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記者從中國紅十字會在京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全國紅十字系統已經建立起8大類1000多支、10萬人規模的紅十字救援隊。同時,中華骨髓庫累計入庫數據超過360萬人份,實現捐獻20000例。
關注1
僅在2024年,全國紅十字系統啟動應急響應565次
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王斌介紹,目前,全國紅十字系統已經建立起8大類1000多支、10萬人規模的紅十字救援隊,及時高效開展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救援,2024年全系統啟動應急響應565次,投入救災物資77.5萬件。
按照災害發生地域分布特點,中國紅十字會在全國建立北、南、東、中、西南、西北6大協作區,優化災害發生后應急階段的救援力量和資源配置,應急響應頻次、效率、質量等均得到大幅提升。僅在2024年,全系統就啟動應急響應565次,投入救災物資77.5萬件,及時高效地開展了積石山6.2級地震、云南鎮雄滑坡泥石流、南方暴雨洪澇和臺風救援等突發事件的救援救助工作。
中國紅十字會與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等13部門共同推進應急救護培訓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進家庭,全國紅十字系統培訓取證救護員1800多萬人,在學校、交通場站、景區等公共場所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AED)8.3萬余臺。
王斌介紹,全國紅十字系統在城鄉社區建成7000多個博愛家園,連續27年開展“紅十字博愛送萬家”活動,惠及2000余萬戶困難群眾,救助大病患兒10.7萬人次。截至目前,全國累計登記人體器官捐獻者707萬余人、實現公民逝世后捐獻5.8萬余例,中華骨髓庫累計入庫數據超過360萬人份,實現捐獻20000例。
此外,中國紅十字會連續27年開展“紅十字博愛送萬家”活動,讓2000多萬戶群眾受益。連續20年針對白血病、先心病患兒實施救助,救助患兒10.7萬人次。
關注2
建有1000多個各級紅十字物資儲備庫,儲存有200多萬件救災物資
在國家救援的整體格局中,紅會的定位是什么?有哪些優勢和特點?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賑濟救護部部長邊曉介紹,紅十字應急救援體系是國家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救援、救災工作,建立紅十字應急救援體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等法律賦予中國紅十字會的法定職責。
紅十字會在應急救援中依法履行職責,積極發揮黨和政府在人道領域的助手作用,主要有體系化、專業化和全鏈條三個特點。
據邊曉介紹,截至目前,中國紅十字會已建成賑濟、醫療、供水、大眾衛生、救護轉運、心理救援、搜救、水上救援等8大類救援隊伍,隊伍數量達到1000多支,隊員總數約10萬名(其中骨干隊員近3萬名),救援隊配備各類專業救援裝備,救援隊員都具備專業技能。
“我們還建有1000多個各級紅十字物資儲備庫,儲存有200多萬件救災物資。依托專業的志愿者隊伍和比較充足的物資儲備,我們可以開展生命搜救、安置點建設、醫療救治、應急供水、應急廁所、心理援助、防疫消殺、災后恢復重建等多種形式的救援,涵蓋從緊急搜救到轉移安置,直至災后恢復重建的全鏈條救援工作。”邊曉說。
邊曉介紹,以西藏定日地震救援為例,地震發生后,組織搜救、醫療等隊伍緊急趕赴災區執行人員搜救、傷病員救治和轉運任務;災區晝夜溫差較大,群眾急需保暖物資,迅速從位于拉薩的物資儲備庫調撥棉帳篷、折疊床、棉衣、棉被、賑濟家庭包等急需物資。安置階段,調派救援隊攜帶應急廁所、醫療設備、供餐車等裝備,組織籌措安置板房,開展了安置點建設、應急供餐、醫療救治、心理支持、物資救助、大眾衛生廁所搭建等工作。
關注3
緬甸地震后中國紅十字會開展國際救援——“快速、溫暖、高效”
邊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今年緬甸地震發生后,中國紅十字會派出救援隊赴緬開展了國際救援的情況。“這次國際救援有幾個特點。一是快速,二是溫暖,三是高效。”邊曉說。
“迅速做出響應,體現了‘中國速度’。地震發生第二天,我會即向緬甸紅十字會提供了現匯援助,首批救災物資和救援隊伍即啟程赴緬。”邊曉說。
同時,貼近緬甸民眾需求,傳遞了“中國溫度”。除了開展生命搜救外,中國紅十字會還根據緬甸災區需求,提供包括物資救助、安置點建設、應急廁所、應急供水、醫療救治、防疫消殺等在內的多種形式救援,讓緬甸民眾感受到中國人民深厚的胞波情誼。
中國紅十字會積極協調各方,彰顯了國際救援效率。中緬雙方多層級、多部門共同努力,打通了從我國云南臨滄清水河口岸到緬甸曼德勒的陸路援緬通道,先后運送4批次240多噸災區急需物資,大大提高了人道救援物資的運輸效率。
關注4
實現32個省級紅十字會信息公開透明度指數評價全覆蓋
每逢各地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紅十字會的捐贈款物接收與發放都受到社會關注。紅十字會在加強捐贈款物管理、提升捐贈信息透明度、方便公眾監督等方面有哪些舉措和機制?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籌資與財務部部長蘇焱介紹,近年來,中國紅十字會堅持“規范、高效、透明”的原則,在制度建設、人員培訓、方便公眾監督等方面下功夫,不斷加強捐贈款物管理和捐贈信息公開,提升社會公信力。
首先,健全相關規章制度,明確捐贈款物接收、分配使用和信息公開等環節的規范要求。同時,結合《紅十字會法》《慈善法》,加大紅十字系統相關人員在法律法規、籌資、財務管理、信息公開等方面的培訓和業務指導,強化各級紅十字會依法依規開展募捐和接受捐贈款物,規范捐贈款物使用和捐贈信息公開。
在提升捐贈信息透明度方面,開展透明度指數評價,推動紅十字系統信息公開。堅持依法公開,將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公開的內容,劃分為組織信息、財務信息、業務活動信息、社會捐贈信息等維度,轉化為可以用具體數值來表示的量化指標,開展全國紅十字系統信息公開透明度指數評價,現已實現32個省級、418個地市級(含直轄市區縣)紅十字會評價全覆蓋,推動各地紅十字會通過官網、公眾號等載體進行信息公開,完善基礎信息,規范救援救護救助等業務信息發布,提升社會捐贈信息公開時效性、完整性。
“我們接受國家審計部門、民政部門、媒體和公眾監督。依照《紅十字會法》,我們每年聘請獨立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對捐贈款物進行審計,并將審計報告向社會公布,捐贈收支信息通過官方網站、社交媒體等平臺進行公開,方便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另外我們邀請媒體、捐贈方代表參與災后重建項目、博愛家園等項目的實地考察。”蘇焱表示。
關注5
確保每筆捐款都有跡可循、定向使用
在新聞發布會上,新京報記者提問,大災大難發生時,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接受了很多公眾捐款,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在接受公眾捐款方面如何尊重捐贈人意愿,如何能夠做到公開透明?
對此,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貝曉超介紹,在接受捐贈的工作中,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充分尊重捐贈人意愿。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及民政部《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所有公開募捐項目都要提前備案,這樣能明確資金流向,確保專款專用,每一筆捐款能精準流向既定項目。
緊急救災時,若無法在開展公開募捐活動前辦理募捐方案備案,會依規在公開募捐活動開始后十日內補齊備案手續。比如今年1月西藏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時,一邊開展救援,一邊迅速向民政部門完成公開募捐的項目備案,確保每筆捐款都有跡可循、定向使用。
在緊急救災中,始終把“高效運轉、公開透明”放在首位,努力通過完善機制、創新手段和強化監督,保障社會各界對救災工作的知情權。災害發生后,及時發布災情響應和救災行動啟動,實時更新救災行動動態和救災物資執行進展,公示資金物資捐贈及使用情況,并公布審計報告。
以2021年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為例,災情發生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立即通過多種渠道如官網、新媒體平臺等,發布災情響應信息,緊急啟動“天使之旅——馳援河南洪災行動”。參與緊急救災時,通過官網、新媒體等平臺,實時公布救災行動的進展,如救災工作組的出發、抵達災區時間、開展的救災工作內容等;同時,對救災物資的采購、運輸、接收、發放全流程進行追蹤更新,包括物資種類、數量、發放地點等,讓公眾了解物資去向。
此外,還及時發布救災行動簡報,詳細介紹救災工作開展情況、救災款物的發放使用情況,以及受益地區和人群等信息。對于捐贈資金和物資,通過官網、新媒體平臺、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等,公示來源、數額、使用方向、使用進展等。官網有“捐贈查詢”板塊,捐贈人輸入捐款憑證編號就能查詢到自己的捐贈記錄。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