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愛國主義教育是多層次、多維度的,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目標一致、內容相通,應當在工作中緊密結合起來,從教學主體、教學方法、教學氛圍、教學資源、教學機制、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構建貫穿整個教育鏈條的育人體系,引導青少年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 4月14日,在黑龍江省呼瑪縣,呼瑪縣團員代表、西部計劃志愿者與黑龍江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呼瑪邊境管理大隊的青年戍邊民警同走戍邊路,感受戍邊艱辛,提升國家安全意識。新華社發 褚福超攝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開展專題培訓。常態化組織教師參加愛國主義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培訓,邀請專家學者舉辦講座、進行指導,從歷史、文化、政治等多個領域,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兩者的內涵和融合意義,掌握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二是鼓勵自主學習。依托教育教學研修平臺、進修培訓學校等,開發學習資料和在線課程,鼓勵教師自主學習和研究,組建教研小組,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學校可以將自主學習情況納入教師業績考核指標體系。三是促進經驗交流。搭建大中小學一體化、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融通的教師交流平臺,組織校內外經驗分享、交流研討、教學展示、實踐體驗等聯學、聯研、聯教活動,讓教師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形成良好氛圍,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創新教學方法。一是采用多樣態教學方法。結合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和青少年的認知特點,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在生動的課堂學習中,深刻感受愛國主義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例如,在講述“五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時,教師可以通過模擬歷史場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啟迪青少年在參與過程中進行思考。二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利用互聯網、數字技術、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沉浸式學習環境,開發在線課程、互動游戲、動畫等教育資源,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深青少年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三是開展“大課堂”實踐活動。學校可以與社區、企業、各類教育基地合作,組織青少年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社會調研、文化傳承等,引導青少年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增長見識,將愛國主義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建設校園文化。一是舉辦文化活動。舉辦文化節、愛國主義主題演講比賽、民族團結主題文藝匯演、非遺制作等活動,吸引青少年廣泛參與,在實踐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二是加強校園環境建設。設置宣傳欄、文化墻等,展示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突出藝術性和教育性,使青少年在日常校園生活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三是促進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學校可以通過民族團結主題班會、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營造團結友愛、和諧相處的校園氛圍,促進各族青少年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成長在一起。
整合教育資源。一是深入挖掘教材資源。把現有教材中與愛國主義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內容,有機整合到各學科教學中,形成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教育內容體系。例如,在語文教材中,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情懷;在歷史教材中,可以通過學習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理解。二是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學校可以根據辦學條件和學生需求,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如地方歷史文化、民族團結故事等,豐富教育內容,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如實地考察、人物訪談等,讓青少年在實踐中深化認識。三是廣泛利用社會資源。完善“館校地”合作機制,依托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組織參觀學習,開展社會實踐。
構建協同機制。一是家庭層面,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愛國主義書籍、觀看相關影視作品、開展家庭討論等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二是學校層面,積極與家長溝通合作,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制定教育計劃,促進青少年成長。三是社會層面,鼓勵社會各界發揮積極作用,開展社區活動、公益宣傳、提供實習崗位等,為面向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優化評價體系。一是制定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在關注青少年學業成績的同時,重視價值觀的培養,建立涵蓋愛國主義情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評價指標。二是運用數字技術,采用多元化智能評價方式,全方位考察和評估青少年成長情況。三是注重評價結果一體化運用,將評價結果作為改進教育教學工作、評優評先的依據,激勵廣大教育工作者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
總之,要融合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各族青少年把學習的具體目標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目標結合起來,把小我融入大我,心系祖國,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奮斗中創造精彩人生,為祖國和人民貢獻青春和力量。
【作者系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重點)“數字空間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及實現機制研究”(項目號:B/2023/01/72)階段性成果。】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牛銳 海寧
制作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分享”好習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