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內添瓦,財走人敗”,是一句讓人疑惑的農村俗語,按道理來說,房屋正常添瓦,是給屋頂添瓦,而不是給屋內添瓦。這種說法卻有點反常,這是為什么呢?
屋頂添瓦,在傳統民居中,不管是農村居民還是城鎮居民,都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
通常來說,蓋小青瓦或小灰瓦的房屋,一般兩到三年要撿瓦一次,至少也不能超過五年。
如果遇到極端天氣,比如,下個頭很大的冰雹、狂風暴雨等,如果瓦片受損嚴重,房頂漏雨,得立馬撿瓦。
撿瓦,也叫揭瓦、翻瓦等,是房屋修繕的一個術語, 指瓦屋頂出現漏雨之后,選擇晴好的天氣,將屋頂蓋的瓦重新翻蓋一遍。
屋頂漏雨,需要撿瓦,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瓦片破裂。比如,讓大個頭的冰雹砸爛,讓冰凍凍破,讓調皮小孩子扔的石頭砸爛。現在放花炮,花炮中的泥土疙瘩落下來,也有可能將瓦片砸爛。
第二種是瓦片移位。當風太大,把瓦片吹動,甚至吹翻后從屋頂掉下來,也有雨雪太大,造成瓦片移動。
第三是瓦槽淤塞。主要是樹葉、草和泥土灰塵落到屋頂,落在瓦槽內,長出雜草、瓦松、苔蘚等植物,容易將瓦槽堵塞,雨水流通不暢,出現倒灌漏雨。
第四是風化破碎的瓦。有一些瓦片,因久年較久,或者因燒制的質量問題,會出現自然破碎。
撿瓦時,將瓦全部翻開,重新蓋一次,將破爛的瓦片和雜物清理掉。在撿瓦過程中,不小心也會讓一些瓦片破碎。這些破碎的瓦,就必須添加,否則屋頂的瓦就不夠。
也有一些屋頂不用加瓦的,那是因為當初的瓦蓋得比較厚實,可以調節。不過,這樣的房屋只是少數,大多數的房屋,每次撿瓦,多少都要添一些瓦。
另外,民間還有一句類似的俗語:“瓦上添瓦,財敗人垮”,這句話的指向性就很明確了,說的不是因為正常的撿瓦補上所缺的瓦,而是不顧屋頂的承重能力,蓋上更多的瓦。
或者說,有的人在屋頂再加一層,隨便改變房屋的原來結構,這肯定讓原來的房屋承受不了,會發生垮塌事故。不過,這句俗語所說的是屋頂,即“瓦上瓦”,而不是指屋內,與前面一句俗語所說的不是一回事。
由此可見,屋頂加瓦,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也是必要的事。
有一句“添磚加瓦”的成語,原本的意思,是指建房屋時給不斷地添磚塊加瓦片。那么,房屋建好了,還要不要添磚加瓦?
當然要添磚加瓦,撿瓦的時候,蓋瓦時屋脊要用磚壓住瓦,磚風化了,也要換掉;瓦爛掉了,也要加瓦。
現在農村的現代化小樓房,大多不再蓋小灰瓦了,用的是琉璃瓦,不用頻繁撿瓦了。但并不等于不再添瓦了,琉璃瓦也有因各種原因破碎的,要將破碎的瓦及時換掉,這同樣也是添瓦。
從民俗方面來說,及時撿瓦和添瓦,被認為是勤勞之家、興旺發達之家。相反,如果房屋不及時撿瓦添瓦修繕,則被認為是破敗之相,影響所謂的“住宅風水”。農村將這樣的人家稱之為“懶惰人家”、“破敗人家”。
因此,“屋內添瓦”,并不是指屋頂添瓦,而是另有所指。
那到底是指什么呢?不同的地方,因習俗不同,說法也有所不同,民間存在多種地方性說法,比較典型的說法有以下三種。
一、喪瓦
瓦,“瓦,土器已燒之總名。”(《說文解字》),也就是陶器。相傳是神農氏發明的,《周禮》記載:“神農作瓦器”。民間習慣在陶器前面加一個“瓦”字,如,瓦罐、瓦盆、瓦缸等。
喪瓦,即用在喪葬禮儀上的瓦片、瓦罐和瓦盆。不同的地方喪葬習俗不同,雖然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但都與“瓦”有關聯。
北方很多地方在出殯時,有摔瓦盆的儀式。南方在喪事中必備三片瓦,用于喪禮中,有的地方備瓦罐一個,用途與北方喪禮儀式差不多。
在農村,農家平時忌諱將這些東西添置放在家中,添置這些東西叫“添瓦”。只有家里的老人快不行了,才能添置,這叫“屋內添瓦”。
老人去世后,辦喪事期間要花費錢財,正如農村一句老話所說的“紅白喜事兩把刀,過后如同用火燒”。紅喜事花錢得到了一個新媳婦,而白事既花了錢,人也離去了,這就是“財走人敗”。
二、兄弟不睦
過去農村普遍貧窮,建房不易。兄弟多的人家,一般都要分家組成小家庭。很多分家后,沒有來得及建房,或者還沒有能力建房,只能共住父母,或者爺爺、太爺爺建的房屋。
房屋小的,兩兄弟共一棟房屋,房屋大的,三四弟兄共一座房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在農村,這是一種常見現象。
如果兄弟和睦相處,共住的房屋就會得到同心協力修繕。如果兄弟不睦,各行其事,各自分到的部分,能夠得到及時修繕,而共有的部分,就比較難了。農村有一句老話說“共屋漏,共鍋補”,就是這個原因。
而共有的部分,一般是堂屋(廳堂),即位于正屋的中間的開間。農村老話說“分家不分堂”,意思是說,兄弟分家,堂屋是不能分的,只能是共有。
兄弟不睦,對于堂屋來說,一般會出兩種極端情況。
一種是對堂屋都不管,漏雨漏風也好,哪怕是站在堂屋內,抬頭就能見到天也罷,誰也不去修繕,結果堂屋就破爛了。
堂屋破爛后,對兩邊的開間是有影響的。兩邊的開間為了能住人,兩邊只好上木撐子撐著穩定下來,或者打木架子來固定,然后在堂屋這邊再架挑檐,挑檐上再蓋瓦。
這樣蓋瓦,就不是在屋頂了,而是在堂屋內,這就叫“屋內添瓦”。
另一種是將堂屋從中線隔開,各占一半,這叫堂屋內起籬笆墻。在農村,這是一種笑話,嘲笑兄弟不和的人。但是,這種笑話還真讓人笑不出來,這種事雖然只是個別,但還真的出現過。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某地,有兩兄弟不和,打了十多年官司,還真的在堂屋內建起一道石頭墻,這是我親見親聞的,而且參與過調解。然后,他們把堂屋拆除,再加蓋挑檐,挑檐正好在堂屋內。這也是典型的“屋內添瓦”了。
因此,在一些地方,“屋內添瓦”用來比喻兄弟鬩墻。這種情況,真像老話所說的“兄弟不和,家宅不寧”。
在農村堂屋是家族祭祀、議事、待客的核心公共空間,象征家族的凝聚力、尊嚴。如果兄弟分家后,忽視對堂屋的修繕,甚至人為地劃分堂屋,在堂屋內體現的親情,已經完全淡漠了,說明家族精神紐帶已完全斷裂。
兄弟親情割裂后,難以互助,而這種做法,在村里影響非常壞,樹立了不好的榜樣,難得到村鄰的認可,更得不到村鄰鄉鄰的幫助。對于舊時農村來說,兄弟陷入這樣的窘境,終將走向共同衰敗。這就是俗語所說的“財走人敗”。
三、弄瓦之喜
我國古代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把生女孩叫“弄瓦之喜”,古人就把家里生女孩叫“添瓦”。因此,我國一些地方把“屋內添瓦”理解為家里生了女孩。
在古代,家里生女孩被說成是“財走人敗”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是古代的重男輕女觀念。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是男權社會,傳統觀念中,男子是傳宗接代的人,也是家庭頂梁柱。
那時,人們常講的“人丁興旺”的“丁”,指的就是男子。家庭或家族人丁興是否興旺,其判斷標準就是看男子的多少,家里男孩多女孩少就是人丁興旺,而家里女孩多男孩少就是人丁稀少,人丁不旺。
二是厚嫁之風,嫁不起女。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厚嫁之風盛行,很多地方普遍流行“薄聘厚奩”,再加上當時民眾還很的貧窮,導致很多嫁女人家破產。因此,就有了“屋內添瓦,財走人敗”之說。
這種說法都是舊時代的事,現在新的時代,男女平等,此事也就很少有人提到了。
總而言之,古代流傳下來的俗語,原來的本意并不重要,往往被民間根據當地的需要進行了拓展,或是比喻,或者引申,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以便起到教育或警示作用。這是我們在解讀傳統俗語時要注意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