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
聊城市茌平區(qū)地處黃河故道,茌平自秦置縣以來,隨著黃河故道的變遷,縣城三次變遷,共建了四座縣城。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名列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曾在此活動,并留下了家喻戶曉的故事。
孟嘗君可是一個傳奇人物,算得上戰(zhàn)國四公子中名氣最響的一位,他是齊國宗室,承襲其父田嬰封邑薛,稱薛公,號孟嘗君。
他廣交天下英才,禮賢下士,門下有食客三千,“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曾先后擔任齊國、秦國和魏國的宰相,展現(xiàn)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在齊國,他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聯(lián)合韓、魏先后敗楚、秦、燕三國,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率領齊、韓、魏三國聯(lián)軍攻入秦國的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鞏固了齊國的霸主地位。他一度入秦為相,盡管因讒言被囚,但他憑借機智和門客的幫助成功脫險,展現(xiàn)了非凡的應變能力。后復歸齊,因與齊王有隙,逃至今茌平一帶居住。茌平區(qū)韓集鄉(xiāng)有孟嘗君遺址,樂平鋪鎮(zhèn)教場鋪村相傳為孟嘗君練兵處,古時有其故宅。
茌平縣韓集鄉(xiāng)遲橋村的孟嘗君遺址,又被稱為遲橋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遲橋遺址的內涵主要是龍山文化遺存,其次為漢代文化遺存。遺址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0米,暴露面積為1.5萬平方米,遺址斷面可見厚2米的文化層。從暴露的文化層看,土質內含大量灰陶和黑陶片,陶器紋飾有方格紋、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豆、尊、鬲、罐、盆等。另外,還有少量石器、骨器及青銅器。當?shù)叵鄠鼾R國公子孟嘗君落難時曾在此住過,因此,也稱孟嘗君遺址。在遺址東南面的高臺地之上原來有一座清代修建的寺廟,合祀孟子和孟嘗君,稱“二孟廟”,后來被拆除。
與孟嘗君遺跡相呼應的是,據(jù)傳茌平還有他的好哥們淳于髡的墓。淳于髡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據(jù)記載,楚國派兵攻打孟嘗君的封地薛邑(今薛城),孟嘗君向出使楚國經(jīng)薛地返回的淳于髡求助。淳于髡返回齊國后向齊王“匯報”工作,齊王問:“你在楚國看到了什么?”淳于髡答:“楚國強大而頑固,但小小的薛邑也自不量力。”齊王追問其意,淳于髡說:“薛邑不顧自身弱小,竟為齊國先王建立宗廟。楚國若攻下薛邑,宗廟必遭破壞。因此,楚國過于強勢,薛邑不自量力。”齊王聽后大驚:“啊!薛邑有先王的宗廟!”隨即發(fā)兵救援,為孟嘗君化解難題。淳于髡勸諫藝術令人嘆服,他“陳其勢,言其方”,使聽者感同身受,這也成為戰(zhàn)國時期士人階層運用外交智慧化解危機的典型案例。
茌平古八景中,“髡林夕照”名列其一,“髡林”即淳于髡墓林,在夕照中郁郁蒼蒼,其貌頗盛。淳于髡墓在茌平縣城西面,是清代兩任知縣所修,并發(fā)現(xiàn)殘碑,上刻“淳于先生之墓”。
茌平區(qū)樂平鋪鎮(zhèn)教場鋪村有一座茌山,即孟嘗君曾經(jīng)居住的金牛山。相傳公元前290年,孟嘗君居住于此,并在山下演練兵馬。茌山號稱山,實際上是一個大沙丘,高6米,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00米,總面積5萬平方米。整座沙丘東高西低,狀如臥牛。明清時期,此山被稱作牤牛山,據(jù)傳,孟嘗君曾在此招賢納士,養(yǎng)士三千,他手下門客三教九流,無所不容。門客提議將“草”和“仕”組字,取赤山之音,取地名為“茌平”。
關于孟嘗君居住的金牛山,還有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從前,茌山西南的村子有一家財主喂養(yǎng)了九十九頭牛。當他趕牛到山前喝水時,點數(shù)變成了一百頭;回家后再查,就又變成了九十九頭,大家都覺得奇怪。后來,一位南方來的術士從此處經(jīng)過,說有一頭金牛隱藏其中,臥居此山,每到夜深人靜便出來吃草,白天則混在牛群里一起喝水。于是,當?shù)厝吮惆衍萆浇凶鹘鹋I搅恕4送猓萜竭€有流傳甚廣的“菜瓜打金牛”傳說,應是金牛山故事的衍生版本。孟嘗君練兵和金牛的故事在附近村民中口口相傳,婦孺皆知。
教場鋪遺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金牛山下還真藏著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也給古老的傳說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1973年,當?shù)卮迕裨诮鹋I饺⊥两ǚ繒r,意外發(fā)現(xiàn)一把青銅劍,縣文化館工作人員聞訊前往金牛山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這里竟是一處以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存為主體的遺址,定名為“教場鋪遺址”,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五千年文明探源地之一。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約17萬平方米,屬于龍山文化中晚期,距今約4000—4500年。中國社科院等單位對教場鋪遺址先后進行4次發(fā)掘,出土了大批陶、石、骨、蚌殼質地的文物,這些文物中,有精美的磨光蛋殼黑陶杯等陶質禮器,有帶有明顯符號痕跡的卜骨,有到目前為止龍山文化帶出土的最大的甗。
這里發(fā)現(xiàn)的城墻平均寬度為28米,最寬處達到30米,保存下來的高度接近2米,用黃沙、黏土混合分塊夯筑而成。考古鉆探結果顯示,城址平面呈東西略長、南北略短的圓形,城圈內東西長約230米、南北長約180米,面積近5萬平方米。
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在一二期城墻之間,存在筑城舉行奠基儀式而遺留下的奠基坑、祭祀坑,墻外側挖有護城壕,內側有取土溝。他們發(fā)現(xiàn)5座與祭祀活動相關的遺存,其中10號祭祀坑較為特殊,由大小兩個內切圓構成,坑內不僅散布著成年男性的盆骨、下肢骨和兒童、女性的頭骨,還出土了14件破碎陶器。城墻內存在祭祀坑現(xiàn)象,在龍山文化晚期的城址中比較少見。將大量的陶器(包括一些精美的薄胎磨光黑陶)和具有顯著打擊痕跡的人骨放在同一個灰坑內,并經(jīng)過人工夯打,明顯具有特殊的祭祀意義。挖掘區(qū)還發(fā)現(xiàn)了龍山時期的房址約20座、窯址7座等。
有關專家認為,龍山時期已經(jīng)形成了“都、邑、聚”金字塔形三級社會結構。城墻、宮殿、公共設施、街市、作坊、神廟的出現(xiàn),是早期城市形成的標志。教場鋪遺址發(fā)現(xiàn)城墻、作坊、房址,以及出土的眾多文物,表明它是一處等級較高的中心城市。
位于黃河沖積平原上的茌平,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教場鋪遺址所處的魯西北地區(qū),傳說中的黃帝、炎帝、蚩尤等部落逐鹿中原時曾經(jīng)在這一帶活動。它的發(fā)現(xiàn),充分證明了古茌平在四千至五千年前是東夷文化與中原文化交匯融合發(fā)展的繁華之地、中心性城市。對于全面認識海岱龍山文化的地方類型、東夷文化與華夏文化的關系乃至中華文明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
望晉臺
值得一提的是,茌平肖莊鎮(zhèn)古時還有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的“望晉臺”。春秋時晉公子重耳輾轉逃難至此,齊桓公慕其德才兼?zhèn)洹⒍Y賢下士,予以厚待。重耳思鄉(xiāng)心切,齊桓公在古博陵(肖莊鎮(zhèn)境內博陵古城)建臺瞭望家鄉(xiāng),以解其思鄉(xiāng)之苦,并將齊國宗室之女齊姜許配給他。《博平縣志》載:“博平古有晉臺,在博平舊治城中。晉公子重耳自狄適齊,桓公妻以宗女,筑臺博平,以望故國,以此博平又名晉臺。”傳說因感公子重耳西望故國之深情,晉臺周圍的草木皆向西,每當晴朗月夜,月移而樹影不移,因此又稱“晉臺晚照”。有詩人留下“不堪公子登臺后,樹影千條盡向西”的詩句,再現(xiàn)了“晉臺西望”的動人場景,重耳思晉矢志不渝的故事廣為流傳。此臺早已渺無,“晉臺晚照”為舊時“博平八景”之一。
歷史的長河奔流而下,這是一場穿越四千年的文明之旅,漫步在教場鋪遺址間,或尋覓晉臺古風,金色的夕陽撫摸著這片承載著悠久記憶的土地,為古黃河岸邊的遺跡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莊嚴。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