹,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對內航道和外航道進行疏浚,提升通航能力;為船舶提供安全的避風錨地,并配套疏浚工程;助航標志設置,施工期間設置浮標、警示標志等,保障航道通航安全;建設礁區警示浮標、陸地警示牌和在線自動監控系統;以及配套一些附屬設施,如消防栓、監控設備等,用于提升漁港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建設單位為遂溪縣漁港工程管理中心,施工單位為廣州打撈局,監理單位為廣州粵科工程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設計單位為中鐵港航局集團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張平告訴記者,其主要參與該工程的航道清淤疏浚內容。工程開工后,起初一切正常,按照建設工期如期推進。據透露,因工程任務重、時間緊,采取的是邊建設邊辦理用海手續的辦法。但2018年10月,廣東省開展全國海洋督查活動,該工程因未領取海域使用權證,中途停工。截至同年12月,項目完成總工程量81%,未完成部分涉及攔沙堤及港池錨地、航道疏浚等工程。此后,便圍繞著用海審批進行一系列手續的補充和完善。“由于項目被生態紅線覆蓋,辦理流程較為復雜和漫長。”
南都記者掌握的相關材料顯示,工程停工期間,湛江市政府曾于2020年7月、12月發出《預警函》和《督辦函》,要求加快項目進度。2021年4月,《中共湛江市農業農村局黨組關于落實市委第一巡察組反饋意見整改工作進展情況的通報》提到關于“個別民生工程項目進展緩慢”問題,點名要加快推進北部灣遂溪避風港項目建設。在申報辦證過程中,業主單位按要求再次向縣自然資源局補充了海底地形圖及項目疏浚施工監管方案項目獲得自然資源部門的用海批復。
項目已發出復工令
但參與施工方卻擔心不能如期完工
在多部門持續推動下,項目逐漸有了進展。
去年8月,該工程最終獲得海域使用《不動產權證書》并公示,并于同年9月獲頒海域不動產證。今年1月,監理單位廣州粵科工程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向施工單位廣州打撈局發出《工程復工令》:“經查,貴局已根據2025年1月03日項目推進會議要求完善相關準備工作,已具備復工條件,現通知貴局于2025年1月08日復工,包括陸域建設、攔沙堤和疏浚工程施工,其中新增回淤物處置區域禁止擅自施工,該區域待回淤物拍賣后再恢復施工。”
去年8月,該工程最終獲得海域使用《不動產權證書》并公示。
監理單位向施工單位廣州打撈局發出《工程復工令》。
然而,張平等人告訴南都記者,目前剩余工程量主要集中在外航道、內航道和碼頭前沿(錨地)。其中外航道施工量遠大于內航道,比例約為4:1。目前的情況是:內航道可以施工,但外航道因相關手續尚未齊全暫未能施工。
張平稱,自己從2020年6月開始入駐項目現場,負責航道清淤工作,而實際上,中間只干了兩個月。項目停工期間,每年大約需200萬左右來支付船員的工資和維護船舶,“這些船舶不得不停在海里錨泊,使用油料發電,保證設備和船舶的狀態”。他告訴記者,其間自己的“上家”賠償了違約金,但還有虧損缺口。
鄧先生也是承包航道清淤項目的工程商之一。他告訴記者,因為停工,自己不得不向“下家”賠付大量誤工費。
王先生主要參與項目內航道的施工。按理說,內航道相關手續已經完備,應該可以正常施工了。但他稱,內航道的施工也是“時斷時續”,因停工許久,重啟需要投入的成本問題還需解決,“哪怕程序上可以復工,也要有錢來干活。”
停工期間,工程項目部現狀。
南都記者了解到,今年1月7日,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復函施工單位廣州打撈局,同意北部灣遂溪避風港建設項目疏浚工程施工項目施工延期作業申請,延期作業有效期限至2026年3月23日,并稱“如需延期,應在有效期屆滿前提出申請”。
“雖然政府未曾停滯辦理審批手續,所有正規手續都可查。”但張平等人擔心,如果手續遲遲未能辦妥,繼續拖延的話,可能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屆時又陷入漫長的等待。他們稱,若再次停工,因此產生的巨額維護費用及人員成本,自己或將無力承擔。
項目建設單位:已全面復工
停工損失由施工單位承擔
對于參與施工方反映的問題,南都記者聯系到了項目建設單位——遂溪縣漁港工程管理中心。該中心回復,項目剩余未完成的工程有疏浚工程、消防船建造、攔砂堤建設。2024年9月23日取得項目航道、錨地海域使用《不動產權證書》,項目疏浚工程已于2025年1月8日恢復施工,消防船已于2025年4月6日恢復建造,同時施工單位正在采購攔砂堤所需石料,項目已全面復工。
對于參與施工方反映停工時間漫長一說,遂溪縣漁港工程管理中心回復,主要原因系項目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疏浚用海審批所需時間較長。
對方稱,2019年11月15日,項目獲得原省海洋與漁業廳頒發的填海造地、非透水構筑物、港池部分海域使用權證書。之后,申請項目航道、錨地用海時,發現項目施工區域與生態保護紅線重疊,經與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協調,占壓生態保護紅線區域仍無法調整,導致項目的航道、錨地一直無法辦理海域使用《不動產權證書》。
直至2022年12月,遂溪縣自然資源局轉來《湛江市自然資源局關于呈報省政府出具北部灣遂溪避風港建設項目疏浚工程符合生態保護紅線內允許有限人為活動認定的意見》,明確項目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疏浚用海審批需編制不可避讓生態保護紅線論證報告逐級上報省政府審批。
2023年7月,項目業主單位編制完成不可避讓生態保護紅線論證報告并逐級上報。2023年11月9日,省政府出具項目生態保護紅線內允許有限人為活動意見后,經業主單位完善相關資料向遂溪縣自然資源局申請辦理項目用海,2024年9月23日取得項目用海《不動產權證書》。
對于參與施工方反映的損失問題,該中心表示,項目因《海域使用權證》未能辦理導致停工,造成一定的損失,但損失不大。經雙方協商,因停工造成的損失由施工單位廣州打撈局自行承擔。截至目前,剩余主要的疏浚工程、消防船建造已復工,施工單位正在采購攔砂堤所需石料。依據施工單位的施工規劃,預計2025年底可完成建設任務。
施工單位:預計今年底完工
參與施工方損失會與業主方協商
近日,施工單位廣州打撈局該項目負責人吳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項目停工在于需要辦理相關的手續和證件,其間由業主方負責辦理,施工方協助提供資料和數據。目前,該項目已全面復工,但外航道因未通過海事部門的通航論證審批,仍無法復工。
吳先生還表示,停工期間,該工程確實遭受一些損失,其中包括管理人員的費用和設備的維護成本,但還沒有達到重大的程度,會與業主方協商賠償,具體損失金額還未核算。“多少損失可以站在他們的立場來反饋,但也要用事實說話。”
吳先生稱,復工后施工單位采取了多項措施確保工程順利進行,增加了船舶投入,加強了管理力度。目前,該工程計劃在5月10日左右完成海事部門的通航論證,以確保全面復工,并爭取在2025年底完成整個工程。
此外,記者還聯系了監理單位廣州粵科工程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現用名:廣州粵科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監理單位,其公司主要受業主單位委托,負責監督和管理項目建設過程。
該負責人表示,監理單位的角色主要是監督和管理,確保施工安全和質量符合標準,并在條件允許時發出復工令。“發出復工令,也是業主單位覺得工程滿足復工條件,經業主單位審批再向施工方發出。如果施工單位不執行復工令,我們會向業主報告,并采取進一步措施,包括上報質檢站等行政監督管理部門。”
采寫:南都記者 張思琦
圖片: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