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互聯網思維造車”被視為顛覆傳統汽車行業的利器,融資規模、用戶增長和未來愿景,這些指標成為了衡量車企成功與否的標準。
但從2025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分水嶺便開始顯現,行業將迎來從野蠻生長到規范發展的巨大轉型。
2025年5月2日開始,一場持續數日的技術故障將哪吒汽車推上風口浪尖。
全國多地車主反映哪吒汽車APP出現全面癱瘓,車聯網數據停更、遠程控車失效、導航定位丟失,甚至出現車主因鑰匙被鎖車內,只能冒險通過APP打開后備箱逃生的極端案例。
而這已非首次,早在4月,全國多地車主便已遭遇車機斷網、藍牙鑰匙失效的窘境,有車主甚至需要每日重啟車機數次才能恢復正常。
幾乎在哪吒汽車斷網事件發酵的同時,在51假期間,小米汽車官網及App悄然調整了SU7車型的智能駕駛功能表述,將原本的“智駕”字樣全部替換成了“輔助駕駛”。
小米SU7標準版搭載的Xiaomi Pilot Pro由“小米智駕Pro”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Pro”;
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載的Xiaomi HAD由“小米智駕Max”改名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更名的背后,監管壓力不容忽視,4月17日工信部一紙通知明確要求車企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必須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
小米的行動并非孤立事件,事實上五一假期前后,包括蔚來、理想、零跑在內的車企均悄悄修改“智駕”相關表述,改為更嚴謹的“輔助駕駛”。
現在多家車企均已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鴻蒙智行雖然保留“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的稱呼,但備注中顯示“僅為輔助駕駛而設計,并非自動駕駛,不能取代駕駛員的專注駕駛和準確判斷”。
從這些緊密聯系的事件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車的智能駕駛將從野蠻生長邁向規范發展,要通過去偽存真的方式,為真正的技術創新掃清認知障礙。
與此同時,這一調整也暴露出部分車企在技術實力上的不足,當不能再依靠華麗的營銷話術掩蓋產品缺陷時,那些缺乏核心技術的企業將面臨嚴峻挑戰。
除了智駕調整為輔助駕駛以外,所謂用“互聯網造車”模式顛覆傳統車企的造車新勢力,接下來還將進入生死淘汰賽,因為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行業集中度CR5已達68%。
也就是說,前五大車企當前占據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早已超過50%,在這場生死競賽中,互聯網造車企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互聯網造車初期依靠燒錢換市場的策略已難以為繼,當資本熱潮退去,真實的產品力、技術儲備和盈利能力將成為生存關鍵。
互聯網造車模式的先天缺陷,在哪吒汽車案例中暴露無遺,此前追求增長速度而忽視技術積累,重營銷輕研發,用未來愿景掩蓋產品力的不足,結果就是瀕臨破產。
哪吒汽車賣一輛虧4.5萬,巨大的財務黑洞吞噬現金流,一旦市場環境變化不及預期,或自身銷量難以轉化,必將立即陷入困境。
類似的車企還有蔚來,雖然現階段依然在堅持,但蔚來汽車十年虧損超千億,主要投入換電站建設和用戶服務,但銷量一直很難提升上來。
相比之下,比亞迪、吉利這些傳統車企轉型新能源車企,則展現出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因為這些傳統車企的共同特點是注重垂直整合、成本控制和現金流管理。
可以肯定的是,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如果往后造車新勢力的銷量不能進入前5,就很難改善虧損狀況,如果不能解決品質和口碑問題,許多新勢力極有可能撐不到2026年。
正如十幾年前的手機行業一樣,這場淘汰賽并沒有中間地帶,要么成為偉大公司的起點,要么就此錯過一個時代。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互聯網造車新勢力車企,不得不重新調整路線。
站在2025年年中這個關鍵時點回望,我們可以說“互聯網造車”的風確實停了,但這絕不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終結,而是全新的開始。
接下來,當一切浮華散去,當一切投機者退場時,我相信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將回歸應有的本質,就是下定決心搞發展、造好車,將中國汽車賣向全世界。
只有那些真正在解決用戶出行需求,創造可持續商業價值的車企,才能在這一輪市場競爭中不會被淘汰,中國新能源汽車也必須經歷這一步,才能做到“由大到強”。
我認為接下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尊重行業規律、堅守技術初心、平衡當下與長遠發展的車企。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