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院院長
楊慧霞教授牽頭與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京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西北婦女兒童醫院聯合申報的“孕期高血糖孕產全程智能化診療新技術研究”項目獲得立項資助,批準經費為7127.8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經費1727.86萬元。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公布了癌癥、心腦血管、呼吸和代謝性疾病(簡稱“四大慢病”)防治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4年度立項項目信息。
自2024年9月四大慢病防治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4年度公開競爭項目申報指南發布后,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楊慧霞教授積極組織、牽頭申報。
經過形式審查、現場答辯等多個審評環節,楊慧霞教授牽頭與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京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西北婦女兒童醫院聯合申報的“孕期高血糖孕產全程智能化診療新技術研究”項目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立項資助,批準經費為7127.8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經費1727.86萬元。
孕期高血糖包括孕前糖尿病(HIP)、糖尿病前期和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孕期最常見的并發癥,血糖控制不佳將嚴重影響母親及子代的近遠期健康,與子癇前期、巨大兒、剖宮產等不良妊娠結局有關,高血糖暴露子代遠期肥胖、糖代謝異常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NCDs)增加,同時GDM母親產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隨著我國生育政策調整后高齡和肥胖孕婦人數的增加,育齡女性出現一定程度的血糖/胰島素調節異常增多,HIP的預防與管理面臨巨大挑戰。孕期是女性全生命周期代謝性疾病篩查和干預的重要窗口期,加強HIP孕產全程智能化篩查、預警、治療與管理是改善母兒兩代人健康的重要契機。
楊慧霞教授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最早開展妊娠期糖尿病的篩查診斷工作,關注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健康的影響,牽頭制定適宜我國的妊娠期糖尿病篩查診斷標準,提出的妊娠期糖尿病篩查方法領先國際10余年,相關研究成果受到國際組織關注,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婦產科聯盟以及美國糖尿病學會制定標準時采納,并多次受邀參與WHO、國際妊娠與糖尿病研究組(IADPSG)等多項妊娠期糖尿病國際診治標準制定,提升中國在相關領域的影響力。
楊慧霞教授在牽頭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母體內分泌代謝對子代生命早期健康的影響及關鍵機制研究”期間,建立了全國多中心圍產隊列,并構建了基于互聯網+的孕期營養管理模式和干預策略,并在機制研究層面挖掘到一些新的生物標志物。
本項目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整合各參與單位已構建的出生隊列,構建從備孕到產后全程智能化疾病管理方案,并開展全國多中心臨床干預研究,形成規范化診療指南。通過推動HIP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優化HIP全程管理方案,減少其診療經濟負擔,降低母嬰兩代人遠期NCDs發生風險,真正實現從生命源頭減少成年NCDs的發生,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