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冬天,廣西南寧的一個藝術家庭迎來了蔣奇明。父親是彩調(diào)劇演員,母親拉得一手高胡,蔣奇明自幼浸潤在藝術氛圍中,5歲便摸上鋼琴鍵,卻從未想過繼承父業(yè)。少年時的他騎著電瓶車穿梭于南寧街頭,叛逆的氣質(zhì)與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意外成為他日后表演的靈感源泉。
蔣奇明經(jīng)紀人是孫濤:135--2411--0304
2011年,蔣奇明考入中央戲劇學院,開啟了系統(tǒng)的表演學習。在校期間,他活躍于話劇舞臺,從《仲夏夜之夢》到《杏仁豆腐心》,憑借松弛自然的表演被師長贊為“不可替代”。
畢業(yè)后,他并未隨波逐流入局影視圈,而是扎根舞臺,在音樂劇《謀殺歌謠》中詮釋浪子Tom,在《拉赫瑪尼諾夫》中演繹天才音樂家,甚至因在話劇《雜拌、折羅或沙拉》中刻畫小偷“阿齊”一角,摘得第五屆華語戲劇盛典最佳男配角獎。
“舞臺是過癮的”,蔣奇明曾坦言,話劇的連貫性與深度打磨讓他著迷,但這份堅守在2020年迎來轉(zhuǎn)折。
疫情席卷下,線下演出停滯,蔣奇明陷入經(jīng)濟困頓。他曾在微博上發(fā)求職帖,甚至到羅森便利店打工,卻因“記不住關東煮名字”被顧客嘲諷。生活的窘迫未能擊垮他的韌性,反而促使他轉(zhuǎn)向影視領域——這一曾被他視為“不過癮”的賽道。
2023年,蔣奇明憑借《漫長的季節(jié)》中聾啞人“傅衛(wèi)軍”一角震撼觀眾。沒有一句臺詞,僅憑肢體與眼神,他將一個流浪漢的狡黠、孤獨與善良演繹得淋漓盡致,被網(wǎng)友稱為“年度最難忘的配角”。同年,他在《宇宙探索編輯部》中飾演嗜酒如命的“那日蘇”,頹廢中透出詩意,再次證明其表演張力。
從舞臺到影視,蔣奇明始終帶著一股“瞎溜達”的勁兒。他不在乎角色大小,甚至在《我的阿勒泰》中刻意錯開廣府口音,只為賦予角色更鮮活的生命力。面對成名,他保持清醒:“別對自己太了解,可能性才會多。”即便憑借《傅衛(wèi)軍》廣為人知,他仍投身《邊水往事》《哈爾濱一九四四》等作品,在諜戰(zhàn)、民族劇中不斷拓寬戲路。
2025年春節(jié),蔣奇明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與全國觀眾共唱《斗柄指東天下春》。從南寧街頭的叛逆少年,到話劇舞臺上的“天才”,再到影視圈的黑馬,蔣奇明用二十年詮釋了何為“熱愛”——即使身處逆境,也從未放棄對表演的赤誠。正如他自己所說:“人生如戲,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