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就是研究和檢測它。”孫金龍伏在一臺自研的混凝土電通量檢測儀前,額角的汗水在冷光下泛著微芒,“混凝土的質量好壞從根本上決定著工程項目質量的高低,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
4月30日,剛去北京接受完全國勞動模范表彰的孫金龍,便一頭扎進了試驗室,開始了混凝土試驗檢驗工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試驗檢測人員。”16年來,孫金龍一直這樣定位自己。
遙想起自己當年剛入職時的青澀,憨厚的孫金龍笑著講起了自己的過往。2009年,孫金龍從內蒙古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畢業,懷著一腔科研熱情來到了遠離家鄉5000公里以外的中鐵六局呼和鐵建公司南疆鐵路工程項目部,而現實工作卻讓這個初入職場的小伙子碰了一鼻子灰。
“按理說,搞試驗檢測應該算是我的本行,可是不知道如何將知識運用到工作上,而且每天面對重復的工作,當時差點打了退堂鼓。”孫金龍滿是感慨。
當時,孫金龍主要負責南疆鐵路項目混凝土試驗檢測,連續數月進行取樣、制樣及檢測,日復一日地重復著相同的工作,孫金龍心里有點動搖。
看到他的狀態,他的師傅便告訴他:“你可不能小瞧這試驗檢測,咱可是工程質量的‘守門員’,缺少試驗基礎數據的支撐,這路建不成。”
孫金龍想,絕不能半途而廢。他沉下心來,從校準儀器學起,白天跑現場,夜晚啃書本,系統掌握鐵路、公路、市政等多領域檢測知識,逐步攻克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檢測等技術難點。同時,他利用業余時間系統地學習工程領域的檢測知識,破解了路基壓實度不足、混凝土配合比性能差等多項難題,從此打開了鉆研技術的大門。
截至目前,孫金龍到施工現場進行超聲波、低應變檢測及波形分析判定的樁基達3萬多根,審核的相關報告達100萬份以上。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我與項目共成長。”這是當年孫金龍寫在筆記本上的一句話。
在額哈線風沙防護工程中,加筋粉細砂纖維板鋪設精度難題曾一度讓施工陷入停滯。孫金龍一頭扎進現場,不斷推演計算,反復進行試驗,經過14次試驗失敗,歷時兩個多月,終于研發出了加筋粉細砂纖維板整體式預制設備,解決了加筋粉細砂纖維板制作難題,并獲得發明專利。
對于孫金龍而言,他是跑在“火線”上的人,康新高速項目部的一次“救火”讓他記憶猶新。
“噴射混凝土回彈率為35%以上。回彈率偏高,意味著混凝土會造成大量浪費,進而導致施工成本不斷增加。”到崗第一天,撲面而來的問題讓孫金龍頭皮發麻。
康新項目駐地地處川藏高原地帶,海拔3600多米,孫金龍顧不得高原缺氧導致的呼吸困難,開啟了“白天跑工地,晚上做試驗”的緊張工作。
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試驗,孫金龍配制出最佳的混凝土用外加劑及最優混凝土配合比,把混凝土回彈率降低至20%內。
這樣的“破冰”故事數不勝數。但孫金龍并沒有滿足于他個人的進步,他深知個人技術再好,也比不上團隊的力量。
2019年,孫金龍牽頭成立創新工作室,立志帶出更多“孫金龍”。他首創“落地一個項目、帶動一個團隊、培育一批人才”的模式,將工作室打造成人才孵化器。工作室每周的“技術夜校”雷打不動,徒弟賈杰回憶:“孫工對我們可謂是手把手地教,非常有耐心。”他根據學員特點定制課程,從儀器操作到數據分析傾囊相授,培養出300余名技術骨干,涌現出市級技能大賽冠軍、中國中鐵“青年崗位能手”等眾多佼佼者。
為打破行業壁壘,他還推動成立“創新工作室聯盟”,聯動40余家建筑企業、科研院校,構建跨領域協作網絡。聯盟成立后,科研成果轉化效率提升30%,成為解決技術難題的“新陣地”。一位合作院校的教授感慨:“孫工的格局,讓技術研究從‘單兵作戰’走向‘集團沖鋒’。”如今,孫金龍的創新成果已隨“一帶一路”項目走向海外。
站在內蒙古廣袤的戈壁灘上,孫金龍常對徒弟說:“這里每一粒沙都是考題,每一寸鋼軌都是答卷。”夜幕降臨,試驗室的燈光依舊明亮,映照著墻上的標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這位蒙古族漢子恰似戈壁灘上的胡楊,以創新為根,以匠心為魂,在時代的鋼軌上刻下深深印記。(記者 帥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