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
65歲的劉先生出現
聲音嘶啞的癥狀,
檢查發現頸部長了巨大腫塊,
穿刺證實為甲狀腺癌,
已經是局部晚期,
并且發生周圍淋巴結的巨大轉移。
增強CT顯示,腫瘤已如混凝土般“澆筑”在喉返神經上,轉移淋巴結甚至從頸部“流竄”到縱隔深處的主動脈弓后方。
面對劉先生這復雜的病情
定期來三明市第一醫院坐診的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專家
(以下簡稱“上海瑞金醫院”)
聯合三明市第一醫院的醫生
開啟了一場生命接力
術前,醫療團隊啟動靶向降期方案:通過藥物讓腫瘤縮小近30%,為手術贏得機會。
術中發現劉先生7厘米多的腫瘤緊緊浸潤包繞左側喉返神經,氣管壁、食管壁、頸部血管、肌肉及椎前筋膜組織也有累及。巨大、多發的轉移淋巴結從頸部延伸至縱隔深處主動脈弓后方、心臟上緣,融合成團。腫瘤和周圍組織粘連非常致密,好似蠶繭。病情極為復雜,手術難度堪比在“死亡叢林”中艱難穿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甲狀腺血管外科專家李勤裕手術中(右二)
上海瑞金醫院甲狀腺血管外科專家李勤裕聯合三明市第一醫院李志強醫生,將喉返神經從腫瘤浸潤包繞中剝離保護下來,保護了所有重要的組織器官。
手術進行到第4小時,又一“魔鬼關卡”漸漸浮出水面——轉移淋巴結如葡萄串掛在頸動脈、無名動脈、主動脈弓后方和心臟上緣,每一次器械觸碰都可能引發致命出血。
上海瑞金醫院胸外科專家陳凱臺上接力:“鋸開胸骨,從這里切入,貼著無名靜脈外膜推進3厘米,小心主動脈弓和頸總動脈!”
▲上海瑞金醫院甲狀腺血管外科專家李勤裕(左一)與上海瑞金醫院胸外科陳凱(右一)手術中
專家們默契配合,當天下午16點,持續7個多小時的戰斗終于落幕。劉先生曾被腫瘤占領的“生命通道”恢復通暢,7厘米病灶連同47枚小至綠豆、大如土豆的淋巴結被徹底清除。手術過程出血小于50ml。
▲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志強(右一)查房中
術后第二天,劉先生緊緊握住醫生的手,用清晰明亮的嗓音說:“謝……謝謝醫生。”電子喉鏡顯示,他的聲帶保護完好。
此次李勤裕醫生的三明之行,
不僅是劉大叔個人的重生。
在劉大叔的故事之外,
另外兩位患者的故事同樣溫暖:
27歲的曉萌經胸乳入路腔鏡手術
實現“無痕治愈”;
58歲的林先生雙側
甲狀腺癌病灶得到根治。
三臺手術,三種人生,
卻在同一盞無影燈下,
交織成滬明協作的壯闊畫卷。
▲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志強(右二)跟崗學習
“以前看到復雜病例心里發怵,現在敢說‘我們會做’。”去年,李志強在上海瑞金醫院跟隨李勤裕教授學習3個月。此次手術中,他全程操作神經監測儀,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各種關鍵技術要點。
這場跨越山海的救治,
不僅是高難度手術技術的平移,
更是滬明兩地醫者仁心的共鳴。
近年來,三明市第一醫院持續深化滬明醫療協作,定期邀請上海瑞金醫院專家來院開展高難度手術等,切實解決老區百姓跨省就醫難題。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來源:福建衛生報綜合三明市第一醫院
通訊員:黃黎明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