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突發交通意外導致面部受創,多達10余處面部骨折。由于頭面部血循環好,骨折愈合快,需要限期內重建患者骨骼,否則手術難度大、恢復不理想,患者勢必毀容。而且因為患者上頜骨屬于粉碎性骨折,術前飲水有從鼻腔內漏出的情況。面對這種緊急而少見的病例,威海高區利民醫院叢海波顯微微創骨科診療團隊,第一時間為患者進行了微創整容級別的手術治療,重新為其搭建了面部骨骼。
專家們在手術。
骨科專家妙手修復容顏
一名男子騎摩托車與大貨車沖撞,導致面部塌陷,造成多發顱面骨折,面臨毀容的風險……近日,在威海高區利民醫院關節運動微創診療中心醫生辦公室,科室主任余志平通過電腦上的三維建模圖形,向記者介紹了患者面部傷情及他們為患者實施手術的過程。
“通過我們的三維建模圖形,能夠清晰地看到患者雙眼眶的下壁、外側壁、上頜骨,顴骨全斷了,整個臉直接就塌了。”余志平介紹,患者被送到醫院后,醫院首席專家叢海波教授第一時間帶領他們進行了多學科會診,提出有效手術方案,“征詢了家屬意見,考慮到患者容貌的現實情況,通過一些隱藏的手術切口,如發際線內切口、眼瞼下切口、口腔內切口等,進行面部骨骼重建,有效避免了術后臉部手術瘢痕,手術由首席專家叢海波教授親自主刀。”
余志平介紹,手術共有5個切口,眼部切口是將眼瞼翻轉后,在瞼結膜的內下方進行的,這樣恢復后完全看不到手術疤痕。上下頜骨的兩個切口是從口腔內的黏膜下進入,愈后也不會遺留疤痕。此外,在修復面部一側斷裂顴骨的時候,選擇了患者發際線內做切口,待其頭發長出來就看不到傷疤了。
眉弓處原本就有個舊傷疤,團隊就從這個切口進去進行骨骼固定。團隊醫生們如同心靈手巧的繡娘,以最為隱蔽的方式,最微小的創傷完成了患者頜面部骨骼的修補且盡可能不留痕跡。“這樣一來,患者將來的容貌不會有太大變化,而且手術很微創,臉上幾乎不留疤。”余志平說,術中采用的均為可吸收線縫合,痊愈后不需要拆線。
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還要面對的一個大難題,就是如何避免復雜的面部神經受損。余志平介紹,人體面部神經豐富,一旦手術時不小心傷到,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半邊臉麻木,無法做鼓腮等動作。還有眶下孔、眶上孔這些位置的面部切口,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傷及神經,將會影響到患者的皮膚感覺,引發咬肌力量減弱等并發癥。
先進技術助力手術成功完成
采訪中,對于記者提出的“叢海波顯微微創骨科診療團隊為何能夠如此精準地確定患者面部骨折的部位?”這一問題,余志平表示,手術方案的制定多虧了醫院的三維可視化重建技術和3D打印技術。三維可視化重建技術基于CT原始數據的重建,在獲得器官、病灶、血管等三維可視化結構和空間位置關系后,醫生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旋轉、縮放、透明化等操作,立體化、多視角、全方位地觀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態及與血管之間的關系,能夠對術中可能出現的復雜情況進行分析,精準制定合理手術方案,這一操作為復雜疑難病癥治療送來了希望之光。
在三維可視化重建技術的支持下,團隊還通過3D打印技術將患者整個面顱骨的形態打印出來。“這一步驟是非常必要的,像這種眶下壁骨折如果沒處理好,很容易讓患者出現眼球復視的情況,看東西會重影。”余志平表示,還有的面部骨折患者吃飯時食物可能從鼻腔漏出來,這和上頜骨、下頜骨骨折后有很大關系。所以,手術時一定要嚴絲合縫地將骨折部位對好,防止術后再出現上述情況。
威海高區利民醫院由國內骨科領域知名專家叢海波教授擔任首席專家,醫院以顯微微創技術為醫療特色,按公益屬性非營利模式運營,配置了眾多業界領先的進口醫療檢查設備和手術設備。醫院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開放床位500張,年門診量15萬人次、手術臺次近1萬例,三甲醫院專業人才50余名,醫師碩博學歷占比39%,中青年醫師占比81%。自2020年成立以來,威海高區利民醫院在威海骨科微創、內鏡診治、介入治療、智能康復等領域起到了主導作用。
記者 張玉婷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