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一些人可能看到“大門低又矮,財運來家宅”這句農村俗語,心里免不了要嘀咕了,大門低又矮,我農用車怎么進去,小車怎么進去?
其實,這是過去的一句農村俗語,是過去農村的一種傳統觀念,那時還沒有機動車輛,條件好一些的人家,有馬車,條件一般的人家只有牛車,還有的只有推車,條件差的什么車也沒有靠肩挑背扛。
那時農村的院子大門都裝了門檻,馬車、牛車、板車、獨輪車,都不讓進,就放在大門外,把馬和牛牽走,放到圈里就行了。車架子不值多少錢,值錢的是馬匹和耕牛。
那么,過去農村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搞清楚這句俗語中的大門,是指什么樣的大門。
這句俗語,實際上,是由“大門低矮,財運之宅”的農村風水斷語演變而來,也許是五言句式說起來更加順口,其含義更讓人容易理解。
過去農村的大門,有兩道,一道是宅院大門,也就是圍墻的大門,另一道是正屋大門,不同地方名稱不一樣,有稱中堂大門的,有稱廳堂大門的,還有稱堂屋大門的。
這句俗語中的大門,指的是院子的大門。原因是,古代院大門被視為“冠帶”,也就是象征地位和身份的帽子和腰帶。現在則被視為一個人的臉面,稱門臉或門面。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普遍想把自家的院子大門,修得高大、氣派、漂亮,以顯示家庭的地位和實力。但是,在古代,由于存多方面的原因,抑制了大多數人建高大門樓的想法。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角度,對這句俗語的內涵與現實意義,進行解讀。
一、歷史方面的原因
俗語“大門低又矮,財運來家宅”的形成,并能句在民間長久流傳,成為我國民居建造中的一種習俗,是由歷史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有嚴格的建筑等級制度,歷朝歷代都制定和頒布了嚴格的律法,到了明清時期,這些規定就更加細化,其中院大門建造的制式、裝飾、顏色等也在規定之列。
比如,《大清律》規定,將院大門分為六個等級,一是王府大門,只有王,公,侯才能修建;二是廣亮大門,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修建;三是金柱大門,只有三品到五品官員才能修建;四是蠻子門,低級官員可以修建,平民百姓也可修建,但一般是一些富商修建;五是如意門,六是墻垣式門,這兩種門為平民百姓使用的院大門。
這六個等級的院大門,等級越高,大門就越高大氣派,等級越低,大門就越低矮。
從這里可以看出,大門越低越矮,不能說家里的財運好,相反,在古代,他們大多數是窮苦百姓。
至于,把大門建得低矮,財運就會來到家里,我們可以理解為,過去百姓害怕違反朝廷律法,不敢去惹官司。
如果惹上了官司,古代平民百姓的說法是“衙門八字向南開,有理無錢不進來”。而建大門惹上官府,就像民間所說的:“大門高過堂,家敗人丁亡”。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句風水俗語,其實當時與風水沒有任何關系,反映的是古代封建社會制度下的現實,大門過堂就是逾制,要受到處罰,輕一點的,把大門拆除,重的要抓去坐大牢,造成家敗人亡。
如果把大門建低矮一點,也就不怕逾制了,不會受到處罰。按照老百姓的說法,無禍就是福,也不用花錢消災,這就是家里的財運。
二、風水學中的邏輯
俗語“大門低又矮,財運來家宅”,在我國民間,通常認為是表達了風水習俗觀念,其中就有風水學中的邏輯,也就是趨利避害。
其一,風水學將古代封建社會建筑等級制度中,關于民居建造的規定,納入到風水禁忌中。
比如,風水順口溜中有“平民若建大門樓,兒兒孫孫日在愁”,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好像是一種迷信說法,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這種說法是觀客事實,普通百姓建大門樓逾制。大門樓建起來后,家里人都擔心怕被人告發,唯恐逾制而受到處罰,這樣能不讓人擔憂嗎?
其二,避開逾制的方法就是把建得又低又矮,這樣不會有禍患。
“不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家里沒有禍患,家庭生活也就過得安穩,可以放心地建設家庭,家里也就能夠聚財納福,帶來財運,過上富足的生活。民間說平安是福,就是這個道理。
其三,風水學中的傳統理念。這種理念概括起來就是“藏風聚氣”和“謙虛低調”。低矮的大門可以防止家財暴露,以免財氣外泄。這種理念容易讓民眾接受,并得到普遍認同。
三、古代大門低到什么程度
古代普通百姓的院大門到底要低到什么程度,或者說只能建多高,歷代規定中沒有給出具體的尺寸,只有一些相對參照的高度。
比如說,民間說“大門不高過堂”,這有可能就是一條具體的標準。
不過,這里的“堂”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指主房,即正堂、正屋,另一種指堂屋,有的地方中廳堂、中堂。這樣,古代百姓院大門的高度,就有了兩種相對應的標準。
一是大門的瓦脊不能高過正屋,二是大門的門框高度,不能高于堂屋大門的門框高度。
在舊時農村,人們也普遍認可另外兩條標準,這兩條標準只是對門框而言的,包括了門框的高度和寬度。
一是大門能夠進出嫁妝。大多數家庭中,有兒有女。有兒就要娶妻,嫁妝就從大門抬進屋,有女就要出嫁,要把放在院內的嫁妝抬出去。
過去農村嫁裝,有一整套,其中體積最大的就是衣柜,因此抬著衣柜,既可以進屋,也可以出去,說明門框的高度并不矮,至少在兩米以上。
二是抬著棺材能出去。一個家庭,有新陳代謝,有生就有死,這是自然規律。老人百年后,裝入棺材中,要從院大門抬出。
比如,南方一些鄉村,棺材抬出院門時,叫出殯,天未亮就抬出去,放在院外,然后才捆縛繩索,用木棒抬到墓地,叫上山。出殯時,棺材兩邊,一邊四個人,一共八個人,用肩膀扛起棺材出院大門。
如此,可以計算出大門的大致高度和寬度,因此,農村大門的門框高度約2.1米,寬度1.2-1.5米,具體尾數,通常按照魯班尺的最佳尺寸來確定。整個大門的高度,應該在3米以上。再矮也不能矮于這個數字。
四、現代視角的辯證看待
過去農村,“大門低又矮”,是由封建社會建筑等級制度造成的,后來納入了風水學中,并在民間形成了一種大門建造習俗。
我們不能把這種說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迷信,而是要辯證地看待。
從建筑學角度看,院大門的高低,農耕時代主要是影響采光、通風,以及空間感。
現代農村,除了以上影響外,還影響農用車輛和小車的進出,影響消防車的進出,也影響建筑物之間的協調與美觀,這些與財運無直接關聯。
家庭財富積累,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總的來說,更多依賴個人努力、能力、機遇和經濟環境。
最后,還要說明一下。農村俗語的理解,往往有多層意思,這條俗語也不例外。
民間對“大門低矮”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大門的地基不能高過主屋的地基,要放在整個院子的低矮之處,這樣的財運就更旺。
這種說法也是符合傳統建房風格的,蘊含著古人對居住環境與運勢關聯的樸素智慧。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展開了。
五、總結
這句俗語背后,既有歷史客觀原因,也有民間習俗的因素。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雖無科學依據,卻反映農村民眾的文化心理。
現代人的農村民眾,仍然要秉承“居安思危、勤儉持家”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院大門的修建上,不要拘泥于形式,也不要被民間一些說法所左右,新時代,要有新觀念。
一個家庭真正的“財運”,來源于家庭成員的智慧、努力與時代機遇的結合。我們相信庭院大門的高低之說,還不如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多的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