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5月5日報道,珠海邊檢總站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信息顯示,5月4日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車輛超2.7萬輛次,其中小客車達到了2.6萬次,港車北上的數量超1.5萬次。
這三項數據皆超過了歷史最高水準,另外中新社還在5月3日的時候公布了一個消息,即在五一假期期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迎來“雙向奔赴”客流高潮。
而據相關數據顯示在五一前三天假期中,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共通行入境旅客超過28.3萬人次,車輛超過5.7萬輛次,同比增長均在40%以上。
通過這一系列的數據不難看出,如今的港珠澳大橋經歷了最初建造后的遇冷,隨著時間慢慢流逝這座大橋算是徹底“熱鬧”起來了。而這座耗資超千億的港珠澳大橋,如今也正在發揮他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么港珠澳大橋最初建成的時候,為什么會遭遇通行遇冷的狀況呢?以至于讓這座大橋甚至被外媒嘲諷為面子工程,如今這座大橋又發揮出怎樣的意義,為何能夠讓世界都感到震驚呢?
港珠澳大橋于2009年開始建設2018年正式竣工通車,當初國家耗費千億修建這個大橋最根本的目的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建設,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強化港澳經濟與內地融合,進一步助力港澳融入國家發展。
這座大橋開通后香港到珠海、澳門的車程從3個小時縮短至約45分鐘。為了建設這座人類歷史上的工程難題,施工隊伍攻堅克難先后攻克深海沉管隧道、人工島快速成島等世界級難題。
為了建造這座大橋項目施工方更是創造出了40多項世界專利,研發出來了540多項創新成果,以至于這個珠港澳大橋在建成之后,一度被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但國家耗費上千億資金費時九年建造出來的這座大橋,卻在竣工通車之后遇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現狀。
港珠澳大橋竣工初期出現了一個導致實際使用率低于預期的狀況,說句實話造成這樣現狀的原因有很多,但總結起來也不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便是車牌配額制度嚴苛,普通的私家車想要通行這座大橋前往其他兩地,需要申請三地通用牌照,而這個牌照的發放又有著非常嚴格的限制。
直到現在粵港兩地牌照國家也只發放約1.1萬個,普通私家車想要駕車往返珠港澳三地,先不說通行費如何光是手續就難倒了很大一批人。
其二便是港珠澳大橋通行費用十分高昂,如果乘坐巴士從香港到澳門或者珠海車票價格達到了150到200元。貨車通行一次的費用更是高達上千。如果單純地考慮經濟以及使用價值,港珠澳大橋的確不適合這些車輛通行。
再加上跨境審批流程復雜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直接導致了港珠澳大橋在建成之后車輛稀少。原本設計日均通行車輛將近10萬輛的大橋,通車之后通行量只有原本的不足十分之一。
大橋總體造價約為1296億如果想要依靠通行費賺回來的話,恐怕沒有十年或者幾十年的時間根本無法回收成本。
甚至有很多外國媒體在報道了港珠澳大橋當時的現狀之后,直接嘲諷說這座大橋就是我們中國人搞的面子工程,根本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
但如今港珠澳大橋在五一假期期間的繁忙現狀,算是給這些外國媒體狠狠上了一課,同時也打了這些國外媒體的臉。
而根據媒體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到今年五一期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1000萬人次,創下了近年來最快突破千萬大關的紀錄。
如今的港珠澳大橋雖然仍未達到設計的極限,但卻的確逐漸開始繁忙甚至擁堵了起來。如今的港珠澳大橋大橋的逐漸繁忙也擁堵。
這也恰恰說明這座大橋正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把香港 澳門以及珠海這三個地區緊密地聯系了起來,把兩個特區的兩種制度緊密融合,珠港澳三地人民的來往也變得更加密切,這才是我們祖國建設這座大橋的真正目的。
珠澳大橋除了起到這些作用之外,在疫情期間這座大橋還曾創下過24小時內完成1500臺空調的壯舉。除此之外大橋120年的使用壽命和深海沉管隧道技術,為中國海上大橋以及海底隧道的建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海外那些西方媒體除了攻訐中國的珠港澳大橋之外,也還曾針對其他中國基建發表過無數尖酸刻薄的嘲諷。
譬如當初中國耗費巨資在全國范圍內修建高鐵網絡,西方媒體便開始在報道中造謠,說什么中國修建高鐵勞民傷財,不但修建技術不過關而且高鐵修起來也會因為價格昂貴而無人乘坐。
但現實就是中國如今發達的高鐵網絡,讓每個中國人在出行時都節省了時間成本,而且中國高鐵不論是速度還是運行安全穩定性,都是如今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另外最為重要的是中國高鐵城建集團,正是在這不斷地建造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如今這些具備高鐵修建資格的城建公司,已經成為了其他國家建設高鐵的不二選擇。
事實上很多時候中國在進行基礎建設的時候,從來都是不考慮經濟價值和回收成本,因為中國早在那個窮苦年代開始就懂得一個道理要想富先修路。
正是在這樣的口號之下中國這么多年來一直堅持扎根于國家基礎建設,不管多么偏遠多么艱難的環境我們都會盡快修通公路。
因為很多時候一條路不僅僅是偏遠山村與現代世界的連接紐帶,更是祖國對每個中國人民的人文關懷。
大家在閑暇時間可以出去西南或者西北走一走看一看,看看那些擁有極高落差同時也是建造難度最高的橋梁,甚至橋梁自從開始建造的那天就已經注定永遠不可能回收成本,但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從未因為這樣的原因而少修一條路少建一座橋。
中國經濟過去幾十年一直處在飛速上升的快車道上,這一條條遍布中國的交通網絡,便是中國這個崛起巨人的血管網絡,他撐起的是中國的命脈,他承擔的是中華民族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