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的到底是土雞,還是商家在玩文字游戲?有網友發現,三德子直播間宣傳的"德子土雞"實際外包裝商標為"德子土"。
一、"德子土雞"還是"德子土·雞"?
直播間里主播喊得震天響的"德子土雞",轉頭一看包裝——商標上分明寫著"德子土"。好家伙!原來"德子土"是商標,"雞"才是產品名?這操作堪比把"康師傅紅燒牛肉"注冊成商標,再在后面加個"面"字賣泡面。網友直接炸鍋:"雞是不是土雞不知道,商標是真土啊!"
更絕的是,市場監管部門早在3月就實錘處罰:虛假廣告,罰款10萬!可人家月銷照樣破千萬。這年頭,賣雞都搞起"商標學"了?消費者買個菜還要帶本《商標法》防身嗎?
二、月銷千萬的土雞神話,靠的是雞還是套路?
你以為直播間里滿屏飛的"原生態""散養土雞"是品質認證?天真!數據顯示,這家公司今年單月最高賣出2500萬元,但行政處罰記錄里明晃晃寫著"虛假宣傳"。雞舍照片可能是租的,散養視頻可能是擺拍的,就連"零添加"的標簽都能玩出花——反正商標注冊了,你咬我?
更諷刺的是,網友扒出同規格真土雞市場價約60元/只,而"德子土雞"折后價只要39.9元。真當山里跑的土雞能比飼料雞便宜?有養殖戶留言揭底:"這價格連飼料雞成本都不夠,要么縮水分量,要么玩概念!"
三、企業耍小聰明能紅多久?消費者用錢包投票了!
從"某師傅老壇酸菜"到"某森林零糖",為何總有企業前赴后繼玩文字游戲?答案就倆字:暴利!注冊個商標幾萬塊,換個包裝漲三倍價,比起踏踏實實養雞,這錢賺得不要太輕松。可消費者真這么好騙嗎?
當套路比產品更"香",企業離翻車還遠嗎?直播帶貨時代,消費者早練就火眼金睛。你以為是"薅羊毛",其實是被當成"韭菜"割。正如網友神評論:"雞飛蛋打的不是養殖場,是企業的信譽!"
結尾金句:營銷的套路再深,深不過消費者的眼睛;商標的花樣再多,多不過市場的鐵拳。與其在包裝上繡花,不如在雞籠里養膘——畢竟,能端上餐桌的從來不是概念,而是實打實的好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