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211 年),益州別駕張松向劉璋提議,迎接左將軍劉備入蜀,協助討伐割據漢中的張魯。
《三國志?黃權傳》記載,時任益州主簿的黃權,當即站出來勸諫劉璋:“左將軍劉備以驍勇聞名,若將他作為部下對待,無法滿足其志向;若以賓客之禮相待,一國卻不能容下兩位君主。當下最好的策略,是守住邊境,等待時局穩定。”
從黃權這番言論中,不難看出他眼光獨到,對局勢有著深刻的洞察。
劉璋昏庸,并未采納黃權的建議,不僅派謀士法正迎接劉備,還將黃權貶為廣漢縣長。
這一決策,使得黃權的才能在劉璋麾下暫時被埋沒。
劉備入蜀后,很快與劉璋反目,雙方兵戎相見。劉備派遣將領攻打益州各郡縣,眾多郡縣紛紛望風歸降。
但黃權與眾不同,他緊閉廣漢城門,堅決抵抗劉備的進攻。即便劉備派人勸降,黃權也果斷拒絕。
直到建安十九年(214 年),劉璋投降劉備,黃權見大勢已去,才歸順劉備。劉備惜才,并未因黃權之前的抵抗而記恨,反而封他為偏將軍。
這一舉措,體現出劉備與劉璋格局的差異,也為黃權日后為劉備效力埋下伏筆。
建安二十年(215 年),曹操南征張魯,張魯敗逃巴中。
此時,黃權再次展現出卓越的戰略眼光。他向劉備進言:“若失去漢中,三巴之地將陷入危險,這對蜀地而言,如同失去大腿與臂膀。”
劉備采納了黃權的建議,任命他為護軍,率諸將進入巴中。盡管最終張魯已投降曹操,但黃權的建議拉開了劉備集團爭奪漢中的序幕。
在隨后的漢中之戰中,劉備軍表現神勇,擊破巴郡賨人首領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樸胡及袁約(曹操任命的三巴太守),還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成功占領漢中。
《三國志》明確記載:“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這足以證明,劉備能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黃權的謀劃起到了關鍵作用。
劉備自稱漢中王后,任命黃權為治中從事,對他愈發倚重。
章武元年(221 年),劉備稱帝后,為給關羽報仇,決定親征東吳。
黃權深知此次出征風險巨大,于是勸諫劉備:“吳人驃悍善戰,我軍此次水路出兵,順流而下,前進容易后退難。陛下可讓我擔任先頭部隊,試探敵人虛實,陛下則在后方坐鎮指揮。”
此時的劉備被仇恨蒙蔽雙眼,未采納黃權的建議,反而將他調到江北,名義上是防備曹魏突襲,實則冷落了他。
即便如此,黃權依然認真在江北布防,讓曹魏無機可乘。
章武二年(222 年),東吳大都督陸遜利用長江水勢,沖破蜀軍包圍,蜀漢江南前線部隊大敗,劉備狼狽敗退至白帝城。
這場失敗來得極為突然且徹底,導致黃權在江北的撤退路線被東吳軍隊截斷,無法回到白帝城。
擺在黃權面前的只有三條路:
一是戰死,但面對東吳水軍,他已無法過江與劉備會合,戰死沙場都成奢望;
二是投降東吳,可劉備此次東征正是為討伐東吳,黃權若投降孫權,無疑是在劉備傷口上撒鹽,黃權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三是投降曹魏,曹魏雖為蜀漢的長遠敵人,但并非此次導致蜀漢大敗的罪魁禍首。
權衡之下,黃權最終選擇投降曹魏。
黃權投降曹魏的消息傳到蜀漢后,曾有傳言稱劉備大怒,要殺光黃權留在成都的家人。
但事實并非如此,當蜀漢有關部門上報,要抓捕黃權妻小治罪時,劉備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并下令善待黃權家屬,一切照舊。
劉備此舉背后,有以下幾個深層次原因。
黃權自歸降劉備后,一直忠心耿耿。之前建議爭奪漢中,為劉備出謀劃策;夷陵之戰前又極力勸諫,盡到了臣子的職責。
且在絕境之下,黃權選擇投降曹魏而非東吳,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劉備的顏面。
劉備深知黃權的為人,明白他投降是無奈之舉,因此不忍心牽連其家人。
黃權屬于益州舊臣中的東州派。劉備建立蜀漢后,需要團結各方勢力,益州舊臣這一群體不容忽視。
若劉備因黃權投降曹魏就處置其家人,益州舊臣必然人人自危,這將引發蜀漢內部動蕩,動搖蜀漢根基。
此前糜芳投降東吳,致使關羽失荊州,劉備都未處置糜芳的哥哥糜竺,依舊善待他。糜竺是劉備的嫡系老班底,而黃權代表著西川東州派歸順士人。
劉備若區別對待,剛歸降的西川東州派士人定會心生不滿。所以,從穩定內部局勢考慮,劉備不能動黃權的家人。
《三國志》評價劉備 “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縱觀劉備一生,跟隨他的人大多忠心耿耿,很少有人中途 “跳槽”,這與劉備善于檢討自己、寬容待人密切相關。
在對待黃權家人一事上,劉備也展現出了這種寬容的性格,認為是自己不聽黃權勸諫導致兵敗,有負于黃權,故而保全其家人。
黃權投降曹魏后,受到曹丕接見。曹丕問他:“你舍棄叛逆,歸順于我,是想效仿陳平、韓信嗎?” 此問題暗藏玄機,回答稍有不慎,家人性命便可能不保。
但黃權鎮定自若,回答道:“我受過劉主(劉備)的特殊恩寵,不能降吳,又回不去蜀漢,所以才來投降。”從黃權的回答中,既能感受到他對劉備的感恩,也能體會到他的無奈。
在曹魏期間,黃權始終未忘劉備的知遇之恩。有人傳言劉備殺了他的妻小,黃權堅信劉備和諸葛亮的為人,認為此消息不可信,因此沒有為家人發喪。后來事實證明黃權的判斷是正確的。
劉備去世時,曹魏群臣紛紛祝賀,唯有黃權沒有這樣做。這足以表明,黃權雖身處曹魏,心中卻始終念著劉備。
黃權留在蜀漢的兒子黃崇,繼承了父親的忠義。
景耀六年(263 年)冬,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率軍進駐涪縣阻擊,黃崇隨軍出征。
戰役中,黃崇哭著建議諸葛瞻迅速強占關口,務必將鄧艾擋在大山里。諸葛瞻猶豫不決,錯失良機,致使鄧艾長驅直入進入成都平原,諸葛瞻只能回撤到綿竹拒敵。
在綿竹之戰中,黃崇率將士奮勇殺敵,最終與諸葛瞻父子一同戰死沙場,為蜀漢流盡最后一滴血。
黃崇用生命詮釋了對蜀漢的忠誠,也從側面反映出劉備保全黃權家人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