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過去國內的文娛界,是華誼的天下,不如說是一群“大院子弟”的狂歡。
這群人,從小在北京部隊大院長大,天生帶有著一種異于常人的優(yōu)越感和文化底蘊,在那些年代里,深耕文學、小說、影視,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娛的走向。
但后來,出身大院的華誼王氏兄弟,走向了衰亡,許許多多大院子弟也相繼退出歷史的舞臺,甚至不再公開露面,諸如王朔、馮小剛。
與之相比,姜文仿佛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如今的他,依舊穩(wěn)穩(wěn)地活躍在中國電影界。
不禁令人疑問,曾經風光無限的大院子弟們,為何沒落了,又為何只剩下姜文一人?
是姜文能力最出眾嗎,還是一些別的原因呢?
要說當年,大院子弟中最火的那批人,可并非姜文,具有代表性的,是王朔、鄭曉龍、馬未都、馮小剛、王氏兩兄弟。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王朔長什么樣,但一定聽說過他的名字。
此人是一名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編輯,不僅作品中充滿痞氣和對社會現(xiàn)實的犀利批判,為人亦是如此,在八九十年代的文壇,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王朔寫過很多小說,幾乎是寫一本就能火一本,其中被改編成影視劇的,更是數(shù)不清。
比如90年代,張國立、葛優(yōu)、梁天主演的《頑主》,吳倩蓮、姜文主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等,在當年反響極其熱烈。
再看看鄭曉龍,這位大院子弟更是不一般,當之無愧的“國民導演”,什么《金婚》、《甄嬛傳》、《幸福像花兒一樣》等等大作皆是出自他之手,能力毋庸置疑。
鄭曉龍不僅做導演,也擔任過北視的副主任,王朔打小和他認識,曾經號稱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渴望》,還是由他們二人共同策劃的。
空軍少將之子馬未都,可以說是文化圈的“老人”了,能文亦能玩,當然這個玩指的是古董文玩。
馬未都20多歲時,曾憑借以一篇愛情小說紅遍大江南北,此后步入文娛圈,當年非常火熱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不僅有王朔、馮小剛參與,還有他。除了影視劇之外,他的代表作《百家講壇》、《央視說文物》更是家喻戶曉。
然而,與之相比,同為大院子弟的姜文在做什么?那時的他,還在當演員。
從1986年《芙蓉鎮(zhèn)》的配角、到87年的《紅高粱》主角,姜文的資源說好不算好,說差也不算差,雖然憑借著獨特的形象,以及富有張力的演技,成為了當時“最會演戲的男人”之一,但比起成就耀眼的前三位,他終究是黯淡了許多。
時間來到1994年,那年是姜文人生的轉折點,因為由他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成功上映,最終,該影片被美國《時代》周刊評價為“國際十大佳片第一名”,也從此奠定了姜文作為導演的才華地位。
本以為姜文會作為導演在文娛行業(yè)高調起來,沒想到自那之后,他再無作品,步入了沉寂。
在姜文消失的那段時間里,馮小剛和華誼兩兄弟名氣正逐漸走向強盛。
提起馮小剛,嚴格上來說,他并非大院長大,因結識了王朔等人,也就成了大院子弟圈子中的一員,不過,多年來被一些大院子弟當作“一條邊緣化的馮褲子”。
馮小剛看得開,被邊緣化無所謂,只要能跟著學到東西、喝上湯、獲得常人觸及不到的資源就滿足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1997年,馮小剛就將王朔的一本小說改編成了電影,也就是當年的賀歲喜劇,名為《甲方乙方》。
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第一部被定位為賀歲片,不僅僅能說明,馮小剛在導演方面已逐漸趨于成熟,同時還能說明他的確傍上了王朔、鄭曉龍這類人脈資源。
不過,后來的馮小剛和王朔二人因觀念不和,徹底地分道揚鑣。也就是那幾年,馮小剛又和王氏兩兄弟王中軍、王中磊走到了一起,成為了華誼兄弟旗下導演。
王氏兩兄弟也是京圈大院子弟,不過與以上各位作家、藝術家、導演之類的創(chuàng)作者不同,他們走得是商業(yè)資本路徑,由他們所創(chuàng)辦的華誼,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娛樂傳媒公司。
馮小剛加入了華誼后,與王氏兄弟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天下無賊》,一度堪稱當年票房黑馬,自此,馮王三人綁定在一起,開始坐收名利。
之后多年里,馮小剛和華誼合作的作品,幾乎都算是爆款,在那個影視黃金時代,他們可謂是真正的春風得意。
除了馮小剛之外,華誼還與許多大院子弟保持長期合作,包括著名演員張國立、徐帆、制片人張紀中等等。
過去,人們耳熟能詳?shù)挠耙晞。惰F齒銅牙紀曉嵐》、《金婚》,以及金庸作品改編的《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等等,皆是華誼大院子弟代表作品。
依托著這一文化、人脈、資本、權力的資源圈,華誼吸引到越來越多優(yōu)秀創(chuàng)作者、演員加入,譬如黃曉明、李冰冰、范冰冰,逐步建立起了屬于它的“文娛帝國”。
這邊帝國已成型,知名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姜文呢?只有寥寥無幾的作品。不過,雖然寥寥無幾,但他的作品也絕非乏善可陳。
2007年,《太陽照常升起》問世,將人們置入一個由他所構建的、虛無縹緲的魔幻現(xiàn)實世界之中。這位充滿高級美學,善用黑色幽默的導演,在作品中采用過多隱喻的藝術手法,導致那年很多觀眾看不懂,但即便如此,人們也并未覺得它是爛片。
2010年,姜文帶著《讓子彈飛》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一以貫之的是黑色幽默以及對社會、權力深層次的諷刺和批判,成為了當年或者說至今極受歡迎的巔峰之作。
在那之后,姜文又拍了兩部電影,但顯然由于藝術性過于濃厚,晦澀難懂,并沒有獲得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他也自此停下導演工作,再一次回歸到沉寂之中。
誰曾想,2018年中國文娛行業(yè)迎來了一場“地震”,華誼被爆出陰陽合同事件,自此華誼核心成員相繼出走,股價連年下跌,華誼徹底從曾經的帝國神壇跌落谷底。
華誼沒落之后,那些曾掌控中國文娛三十多年的大院子弟們,也紛紛或早或晚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王朔算是最早退出的,曾經最為高調的他,如今反而成為了一名低調的作家。
最具影響力的導演鄭曉龍,在近些年來再也沒有出過多少大熱作品,馬未都也在很早就從文娛界轉行做起了收藏,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馮小剛自18年受到波及之后低調了起來,但作品還是有的,只是他的作品觀眾并不買賬,接連遭到批判“油膩”、“脫離現(xiàn)實”等等。
唯獨姜文一人,又從沉寂的七年中走了出來,不僅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露面,稱電影即“潛意識表達”,甚至還即將要帶給觀眾們一部新作,他還是那個對電影行業(yè)有著純粹且執(zhí)著的他。
明明姜文和他們這些人年齡差不了多少,為什么其他人似乎走向沉默了呢?
其實,看似是他們主動選擇了沉默,實則是他們的作品已不合時宜,被時代和大眾所邊緣化了。
就比如王朔,在那個民智正開的年代,他那玩世不恭的反傳統(tǒng)風格,的確在當時吸引了不少的追隨者,比如馮小剛。然而,身邊事講完了,諷刺的話講得多了,又沒多少新鮮或深刻的東西出現(xiàn),跟不上大眾思想的轉變,自然而然就不再被大眾所接受。
同樣地,鄭曉龍、馮小剛也是如此,鄭曉龍自《甄嬛傳》之后,再無巔峰之作,特別地,在當今流量時代,他所堅持的傳統(tǒng)美學已經很少能夠吸引到觀眾了。
馮小剛的作品風格雖一直試圖迎合大眾,但多年來,重復過時的段子、刻意且矯情的說教早已不合時宜,再加上缺乏對現(xiàn)實深度的思考和批評,只能默默退場。
而姜文,從始至終都對自己有著高要求,無論是做演員,還是做導演,一直在默默地打磨自己,不向名利,不懼世俗。
他不像其他大院子弟那般,或對現(xiàn)實批判淺嘗輒止,或是帶著一股濃濃的、優(yōu)越的精英文青氣息,反而是像一位充滿煙火氣息的哲學家,以高級、奔放,又不可一世的方式,沖擊著每個人的感官和心靈。
那些大院子弟們,或許曾經風光無限,但他們最終不再突破自我,正如那句話,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而像姜文這般,純粹追求自我提升的“瘋子”,才不會被輕易代替,這樣的人,在任何時代都是主流,也是任何人最應該追隨的榜樣。
參考資料:
2022-08-17 20:59 來源:澎湃新聞 王朔談王朔 | 他還以為全中國就他一個人敢說真話
2014-01-22 18:33 來源:搜狐娛樂 娛樂圈大院子弟:馮小剛赴王朔飯局僅陪末席
2020-08-19 來源:人民日報 如果想要看懂「讓子彈飛」,首先得看懂姜文的三個視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