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本書相當于設計一段人生?!边B續10年,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吳文越都會在她的課堂上,要求學生圍繞書信體小說《查令十字街84號》做一次書籍再設計。
“看過《查令十字街84號》的人無不被其中的情節所感動?!眳俏脑秸f,書中關于男女主人公對于書的愛惜描寫,如“我捧著它,生怕污損它那細致的皮裝封面和米黃色的厚實內頁……”,著實讓人動容。
故事從1949年的紐約開始。生活在曼哈頓的33歲女作家海蓮·漢芙,偶然看到一家英國書店刊登的專營絕版書的廣告,出于對英國文學的熱愛,以及對廉價舊書的“古老”胃口,她給書店寫了一封信,由此開啟了她與書店主管弗蘭克長達20年的通信。很多年后,她和這家書店的通信集,被稱為“愛書人的圣經”;而那家書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號,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恫榱钍纸?4號》一書首次出版于1970年,書中收錄的海蓮·漢芙與弗蘭克的信件,真實、平淡、沒有什么復雜情節,但激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恫榱钍纸?4號》還被改編成電影于1987年上映。
開啟書籍再設計前,吳文越會帶領學生一起讀文本、看同名電影、進行頭腦風暴、畫思維導圖,也會分享中外關于這本書的創意裝幀設計。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做出來的成品書確實超乎我的想象?!彼f。
對于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有不同解讀。比如有同學認為,海蓮·漢芙和弗蘭克能夠通信20年,這當中是存在愛情的,也有人認為他們之間是純友誼,或者說是友人之上、戀人之下。吳文越說,出于不同解讀,學生設計呈現出的感覺也不一樣。
有學生覺得這些書信文字讀來很溫暖,于是在書芯處添加橙色,讀者翻開書頁,能感受到“陽光”的傾灑;有同學認為這些構成文學作品的信件實為私人物品,于是將整本書的閱讀設計成“窺視”感,讀者需要將翻開來的空白紙頁裁開才能閱讀內容;有同學從讀者不斷穿梭在“海蓮”和“回信者”兩個角色間的閱讀感受里找到靈感,在封面上融入海蓮和弗蘭克兩張照片,從而在翻動中實現兩張臉的變換,也以此體現兩個人的微妙關系;還有學生覺得兩人對話從最初的找書逐漸擴展為互發牢騷、聊家常,關系在漸漸變化,于是在文字排版上花心思,讓兩種不同顏色字體在橫開本的書中一日日靠近……吳文越說,學生作品中的很多巧思讓人感到驚喜。
經常有學生問吳文越,“如何評判一本書籍設計的好壞”,她會告訴學生,設計沒有好壞,只有不同?!罢f這個好那個不好,我覺得這都是人為的定義。學生如果能想通這一層面,或許就沒有那么焦慮了。當然,最終設計成什么樣,一定取決于個人的審美能力和素養,需要多看書、多看別人的作品、多琢磨??吹絼e人的優點,要學會吸取。欣賞別人,成就彼此?!?/p>
設計書籍的過程像是在進行一場系統思維設計。吳文越告訴記者,很多同學在做這本書時領悟到,人生如果僅僅盯著其中一小塊就會很焦慮,而從整體去看,不管怎么樣都是一個很好的安排?!拔矣X得做這本書的設計蠻有意義,便一屆一屆這樣堅持下來?!?/p>
今年世界讀書日期間,吳文越的學生們設計的書籍在南京萬象書坊展出。這些書籍按照設計時間順序排布在展柜中,呈現著天馬行空的創意,形成對作品的動態解讀,每一本,都是學生“此時此刻”的思維狀態。展覽匯集10屆學生共84件作品,與書名《查令十字街84號》暗合,吳文越說,“這也算是一種圓滿?!?/p>
江南時報記者 張雅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