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下來,兩岸關系時好時壞,但統一始終是我們放不下的目標。世界局勢變得越來越復雜,臺灣問題要是真走到統一那一步,經濟制裁、輿論抹黑、軍事干預,這三板斧估計都會招呼過來。
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這幾個國家,鐵定是站在對面陣營的主力。問題來了,面對這四家,咱們得先收拾誰?
先說經濟制裁,這玩意兒是西方最愛用的招數?;叵?014年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美國帶著一幫盟友直接把經濟制裁往俄羅斯身上招呼,凍結資產、限制貿易、踢出國際金融體系,能用的都用了。
俄羅斯那時候GDP才1.47萬億美元,撐得挺辛苦,經濟增長慢得像烏龜爬,通貨膨脹還蹭蹭往上漲。咱們中國不一樣,2022年GDP已經18萬億美元,全球第二,經濟體量甩俄羅斯好幾條街。更別提咱們產業鏈齊全,從挖礦到造飛機,啥都能自己搞。2019年數據,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全球第一,自主品牌占了31%的份額。這說明啥?就算外面把門關了,咱們還能自己玩得轉。
再說貿易,2019年中國進出口總額31.54萬億人民幣,占全球貿易11.5%,俄羅斯才2.5%。咱們是世界工廠,稀土出口更是捏著全球科技產業的命脈。真要制裁咱們,美國和歐洲得掂量掂量,他們自己會不會先疼。蘋果手機要是沒了中國組裝線,美國人不得瘋?全球供應鏈一斷,西方國家自己經濟也得抖三抖。
所以,經濟制裁這招對咱們威脅不小,但也不至于把咱們摁死。咱們有底氣頂住,關鍵是提前備好糧草,比如多囤點關鍵物資,跟東盟、非洲這些地方加深合作,把貿易路子鋪寬點。
不過,制裁不是光看數字就完事的。美國要是真下狠手,可能不只是針對企業,還會搞金融戰,比如限制咱們用美元結算。這招挺毒,因為全球貿易離不開美元,咱們外匯儲備里美元也占大頭。
2021年G7國家的GDP加起來比咱們高65%,他們要是聯合起來封鎖,咱們的銀行和企業日子肯定不好過。但反過來想,他們敢不敢真這么干?中國市場這么大,多少外國公司靠咱們吃飯,真封鎖了,他們自己也得掉塊肉。就像打牌,雙方手里都有王炸,但誰也不敢輕易扔出去,怕炸了自己。
接下來聊輿論戰,臺灣那邊一直把自己包裝成“民主燈塔”,到時候肯定會滿世界喊,說咱們是,“侵略者”。2019年臺灣選舉,他們就拿“中國威脅論”煽動情緒,效果還挺好,選票嘩嘩地來。統一要是開始,臺灣估計會把這套路玩得更狠,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宣傳,抹黑咱們的形象。美國也不會閑著,他們媒體機器全球最強,CNN、BBC這些,肯定會把咱們塑造成壞蛋。2022年美國國務院報告,就用“壓制”“侵略”這些詞形容咱們對臺政策,歪曲事實的本事一流。
日本、印度、澳大利亞也會跟著湊熱鬧。日本可能會拿歷史問題說事兒,印度可能借邊境糾紛挑撥,澳大利亞雖然遠點,但作為美國鐵桿小弟,肯定會幫腔。輿論這塊,咱們過去吃了不少虧,軟實力比不上西方,國際話語權還不夠硬。不過,咱們也不是沒招。過去幾年,外交部和媒體對外發聲越來越主動,像CGTN、人民日報海外版這些,都有了點影響力。統一時,可以多講講歷史依據和兩岸親情,把事實擺出來,別老讓別人牽著鼻子走。
軍事干預是硬碰硬的活兒,真打起來最麻煩。美國在亞太的盟友不少,日本、澳大利亞、韓國都有美軍基地。日本駐了5.5萬美軍,包括第七艦隊,沖繩的嘉手納基地是美軍在亞洲最大的空軍基地。
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港有2500名美軍陸戰隊,韓國有2.8萬美軍,北約那邊還能拉來一堆歐洲國家幫忙。數據上看,美國軍費高達8772億美元,全球第一,武器裝備和技術都比咱們先進。要是臺海開打,美國肯定不會自己先沖上來,但會拿盟友當跳板,給臺灣撐腰。
日本離臺灣近,地理位置敏感,2015年還改了和平憲法,允許自衛隊出海作戰。澳大利亞雖然遠點,但跟美國綁得緊,南海問題上一直摻和。印度跟咱們有邊境老賬,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還死了人,要是臺海有事,他們可能會趁機在邊境搞點動作。
軍事上,咱們得先穩住臺灣,速戰速決是關鍵。咱們海軍已經有3艘航母,殲-20數量也不少,導彈技術全球頂尖。只要拿下臺灣,美國這些盟友的跳板就廢了一半,軍事壓力能小不少。
現在說說這四家——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該先收拾誰。直接跟美國硬剛不現實,美國離得遠,軍力又強,打起來成本太高。他們更可能是躲在后面指揮,讓盟友上。所以,咱們得先從盟友下手,把美國的包圍圈撕個口子。優先級得排清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一步,臺灣必須先搞定。這是核心,統一要是拖泥帶水,后面的仗都沒法打。臺灣一拿下,美國的亞太布局就缺了個大角。數據顯示,臺灣海峽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每年過船3萬多艘,控制這里能直接掐住日本和韓國的海上命脈。
臺灣還有全球70%的芯片產能,臺積電要是歸咱們,西方科技產業得頭疼好一陣。速戰速決的好處是,能讓美國和盟友反應不及,事實擺在那兒,他們再折騰也翻不了天。
第二步,澳大利亞得先收拾。別看它離得遠,威脅沒那么直接,但它跟美國關系太鐵,是“五眼聯盟”的一員,情報網很強。2011年,美國在達爾文港放了2500名陸戰隊,擺明了是沖著咱們來的。澳大利亞經濟不大,2022年GDP才1.69萬億美元,軍費323億美元,跟咱們比差遠了。
收拾它的成本低,效果還挺好。咱們可以在南海多搞點軍演,艦隊一擺,把澳大利亞震住,讓它不敢輕舉妄動。
第三步是日本。日本離得近,軍事力量也不弱,2022年軍費460億美元,自衛隊裝備精良。美軍在日本的基地太多,沖繩、橫須賀這些地方,隨手就能出兵。
收拾日本得小心,不能直接開打,太容易把美國拉進來。最好的辦法是軍事威懾加外交施壓,比如在東海多巡航,潛艇繞著日本轉幾圈,讓他們知道咱們不是鬧著玩的。同時,經濟上可以卡卡脖子,日本靠咱們市場不少,真打貿易戰,他們也得吃虧。
最后是印度。印度這幾年發展快,人口還超了咱們,成了世界第一。不過,印度跟臺灣問題沒直接聯系,更多是借機在中印邊境找茬。
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兩邊關系一直僵著。收拾印度不用急,他們陸軍強,但在臺海這種海上仗里使不上勁。咱們守好邊境,盯著點就行,等前頭幾家收拾完了,再回頭慢慢跟印度算賬。
美國呢?肯定是頭號對手,但不急著正面干。美國的策略是靠盟友打代理人戰爭,自己躲后頭喊加油。咱們把臺灣拿下,澳大利亞和日本震住,美國的跳板就少了,它想插手也得隔著太平洋折騰,成本高得嚇人。
到時候,美國就算不甘心,也只能干瞪眼。數據顯示,美國軍費雖然高,但本土離亞太太遠,航母開過來得半個月,時間差夠咱們把局面穩住。
經濟制裁這塊,咱們得做好長期扛的準備。18萬億的GDP不是白給的,內循環搞起來,外貿多找點新伙伴,日子不會太難過。稀土這張牌得捏緊,真停了出口,美國的科技公司得哭著求和。輿論戰上,咱們得多發聲,別老讓西方媒體唱獨角戲。軍事上,速戰速決是王道,拖久了誰都耗不起。
統一臺灣不是光靠打仗,經濟和民生也得跟上。臺灣老百姓擔心啥?怕失去現在的生活方式,怕被管得太死。咱們得拿出誠意,讓他們看到統一的好處,比如經濟上互通有無,臺灣的芯片加上大陸的市場,1+1能變3。
美日印澳這四家,各有各的算盤。美國是老大,想保住霸權;日本怕咱們強大,威脅它地位;印度想趁亂撈點好處;澳大利亞就是美國的跟班。收拾順序上,先拿臺灣,再敲澳大利亞,壓住日本,最后盯緊印度,美國自然就沒轍了。
當然,這事兒沒那么簡單。國際社會不是只有這四家,歐洲、俄羅斯、東盟這些地方的態度也得掂量。歐洲跟美國綁得緊,但生意上離不開咱們,可能會嘴上罵兩句,手下留情。俄羅斯跟咱們關系不錯,但也不會白幫忙,得有點利益交換。東盟離得近,最怕戰火燒到自己家,可能表面中立,暗地里選邊站。
臺灣統一這步棋,風險大,回報也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