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蹲在村口吧嗒旱煙,望著天陰下來的云層直皺眉。手機里村群突然彈出天氣預報,他手指戳屏幕的力道都重了幾分。
“安陽鶴壁的麥子正灌漿呢,這大風要是刮起來……”老張嘟囔著站起來,褲腳還沾著上午整地的土。河南省氣象臺晌午頭發布的消息,讓不少莊稼人心里一緊。從7號下午到9號,全省要迎來陣性降水,可這雨不是善茬——北部西部東南部先起分散性陣雨雷陣雨,局部還帶短時強降水。
更讓人提心吊膽的是風,偏南風先吹著,陣風能到6級,明后天轉了西北風,中西部東南部陣風7級,淮河以北部分地方甚至8到10級。“前幾日剛給玉米苗澆了水,這大風一刮,小苗不得折了腰?
”新鄉種地的李大姐在電話里直嘆氣。
8號是降水集中的日子,東部南部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城里怕內澇,低洼處的住戶得提前挪東西。可農村人更愁——田里積水排不及,剛種下的花生種子會不會泡壞?掛果的果樹經不經得起暴雨拍打?
三門峽的王伯看著院墻外的蘋果樹,伸手把晾衣繩上的舊漁網扯下來,打算給樹杈加固。“天氣預報說9號降水減弱,可北部東部還有雷暴大風,這老天爺,咋就不能穩穩當當呢?
”這次天氣過程里,氣溫也像坐過山車。8號受降水和冷空氣影響,最高氣溫回落到23到28度,前幾天還穿短袖的人,得把薄外套重新套上。,10號到13號氣溫又要往上躥,北中部12 - 13號最高35度以上,部分地方38到40度,直接從“涼爽天”蹦到“火爐子”。
“這忽冷忽熱的,人容易感冒,莊稼也受折騰啊。”洛陽的趙叔摸著剛出苗的紅薯藤,眼神里滿是擔憂。
爭議和影響在村子里悄悄蔓延。有人說現在科技發達,提前知道天氣能早做準備,可也有人犯難:“說得輕巧,地里那么多活,哪能說停就停?”年輕點的農戶忙著往家搬晾曬的農具,歲數大的卻站在地頭犯愁,總想著搶在大雨前再干些活。
“‘麥熟一晌,雨趕場’,可這雨要是帶著大風來,麥子倒伏了咋辦?”周口的劉大爺望著金黃的麥田,眉頭擰成了疙瘩。
案例和數據藏在老鄉們的日常里。
鄭州郊區的大棚種植戶老陳,已經開始加固棚架,去年一場大風掀了三個棚,損失好幾萬,他可不想再遭那罪。信陽種水稻的李大哥掰著指頭算:“田里積水超過6小時,秧苗就得發黃,這次得提前挖好排水溝。”可偏遠些的村子,還有不少老人舍不得花錢買防護材料,想著“興許雨不大”,硬等著天氣過去。
延伸討論在鄉鄰的閑聊中展開。有人說該給農田上保險,可也有人搖頭:“一年幾百塊保費,收成好的時候覺得虧,萬一有事又覺得值。
”“要是村里能統一組織防澇防風就好了。
”駐馬店的小張說出不少人的心聲,可轉頭又嘆氣,“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誰來牽頭呢?”天氣就像面鏡子,照出了莊稼人靠天吃飯的不易,也照出了農村應對極端天氣的短板。
我個人覺得,天氣預報是給了提醒,可真正讓老鄉們安心,還得靠更實在的保障。比如多修些排水渠,教大家科學加固作物,或者有更便捷的保險服務。
但眼下最緊要的,還是趁著雨沒下透、風沒刮猛,趕緊把能做的防范做起來。“千算萬算,不如動手快算。
”老張把旱煙往地上一磕,轉身回家扛塑料布去了,身后的天空,云層更厚了。至于這忽強忽弱的降水、時大時小的風,還有過山車似的氣溫,留給莊稼人的,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搶時間大戰”。
誰也不知道這場天氣過程到底會帶來多大影響,可老鄉們心里都清楚:靠天吃飯,就得學會和老天爺“周旋”,提前準備,才能少些損失。
只是,這樣的“周旋”,啥時候能多些從容,少些慌張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