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的一組數據披露,讓沉寂已久的房地產市場再度成為焦點。2024年一季度房地產貸款余額激增7500億元,個人住房貸款創下2022年以來單季最大增幅,住房租賃貸款同比飆升28%。這一串數字背后,不僅是政策端持續發力的結果,更折射出中國樓市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當央行下調公積金利率的“靴子”落地,多地政策跟進如潮水般涌來,珠海等城市更是打出“以舊換新”組合拳,一場關乎民生與經濟的樓市保衛戰已然打響。
一、數據背后的政策深意:從“救項目”到“穩市場”
一季度房地產貸款的強勁增長,首先傳遞出明確的信號:金融資源正加速向樓市注入。6.7萬億“白名單”貸款支撐1600萬套住宅建設交付,這一數據直接回應了此前市場對“保交樓”政策執行力的質疑。相較于過去“大水漫灌”式的刺激,當前政策更顯精準——通過商業銀行白名單機制,將資金定向輸送至已售逾期項目,既防范了金融風險,又修復了購房者信心。
個人住房貸款的回暖更具標志性意義。2022年以來,受預期轉弱影響,居民加杠桿意愿持續低迷,而今單季最大增幅的出現,表明政策組合拳已開始撬動需求端。值得關注的是,住房租賃貸款28%的同比增速,折射出“租購并舉”戰略的落地加速。當購房門檻逐步降低,租賃市場獲得金融活水,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正在形成。
二、政策工具箱全開:從中央到地方的“立體化作戰”
央行下調公積金利率0.25個百分點,看似幅度有限,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以貸款100萬、30年期計算,月供減少約150元,累計利息節省5.4萬元。更關鍵的是,此舉釋放了明確的政策轉向信號,地方迅速跟進的態勢印證了這一點:從上海、重慶等一線城市到珠海、寧波等熱點二線城市,政策調整呈現“因城施策”的精細化特征。
珠海5月6日推出的新政頗具代表性: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降低首付比例至15%、“以舊換新”最高補貼3萬元。這套組合拳直指改善型需求痛點——降低換房成本、激活存量房源流通。相較于直接放松限購,此類政策更注重構建“賣一買一”的良性循環,避免投機需求死灰復燃。
三、市場新生態:購房者迎來“政策友好期”
當前政策環境為購房者創造了多重利好:
- 成本下降:公積金利率下調疊加商業貸款加點收縮,實際購房成本已降至近年來低位;
- 門檻降低:首付比例普遍降至15%-20%,部分城市對多孩家庭額外傾斜;
- 選擇增多:租賃住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為“先租后買”群體提供過渡方案;
- 風險可控:“白名單”機制確保項目交付,爛尾樓風險大幅降低。
但需清醒認識到,政策暖意并非全面刺激房價上漲。在“房住不炒”基調下,核心城市或將呈現“量升價穩”格局,而部分庫存高企城市仍需以時間換空間。對于購房者而言,當前更需關注區域分化帶來的機遇與風險,優先選擇人口流入、產業支撐強的板塊。
四、未來展望:樓市新常態的三大趨勢
- 金融支持常態化:預計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將持續完善,房企合理融資需求將得到更穩定保障;
- 產品迭代加速:低密度住宅、適老化改造等新型產品或將迎來政策傾斜,匹配居民品質居住需求;
- 長效機制成型:房地產稅立法進程雖放緩,但“市場+保障”雙軌制建設將加快,租賃市場REITs擴容可期。
站在2024年的政策拐點回望,中國樓市正在經歷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蛻變。對于普通購房者而言,這或許是一個需要重新校準預期的時刻——房價普漲時代已成歷史,但在政策托底與市場出清的雙重作用下,合理住房需求將得到更好滿足。當珠海的“以舊換新”補貼遇上上海的公積金新政,一個更理性、更多元、更可持續的住房新時代正在開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