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美國《時代》周刊刊發22日對特朗普的專訪。他在采訪中稱,已與中國領導人通電話,但未說明通話日期和內容,并稱其團隊正在與中國就貿易協議進行積極談判。一早面對記者時,特朗普堅持這一說法,但當被問及他本月宣布加征關稅后是否與中國領導人通過電話時,他拒絕回答。多家媒體分析認為,特朗普所指可能是他今年1月就任后中美領導人曾經通電話。《紐約時報》分析說,特朗普的言論似乎旨在營造與中國的談判取得進展的印象,以安撫緊張的金融市場。
美國沒有誠意與中國進行談判,但反而要裝模作樣雙方在談。為什么要說謊?為什么要構筑虛假的趨勢?特朗普所謂的“交易藝術”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美國已經失敗。美國總統用商人經商的思維來處理國家間的經貿關系,很明顯是水土不服,這是美國說謊的一個原因。同時可以看到美國的故伎重施。在特朗普第一任期2018年4月,美國宣布對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此后立刻引起了美國金融市場的震蕩。
特朗普(資料圖)
至此中美博弈的走向已經很清楚了,兩點值得說明:第一,特朗普極限施壓未果,自己先心虛“眨眼”了。第二,中方的立場很清楚,既然是美國一意孤行率先提高關稅,那么也應該先由美國通過降低關稅來展現談判的誠意,否則中美對話沒有任何基礎。如果美國剛釋放點假消息作為誘餌,中方就主動去敲華盛頓的大門,那前期斗爭的成果也將毀于一旦。特朗普現在的“回心轉意”也是出于無奈。
特朗普宣稱,“美國才是定規矩的一方”。但其政策早已陷入“自損三千”的怪圈:美國制造業空心化問題加劇,蘋果將30%的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英特爾在德國投資170億歐元建廠,全球化產業鏈加速“去美國化”。美國商會數據顯示,92%的關稅成本轉嫁至消費者,醫療器材價格暴漲210%,家庭年支出增加1300美元。日本質疑美日協議可行性,泰國推遲對美關稅談判,加州等17州聯合起訴聯邦政府關稅政策。
一方面來說,美國只是渲染、宣揚自己“要降低關稅”,并沒有真的降低關稅。另一方面,即便是美國真的將部分商品的關稅降低到35%,其實也對中美貿易的恢復沒有太大的幫助。站在中方角度來看,中美之間若要恢復實質性對話,關鍵不在于“姿態釋放”,而在于美方是否真正愿意回到對等磋商的軌道上來。換句話說,美國方面如果真的要談,就必須拿出真金白銀的誠意來,在美國做出真正的讓步之前,中美雙方的貿易談判是不會發生的,說白了,美國不真的讓步,中美談判就還不到時候。
自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中國成為其關稅政策核心針對對象。4月,美國推行所謂“對等關稅”,使中國輸美商品稅率攀升至145%。特朗普打著“美國優先”的旗號發動關稅戰,試圖逼迫中國讓步,卻反使美國經濟受損嚴重。加征關稅后,美國出現罕見股債匯“三殺”局面:4月以來,美元指數累計下跌5%,標普500指數下跌6%,10年期美債利率上升11個基點。金融機構預測,2025年4月或將是1971年以來第7個單月美國股債匯都出現明顯下跌的月份。
有專家指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與美元霸權存在內在矛盾。特朗普沒有等來“那通電話”,卻等來了美國企業的聯名“呼救信”,其關稅政策“殺敵”成效如何尚未可知,“自損八百”甚至是“八千”卻是毋庸置疑。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謂是威力十足,只不過是對美國本土各行各業造成嚴重沖擊。或許是出于內憂外患,特朗普如今不得不松口,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作是對華釋放談判的信號。對此,中國的態度是一貫而又明確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