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海南頻道
人民網記者 牛良玉
4月的海南,生機盎然。春潮涌動,海口國家高新區這一坐落在海南自貿港核心引領區的國家級高新區,迎來一件件喜事。
第五屆消博會,海口國家高新區攜園區29家企業參會布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全球產業招商大會上,園區9個項目亮相,簽約總額27.5億元;2025年度第一批21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額68.5億元;專場招聘會在美安生態科技新城舉行,超過40家企業帶來1000+崗位吸引千余名求職者前來參與,現場達成就業意向400余人。
聚人氣、展風貌、拼項目……碩果累累的背后,海口國家高新區正以實際行動,用其獨特的“解題思路”,答好這幾道題。
海口國家高新區2025年第一批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現場。人民網記者 牛良玉攝
企業在園區如何“從小到大”“從大到強”?
投資建廠,是一項重資產投入。在企業發展早期、項目落地初期,投資成本往往影響著決策走向,從“0到1”也必將帶來時間成本。在海口國家高新區,依托園區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節能環保、高端食品加工等重點產業配套設施,企業租賃標準化廠房即可“拎包入住”。
在今年第一批集中開工的項目里,當其他項目還處在“培土夯基”階段時,鰲創醫療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作為“進廠房”項目之一,投產已“箭在弦上”。
“目前位于海口國家高新區新藥創制產業創新園的生產基地已進入裝修收尾階段,預計很快就能實現批量生產。”鰲創醫療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弛透露,企業已成功對接部分國內訂單,未來期待利用“樂城研用+海口生產”模式拓展更多品種投產上市。
海口國家高新區新藥創制產業創新園。人民網記者 牛良玉攝
推動項目早日落地見效,有助于企業把握政策紅利、搶占市場先機,從而進一步增強投資信心,堅定地加碼投資海南自貿港。在4月14日的簽約項目里,既有新伙伴,更有老面孔。
2020年,海南芬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租賃海口國家高新區美安生態科技新城新藥創制產業創新園配套設立工廠。時隔5年,公司入駐廣東海南先進制造業合作產業園將建設創新醫美研發生產基地,依托海南自貿港的政策優勢,重點發展創傷修復和醫學美容產業,不僅從“租客”變為“業主”,更拿到了“本地戶口”。
“我們目前已經享受到了‘兩個15%’和加工增值超30%免關稅政策,園區配套也越來越好,除了標準化廠房,還有職工食堂、人才公寓、健身房等,不出園區吃、住、行都很齊全,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人才的生活成本。”海南芬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獻標介紹,企業將總部遷至海南,將重點發力三類醫療器械研發,進一步擴大在海南的產業布局,與行業上下游企業共建產業集群。
簽約儀式現場。人民網記者 牛良玉攝
目前,海口國家高新區土地供給、標準廠房、產業基金配套充足,為企業項目發展的各個階段提供堅實保障——
美安生態科技新城,一期已開發區域尚有總量7842畝的土地供給,正在開發二期。園區已建成總量7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海憑醫療器械園和東湖高新海口生物城等“園中園”項目,為落地企業提供專業的生產和發展平臺;
省、市、區三級基金生態圈為園區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自貿港母基金規模達100億元,海口市引導基金10億元,園區引導基金4億元,為園區的產業發展和企業成長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
主要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云龍產業園,約有1200畝土地、6.8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可供應給落地企業使用。
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如何更好更快?
“得益于海口市政府、海口國家高新區高效的行政效率,從選地、簽約到開工建設,這個項目是我們這么多年、這么多項目當中最快的一個。”這是海口國家高新區2025年度第一批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后,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辦公室負責人周力在接受采訪時給予海口營商環境的評價。
快,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海口國家高新區與農夫山泉在2024年海口市產業投資大會上簽約后,僅用40天便完成從簽約到土地競得的全流程;依托園區“土地帶方案出讓”“聯合驗收”等創新政策,相關工程審批手續壓縮至14個工作日,效率提升90%以上。
農夫山泉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人民網記者 牛良玉攝
“在投資上,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優質的營商環境讓我們堅定了信心,下定決心快速地完成摘地、設計、開工。”從簽約到開工,有兩點讓周力印象深刻,一是在農夫山泉與海口國家高新區接洽后,園區第一時間成立了工作專班,幾乎做到了24小時的響應,哪怕是晚上有問題,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滿意的答案;二是在多項審批流程上,跑出“加速度”。
達到這一效果,就不得不提海口國家高新區“極簡審批”和“企業秘書”這兩大法寶。
園區扎實推動“極簡審批”服務模式,采取合并或簡化審批、區域評估、告知承諾制、土地“帶方案出讓”、函證結合、規劃設計全程介入服務及預公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最大限度簡化項目開工前審批手續,項目完工后,進行聯合驗收,最大限度簡化項目審批,極大程度降低了企業在園區的投資成本,讓項目跑出“加速度”。
園區130名企業秘書實現417家企業和175個項目服務全覆蓋,圍繞企業生產、項目建設下功夫,為企業提供招商引資、人才招聘、要素保障等全生命周期服務。截至目前,已成功解決超過135家企業(項目)遇到的各類難題。
營商環境是穩定市場信心、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海口國家高新區正以營商環境之優,提升園區高質量發展之質,助推園區企業發展提質增效。
如何做好人才的引、育、留?
“我是藥學、藥化相關專業的,此次招聘會的研發崗還是相當多的。海南自貿港的發展未來可期,尤其是封關運作所帶來的機遇令人期待,所以我決定畢業后留在海南。”在2025年海口國家高新區專場招聘會,來自海南大學藥學院的應屆畢業生馬晴江可謂是“機遇滿滿”。
這場招聘會,對于馬晴江和他的同學們來說是一場在“宿舍門口”的雙選會,因為,海南大學藥學院就坐落在美安生態科技新城。
招聘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牛良玉攝
學院辦在園區里,專業設在產業鏈上。海南大學藥學院入駐園區以來,與齊魯制藥(海南)、海南皇隆制藥、海南先聲藥業等園區企業簽訂了實踐教學、實習就業基地合作共建協議,甚至攜手龍頭企業共建省級生物醫藥工程產業學院,高校與企業開展協同育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建設集產、學、研、轉、創、用于一體的產教研融合聯合體。
莘莘學子在海口國家高新區培養成才,并決定留在海南,逐夢高新正成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常態。
近年來,海口國家高新區構建精準化人才培育體系,不斷激發人才隊伍“新潛力”——
加快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構建“政府+企業+學校”共建共育聯合引育機制,與武漢大學等31家院校實現人才“雙向奔赴”,已有近千人“留新”就業,推動形成由政府主導、院校和企業為支撐的需求驅動型產學研融合模式;
聯合高校院所建立“訂單式”“定向式”人才引育機制。與沈陽藥科大學開展產學研跨界合作,促成葫蘆娃、萬特、倍特等5家企業與該校簽訂合作協議;
深化“產業共培、人才共育”合作。先后促成23家企業與省內外院校,共建實踐教學、實習就業基地的人才培養和輸送合作,為龍頭企業和其上下游企業打造行業技能生態和技能人才鏈,促成353人進入“新工匠”成長通道;
目前,海口國家高新區人才總量達4.16萬人,占省重點園區20.2%,省重點園區排名第二,累計有省市級人才團隊59個,省級人才稱號1051人。
如何與企業“互利共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園區‘攜企布展’的方式對我們企業助力很大,從提升知名度來說,高新區展館整體展示了區域內企業的實力和特色,吸引了更多采購商和觀展者的關注,使我們的產品獲得了更多曝光機會,不少觀展者在參觀高新區展館時了解到我們的產品,進而到我們企業展館深入交流。”今年消博會,是海口國家高新區園區企業海南華研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參展,園區展館和企業展館猶如兩顆“行星”,相互吸引。
“園區搭建的平臺匯聚了眾多行業資源,此次消博會通過園區展館的展示,企業與一些上下游企業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并就原料供應方面達成共識。”海南華研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務部總經理鮑瑞說。
消博會海口國家高新區展館。人民網記者 牛良玉攝
同樣作為消博會“常客”的海南益爾健康投資有限公司已參加4屆消博會,今年以海口國家高新區園區企業的身份亮相,展出了企業從初加工到深加工的西洋參產品,從切片到泡騰片,不僅方便沖泡還更好吸收,不少觀展者在品嘗和工作人員介紹后,購買了產品。
“今年消博會借助高新區這一平臺,讓我們企業的知名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了解到我們的產品。同時,在消博會供需對接會電商專場上,我們還與淘天集團進行簽約,拓寬了我們的銷售渠道。”海南益爾健康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仁淑說。
高新“搭臺”,企業“唱戲”。企業借助園區展館推廣產品、拓展業務的同時,也成為園區產業、企業發展的生動樣板。
觀展者現場了解園區企業大健康產品。人民網記者 牛良玉攝
“‘攜企布展’是園區本著服務企業,推進產業化發展目標,展現良好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優勢的具體行動。”海口國家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園區將持續提升服務企業質效,打造全程服務、全程跟蹤、全程參與的“管家式”服務模式,為園區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更優的創新生態。
潮起海之南,高新帆正勁!海口國家高新區正用創新的“解題思路”力促企業“破題”、產業“破圈”,實現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