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重慶磁器口,在大型紅色歷史劇目《重慶·1949》震撼的旋轉舞臺和演員們絲絲入扣的演繹中,沉浸式感受信仰的力量;徜徉在安陶小鎮,自己上手玩一玩陶藝,再好好選一套喜歡的茶具……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很多市民、游客都已經通過這樣的行程感受到了重慶的無窮魅力。
事實上,這也是近年來重慶“文藝兩新”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為了推動全市“文藝兩新”發展再上新臺階,5月8日,重慶市文聯“文藝兩新”工作會議舉行。
現場,全市多個區縣文聯及重慶市油畫學會負責人交流了“文藝兩新”工作經驗,還有多名優秀“文藝兩新”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典型案例。接下來,重慶市文聯將通過創新工作機制、擴大組織覆蓋、加強教育培訓、搭建服務平臺等舉措,聯絡服務更廣泛的文藝工作者,使“文藝兩新”有更多獲得感和歸屬感。
全市“文藝兩新”人群達30余萬
何為“文藝兩新”?即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群體。與傳統文藝組織群體不同,新的文藝組織和群體不依賴財政撥款,不占用行政事業編制,自發成立、自主發展、自行運作和自我管理。
具體到重慶,新文藝組織主要包括從事文化藝術創作生產及其他文化藝術活動的社會團體、社會中介、培訓機構、基金會等法人組織,如各類藝術團、演藝公司、美術設計公司、影視傳媒公司、藝術工作室、畫廊等。
會議現場
而新文藝群體則主要包括各類網絡作家、簽約文藝家、自由撰稿人、獨立制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藝漂”工作者等。
2024年10月至12月,重慶市文聯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推動“文藝兩新”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從調研了解情況來看,重慶市“文藝兩新”主要呈現出了數量龐大、跨界融合度高、集聚效應凸顯、迭代更新快和服務方式多元五大特點。
本次調研形成的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市各級各類新文藝組織共38409個,30余萬人。其中,在市市場監管部門登記為公司、個體工商戶的有37981個,在市民政部門登記為民辦非企業、社會團體或基金會的有428個。
從分布區域來看,各級各類新文藝組織主要集中在渝中區、渝北區、江北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南岸區、北碚、巴南、大渡口等9個區縣,占全市總數的69.8%。
從文藝類別來看,全市新文藝組織開展的業務活動包括美術、舞蹈、音樂、攝影、書法、文學、戲劇、曲藝、雜技、民間文藝、網絡藝術、文藝評論、廣告制作、電影、電視及影視制作等。其中,美術、舞蹈、音樂最為普遍。
從本次調研問卷調查的747個新文藝群體來看,重慶的新文藝群體主要以開展書法、美術、音樂、攝影、文學為主。
這些“文藝兩新”成果已惠民共享
九龍坡區、沙坪壩區、萬州區、榮昌區、忠縣文聯的代表現場交流“文藝兩新”工作經驗也是本次會議的一大重點。
透過他們的生動分享,不難發現,重慶“文藝兩新”工作高質量發展已經結出不少碩果,并實現了同廣大市民、游客共享。
電視劇《走向大西南》劇照
在九龍坡區,2024年有36部網絡文學作品都轉化成了影視作品。如網絡文學作家九鷺非香創作改編的電視劇《與鳳行》創全國省級衛視、微博劇集影響力熱播榜等多個收視率第一。電影《歲歲平安》入圍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重點劇目《走向大西南》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首播,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首位。網絡短劇作品充值上億元。
如今,走進萬州,原本閑置的不少濱江步道路段,在區文聯、區城管局、區文旅委等部門的共同協調下,變成了“文藝兩新”與專業院團的“共生舞臺”。其中,人流量較大的希爾頓至萬州港段濱江路成為了“文藝特許經營區”,不少“文藝兩新”在此開展創作、展演、展銷活動。
多舉措使“文藝兩新”有了歸屬感
在會上,重慶市文聯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文藝兩新”工作呈現出了穩步推進、上下聯動、質效提升的良好態勢,但也還存在著“整體覆蓋不夠全面,對新興領域的關注不夠高”“市場生存壓力較大,缺乏相關政策協同”等亟待解決的短板和瓶頸。
“重慶市文聯也將進一步完善工作體系、健全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成效,使‘文藝兩新’有更多獲得感和歸屬感。”該負責人說道。
接下來,重慶市文聯將從堅持守正創新,進一步拓展聯絡兩新群體的組織形式;堅持協同聯動,形成統籌推進、共同發力的有效局面;堅持熱忱服務,因地制宜探索服務管理有效途徑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力,推動推動“文藝兩新”工作高質量發展。
會議現場
在具體舉措上,該負責人提到,比如,接下來“要盡力建舞臺,做優做好‘文藝兩新’藝術周、新文藝群體展演、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愿服務等活動,鼓勵新文藝工作者參與展覽展演、志愿服務活動,讓新文藝工作者在活動參與中實現價值、提升自我。”同時,用好用活市文聯美術館、藝術劇場等平臺,支持新文藝組織使用文聯組織的場地和資源開展活動,為新文藝組織搭建展示平臺。
還要合力設講臺。以渝藝大講壇、中青年文藝骨干研修班、渝藝青藍計劃為重點,加強“文藝兩新”人員常態化教育培訓,爭取每兩年舉辦一次“文藝兩新”人員專題培訓班,增加“文藝兩新”人員參加業務培訓、專題講座、座談研討、文藝交流等的比例,推動形成互學互鑒、比學趕超的良好局面。
同時,全市各級文聯還將積極主動和各相關職能部門等形成更好的緊密連接,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為“文藝兩新”的事業保駕護航,解決其的生存之急、后顧之憂。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