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上班都吃些什么?
他們有食堂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官員的工作餐~
其實,各個朝代對于官員“食堂”和“工作餐”的規定是有所差別的,食物標準和當時的朝廷風氣、財務狀況以及政治地位緊密相關。
春秋戰國時期,楚成王曾經為令尹子文(斗谷于菟)準備工作餐,這可以說是早期的單位工作餐。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也曾為門下食客提供食宿,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集體食堂”。
至于明確的食堂制度得從戰國時的秦國設置“太官”說起,太官負責掌管宮廷飲食。
漢朝繼承和發展了“太官供膳”制度,太官負責皇帝的飲食以及朝會、祭祀等活動的膳食供應。
因此,三公九卿級別的官員可以享受每天兩餐的膳食。不過,中下級官員就沒這待遇了,他們只能自備干糧(糒糗)——可能就是一些饅頭、餅或者糕點之類的東西。
不過,漢朝的“太官供膳”福利并沒有大規模普及。官員食堂制度正式確立還是在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避免官員餓著肚子上朝,開始在朝會前提供早餐,稱為“朝食”。這一制度后來推廣到各級官署,形成了天廚、堂廚、百司官廚等不同級別的食堂。
這里還有提一下“廊下食”制度。唐初時期,官員們在含元殿外的廊下進食,后來改成在宣政殿外廊進食。
廊下餐實行“四司分供”:光祿寺供酒,太官署掌膳,珍羞署理肴,良醞署司釀。
根據《唐六典》記載,唐朝官員的工作餐標準因官員品級而異。四至五品官員的標準是:細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兩顆、菜肴七盤;六至九品官員的標準則是:白米二升、面一升一合、油三勺、菜肴五盤。
據說,唐德宗時因為財政緊張曾經停過廊下食,結果引發了官員集體抗議,廊下食不得不恢復了。
到了宋朝,朝會結束后會賜“廊餐”,官員在左、右勤政門的東、西廊下用餐,場面浩大,食物種類也很豐富,比如米飯、饅頭、湯餅(面條)、羊肉、魚鲙(生魚片)、時蔬(如莼菜、筍)等。
宋朝還設置了“公使廚”體系(公使庫),不僅為官員提供日常飲食,還用于接待過往官員和處理政務時的招待。
北宋元豐改制后,宰相“政事堂食”的標準是“日支羊肉十斤、法酒五升”,然而縣尉只有“糙米八合”。
蘇軾在杭州任職時,他雖沒有宰相那樣的特權,也不至于像基層官員要面臨“冷灶無煙”的窘境,他記載了自己“日支羊肉四斤”。
蘇軾還曾經用公使庫的錢宴請當地士紳,本意是為了維系官場網絡,但同時也助推了地方飲食文化的發展。
公使庫制度客觀上促進了“官府菜”的形成,比如開封的“簽軍羊頭”、臨安的“宋嫂魚羹”等名菜都是源于官廚。
到了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經為上朝的官員提供工作餐,但是因禮節過于繁瑣(也可能老朱抱著能省就省的態度),后來改成了每月初一和十五提供。
直到明成祖朱棣上臺,這種工作餐制度才得以恢復。
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們當值時還有“直廬常膳”,膳食包括鵝胗掌、銀絲羹等珍饈,據說還有一味核桃,代表了內閣大學士的“智囊團”身份。
不過,地方衙門的飲食就比較簡單了,往往就是兩方豆腐、一碟青菜。
官員食堂制度在清朝有了新的轉變。雍正創立了“養廉銀”,京官在年俸外還可以獲得“飯銀”補貼,比如軍機大臣每月的飯銀就有五十兩——而這實際上,就是取消了集體供膳制。
但是,這并不代表機關食堂就沒有了。據稱在乾隆年間,某些肥缺部門的食堂從早吃到晚,菜品也是極為豐富。
古代官員的工作餐制度歷經千年演變,從最初的簡單供應到唐宋的豐盛廊餐,再到明清的補貼轉變,不僅滿足了官員的基本需求,更成為王朝治理的縮影。
從一餐一飯間,既能窺見帝王馭下的權術平衡,也能觸摸到官僚體系中的冷暖煙火。
以上就是關于古代官員工作餐的內容~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