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深耕母嬰行業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后臺有媽媽焦慮地來問:七七,我總是控制不住和孩子生氣。有人說這樣對孩子特別不好,到底怎樣才能變得情緒穩定呀?
這樣的提問我收到了五六條。最近一段時間,“情緒穩定”的風不知道怎么就吹到了教育圈,很多親子號都在鼓吹“要當個情緒穩定的媽媽”,仿佛人一旦當了媽,就不能再有脾氣,也不能有負面情緒。
我其實有一個樸素的疑問,這樣說的“育兒專家”們,真的自己帶過孩子嗎?
畢竟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有太多讓人抓狂的瞬間:
你以為他在寫作業,實際他在摳手指頭;
你以為他在看書,實際他在床上翻跟頭;
你說了好幾遍讓他把書桌收拾一下,一個小時后你過去看還是一團糟;
新買的橡皮帶去學校回來就都變成小塊;
書包里永遠有一堆小紙條;
新穿的衣服,一天就搞成乞丐服……
養個這樣的孩子如何能讓當媽的情緒穩定?媽媽是人不是神,我甚至每天都在自己暗暗運氣,一遍遍地告訴自己,這是親生的親生的。
這場對媽媽群體的大型PUA,真的是時候停一停了。
01
要求媽媽情緒穩定,本質是一種霸凌
討論到“當媽是否需要情緒穩定”的話題,我想先講講之前很火的某育兒文里的故事:
一個家庭長期是“嚴母慈父”配置,媽媽負責管教、爸爸負責寵愛。
媽媽情緒激動時常會對孩子發火,爸爸覺得她“對孩子太兇”,孩子也更親近爸爸。
一次,孩子媽媽正在陪孩子寫作業,看孩子寫得不好說了幾句,小姑娘“哇”地就哭了。爸爸聽到直接沖過來維護女兒,和妻子吵了起來。
吵到最后,媽媽直接說:“以后作業你帶著她做”
“我帶就我帶啊!”爸爸說。
圖源:日劇《母親》
姐妹們猜猜,后來發生了什么?
不出所料,就和黃渤的電影《晴天》里那個崩潰的爸爸一樣,這個爸爸也陷入了“誰輔導孩子寫作業誰發瘋”的魔咒里。
他開始吼罵孩子,開始拍桌子甚至摔東西。他和孩子媽媽崩潰地說:“幾道題的作業,拖了4個小時,一會兒玩鉛筆一會兒畫小人兒,就是不寫!不寫!不寫!”
可以說,這個爸爸經過實際體驗,終于明白了自己妻子的痛處。
事實是,很多爸爸之所以能在孩子面前這么多年“好脾氣”,是因為育兒中所有崩潰的部分,都被媽媽承擔了。
一個家里,誰“情緒穩定”,常常不是因為這個人修養更高,而是因為他在家庭的雞毛蒜皮中承擔的更少,沒有被放在風暴中心。
那些表面上情緒穩定的爸爸、長輩、專家,往往是因為他們在育兒這場持久戰里根本沒上過前線。
他們從不需要面對孩子磨蹭的每一分鐘、哭鬧的每一次夜晚、不吃飯不寫作業的每一次斗爭。 他們只是站在場邊,用冷靜語調評判那個最疲憊的人——孩子媽媽:“你不應該這樣。”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這種冷血的評判,帶著赤裸裸的優越感。
我覺得,對這種行為建議統一一個處理方式:你行你上,誰干誰老實。
02
放棄“情緒穩定”,試試 “情緒管理”
上面說了那么多,我也不是和老母親們講,總和孩子生氣、怒吼沒關系。
與之相反,都是奮斗在育兒一線戰場的媽媽,我們特別明白生氣、怒吼、大發雷霆對孩子和自己的影響有多不好。因為這點,很多媽媽事后會為自己發脾氣感到愧疚、內耗。
對此,我想說:
有負面情緒真的很正常!千萬別逼自己必須做到不憤怒不發火,卻委屈得半夜偷偷哭。
“壓抑情緒”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怎么處理情緒”才是真諦。
也就是說,我們不追求永遠情緒穩定,而是努力去學會“管理我們的情緒”。
術語話一點的表達是:通過認知、策略和行為等方式,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識別、理解、調節和表達,友好地和自己的情緒相處,成為情緒的主人。
關于情緒管理,根據我這么多年和糖球的“斗爭”經驗,有幾個小方法分享給大家:
1.一個大前提:情緒可控力強的基礎是良好的個人狀態
很多老母親在懷疑自己對孩子脾氣太差之前,不妨先觀察一下自己的這兩個指標:
·吃好睡好了嗎?
·工作、感情、生活中最近有沒有遇到大的困難?
尤其是第一個指標。長期失眠會導致皮質醇等壓力激素水平升高,血清素等“快樂激素”分泌減少,顯著降低情緒控制能力(這也是需要喂夜奶的媽媽大部分情緒很差的原因)。身體虛弱則會導致大腦無法順暢運轉。
所以,不管發生了什么,咱們先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愛自己,之后才有資格談什么“情緒好”。
2.找一個屬于你的情緒出口
一些比較極端的負面情緒爆發,往往是因為此前一系列小事導致的小委屈、小憤懣累積。就像一個不斷往里充氣的氣球一樣,到了臨界點才“轟”地爆炸了。
所以,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情緒出口就特別重要。它可以在那個“負面情緒氣球”不斷被往外放氣,不至于達到本人完全失控的狀態。
下面是一些常見的負面情緒發泄方式:
·傾訴:和朋友吐槽,然后你會發現全天下的孩子都一樣,各家有各家的槽點。
·運動:運動可以釋放內啡肽,瑜伽和冥想這樣的運動還能起到明顯的放松身心、緩解壓力作用。
·創作:通過藝術表達情緒,比如寫作、繪畫、手工制作等等。
其實,只要不觸及公序良俗,負面情緒的發泄方法有很多,怎么管用怎么來。
對我來說,最實用的還是“和朋友傾訴”。感覺自己狀態不好,我會找個時間約上閨蜜一起吃個下午茶,把最近的壓力一股腦全說給她聽,立馬心里就舒坦了。
3.用“不生氣卡”等方式喊停
姐妹們可能都有類似的感覺,憤怒情緒上來的時候,特別容易失去理智,口不擇言地傷害對方。
(心理學上的解釋:這背后是因為憤怒的情況下,腎上腺和皮質興奮導致人應激,處于“一觸即發”的狀態。)
應對這種情況,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不生氣卡”,或者設計一些關鍵詞,比如“暫停”、“冷靜一下”,當做吵架時情緒剎車的象征物。
如果一個人拿出這個卡,或者說了關鍵詞,另一個人就需要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脾氣,可以暫時離開這個房間,去別的房間待一會,先不討論這個問題,等自己冷靜了再討論。
其實這是我和糖球吵了很多架之后,在最近一年摸索出的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我倆很受用。
4.看到自己情緒背后的需求與渴望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信號燈。它背后永遠藏著人的需求和渴望。例如:
·當你對孩子說“你怎么不聽話”,背后可能是:"當我無法保護你或引導你時,會感到失控和焦慮。"
·當你沖孩子吼“你怎么總是磨蹭”,背后可能是:"我的體力精力快到極限了,需要你和我一起解決問題。"
如果能把情緒翻譯成需求和渴望,我們就可以更了解自己,并且能冷靜、有針對性地和孩子溝通,有效降低孩子的抵觸情緒,也妥善安置好自己的情緒。
03
家庭成員的理解是最重要的
糖球正值青春期,我們母子間的沖突比之前更多了。
他每天的口頭禪都是“別管我”“你煩不煩”“不用你管”。天天這么說話,可想而知我和他會有多少矛盾和沖突。
不過,這小子有個特別寶貴的優點:愿意和我溝通,并且能理解我偶爾的情緒化。
我們如果沒控制住情緒,狠狠吵了一架并陷入“互相不說話”的冷戰狀態,最后往往是糖球過來給我臺階,別別扭扭地說“我錯了行了吧”。
糖球還是會和媽媽服軟的
我們之后就會進入“吵架復盤”,各自反省為什么會發生沖突,我的理由是什么,他的委屈又是什么,把事情說開了,避免以后再因為類似的事起沖突。
舉個具體的例子。
某次糖球玩手機時間已經過了還在打游戲。我提醒了他幾次后,他還是在玩,我在他耳朵邊上一直叨叨,他給了我一句“我就玩,你能拿我怎么地?”
這一句話就讓我破防了,隨后我們大吵了一架。
事后糖球跟我道歉,我們把這個事“復盤”了一下。
我認為:
他沒有遵守約定,并且那句“你能拿我怎么地?”
很傷害我。
他認為:
這一局游戲沒結束,直接退出會扣游戲裝備,我又一直在叨叨他,所以他沒有經過大腦直接說了那么一句,并不是真的那樣想。
我認為游戲里的裝備又不是真錢,丟了就丟了。
他說那是他辛辛苦苦一點點攢的裝備。
那次我倆聊了很久,我試圖去理解他,他也知道需要做一個說話算數的人,答應我的游戲時間到了就應該想辦法結束。
最后我倆約定每次我提前10分鐘通知他時間快到了,他抓緊去撤離。也約定好以后都好好說話,盡量控制自己情緒,盡量不吵架。
隨著我和糖球這樣的“復盤”越來越多,我和他的吵架也越來越少。很多時候我也告訴自己別跟他計較,他腦子還沒長好呢。為了我的乳腺,我也放過我自己吧。
從這個層面講,我有一個體會,媽媽是否“情緒穩定”取決于她有沒有聽得進去話,能理解她的孩子、老公、家人們。
試想如果我和糖球大吵之后,糖球的反應是:“媽媽你怎么脾氣這么大!”
然后我老公也跳出來說:“你喊什么喊?你情緒能不能穩定點兒?”
甚至婆婆也出來說我兩句
我覺得任何一個媽媽,都只會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情緒崩潰。
所以,有時候與其指責一個媽媽情緒不穩定,至少應該先看看她背后的家人們,有沒有給到她足夠的支持——不管是實打實地分擔育兒工作,還是予以媽媽情緒上的肯定與溫暖。
之前有一個“16歲男孩被媽媽大吼的回應”的視頻,很多媽媽看后都流下了眼淚。我想用這個視頻里男孩的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我們孩子比誰都清楚,比起永遠溫聲細語卻眼神空洞的媽媽,偶爾炸毛但真實的她更讓我們安心。
就像火山噴發后會留下肥沃的土地,她的憤怒里面也藏著沒說出口的:我很累,但是我拼命地在愛這個家。
發火不是失敗,是真實的勛章。真正傷害孩子的,從來不是偶爾的雷霆之怒,而是媽媽眼里熄滅的光。”
與每一位老母親共勉。
你可能還喜歡讀
原創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多多點贊、在看、轉發支持
比起永遠溫聲細語卻眼神空洞的媽媽
偶爾炸毛但真實的你更讓孩子安心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