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城市已經成為青年人口最集中、發展最活躍的區域。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青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1.1%,高于整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2個百分點。
城市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為。如今,在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理念下,越來越多城市與青年開啟“雙向奔赴”……
進行鋼軌探傷的中鐵十七局雄忻高鐵項目試驗員關改玉。受訪者供圖
錨定青年友好的發展坐標
青年偏愛怎樣的城市?
“首要的是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不僅僅是18歲的校園生活,還有28歲的抱負和38歲的家園”“期望高品質的生活不僅反映在日常的衣食住行,還包括精神層面的豐富”……
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的七嘴八舌,勾勒出“夢想之城”的輪廓。在這些回答中,蘊含著讓青年成長與城市發展相互促進的密碼。
2022年4月,《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印發,提出在全國45個城市開展建設試點工作,并點題“七個著力優化”,讓青年的受教育權、生命權、生存權、勞動權、居住權等發展權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3月,全國超過200個地級市、500個縣級市明確提出要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活力城市”等目標;超13個省份在黨代會或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青年發展相關內容納入其中。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偉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管理部門要做適青化城市的“主理人”, 將城市的生活空間與環境、線上線下活動、城市品牌等運營起來,描繪他們心目中理想中的城市、定制城市中的活動和區域,最終創造并營銷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城市青年文化,讓青年走進這座城市、并留在這座城市。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全球合伙人”陳喆與團隊成員召開《青年萬物生》藝術再造小組會。受訪者供圖
造就向上生長的“黃金賽道”
城市要吸引并留住年輕人,靠什么?
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張蔚文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物質上的獲得感和精神上的幸福感。
物質上的獲得感、滿足感,與年輕人在該城市中的職業發展密切相關。
去年4月30日,杭州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加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杭州向全市廣大青年送上的一份厚禮。《決定》提出,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稅費、金融、場地等支持。
90后網絡紅人兼清華化工系博士畢嘯天,去年決定將工作室從北京遷至浙江杭州。“我畢業于蕭山中學,這座城市對我來說很親切。杭州不僅城市繁榮,生活多姿多彩,而且有山有水,自然風光迷人,這些都極大地吸引了年輕人,讓人有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畢嘯天說。
杭州以優越創業環境吸引青年才俊,而近千里之外的湘江之畔,則憑借開放包容的氣質與完善的就業體系,為青年搭建廣闊就業舞臺。
2022年,湖南省科協搞了個大動作,啟動了“小荷”人才計劃,選拔了50個30歲以下的科技青年,用項目資助的方式給他們加油打氣。
湖南科美達電氣的機械設計師徐天佑,是首批培養對象。一開始,徐天佑雖然缺乏職稱和頭銜,卻擁有9項相關專利和參與了多個實際項目,是岳陽市嶄露頭角的企業青年科技人才。
“當時我還不滿26歲,只是一名助理工程師,沒想到竟然能申請上。”徐天佑說。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為了讓青年人才不再因為條條框框錯失機會,湖南省便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的實施辦法》,省級科技人才項目的評審,不再設有論文、職稱、學歷、獎項等“必要條件”。
截至目前,湖南省正逐步形成以省會長沙為標桿、以“長株潭”都市圈為特色、以副中心城市為帶動、各市州共同參與的全域推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格局。
上海市靜安區檢察院金融和知識產權檢察部主任武晶(右)與助理在研判案情。王迪攝
構建扎根城市的“幸福底座”
想要留住年輕人,除了要為其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和上升空間,也要讓青年在奮斗路上無后顧之憂。
走在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的大街小巷,年輕人的身影隨處可見。這里是南京市人口結構最年輕的城區,常住人口中近四成為青年人群。
“年輕人托育需求強,但收入不高,市場上大多數民營托育機構收費往往超出其承受能力。”建鄴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為了解決上述痛點問題,建鄴高新區立足近10萬名年輕人在此創新創業的區情實際,推出全市首家面向產業園區的公建公辦托育園。
在西城晨星曉小禾托育中心里,中國城市報記者看到園區內處處透露著細致與貼心:教室的用具全部貼了防撞條,所有桌凳小朋友都能輕易拎起,衛生間劃分了男女區域,沖洗區還特意安裝了防滑把手……
“托育園就在公司樓下,托管時間從上午8點30分至下午6點,家長上下班可與接送孩子無縫銜接。”南京“寶媽”潘女士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我在樓上上班,樓下就有人幫忙帶娃,而且是公立幼兒園,每月收費在3000元以內,極大減輕了我的經濟負擔。”
托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幼兒園還專門推出暑托班,根據不同時段劃分為3個班次,根據家長需求,靈活安排參與時間。
托育園嵌入產業園,只是城市完善青年公共服務配套的一個縮影。
記者注意到,各地在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中紛紛聚焦公共服務配套,尤其是在住房保障領域持續加碼,通過發放租房補貼、推出人才公寓、優化共有產權房政策等一系列組合拳,切實緩解青年群體的住房壓力,增強城市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曾經,父輩在筒子樓里分享生活煙火,如今青年在人才公寓共享廚房尋找歸屬感, 居住空間與社交場景的形態之變,也折射出城市與青年友好關系的代際更迭。
點亮精神世界的“詩與遠方”
提及活力之城,深圳必然榜上有名。有人說深圳年輕人多、經濟發達,但是旅游資源少、文化底蘊淺,很難成為青年人的旅游目的地。
“在需求升級、供給創新和法治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已從早期的‘五湖四海’,到后來的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歡樂谷,再到現在的東部華僑城、節日大道和市民中心。數以千萬計的青年人創造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化空間和旅游場景。”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要傾聽青年旅游者的聲音,讓城市變得更加便捷和友好。
戴斌認為,面向下沉市場,助力消費升級,特別是精神文化層面的發展型消費升級,將是我國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時代機遇。
“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只要青年的積極性被激發起來,任何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戴斌表示。
原標題:城市讀懂青年 青年擁抱城市 讓青年與城市“雙向奔赴”
■來源:中國城市報記者 鄭新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