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潮觀魚】
2025上半年最后一個大檔期“五一檔”,依然沒有“救市片”,大盤報收7.47億元,不到去年一半,數據心酸得堪稱一夜回到十年前。有趣的是,假期結束后第一天,已上映3個多月的《哪吒2》再度登頂日票房榜,“一片吃半年,半年都淡季”的預言似乎正在應驗。
“五一”期間,被寄予厚望的馬麗主演的人物傳記片《水餃皇后》漫天催淚宣發,最后艱難過2億;劉德華力撐的犯罪片《獵金·游戲》繼續港片嚴峻形勢,破億已算不易;引進片同樣乏力,宮崎駿高分舊作《幽靈公主》重映票房過7000萬,不如去年五一檔《哈爾的移動城堡》重映過億的成績……沒有一個頭部作品能拉起大盤。
2015-2025年中國內地“五一”檔電影總票房 貓眼專業版
截至5月6日18時,2025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264億,其中《哪吒2》獨占153.76億,有關《哪吒2》是否“吸干內地電影市場”的討論卷土重來。
然而,縱觀清明檔和五一檔,市場表現低迷、新片過億難上加難的困境恐怕怪不到春節檔影片的“虹吸效應”上。畢竟,大部分中國電影市場的核心觀眾早就看過《哪吒2》了,該片的社交屬性大于其題材吸引力。關鍵是,這批核心觀眾并非一年只買一張電影票的消費群體,他們只是在新片中實在找不出想看的。
高質量新片的供給失衡、第一波口碑發酵勸退觀眾、娛樂體驗的豐富選擇恐怕才是觀眾提不起興趣走進影院的主因。
一方面,片方不敢冒險,不愿讓存貨在“淡季”上架,準備熬到下半年或明年春節再上;另一方面,“大導+明星”的創作圈層固化正在讓過度依賴主創咖位、不顧劇本質量的出品方自食其果,不及格的劇本和不肯動腦子的拍攝手法、老套的路演宣發自欺欺人,以為碼到好班底就能有保底票房、有一個營銷爆點就能輕松過十億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沒有好片,誰愿意舍下大好春光和初夏盛景,空出一個完整半天,去電影院如坐針氈。中國電影市場正在失去其核心觀眾。
這其中,最讓人惋惜的是,創作端并非不會挖掘好故事,而是浪費了好故事。比如,有著絕佳原型故事、映前備受期待的電影《水餃皇后》。
該片改編自灣仔碼頭品牌創始人臧健和的真人經歷。青島姑娘臧健和,自小為補貼家計輟學到縣醫院工作,與泰國華僑醫生結婚后誕下兩個女兒,后發現丈夫在泰國另外娶妻生子,她果斷帶著兩個女兒與丈夫一刀兩斷,并靠著勤勞和智慧在香港落地生根。從碼頭小販到跨國品牌創始人,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乘著時代風潮敢想敢做的創業經歷,極具講述價值。
臧健和與兩個女兒黃蓬與黃蓓
她在每一個關鍵節點的商業決策,都讓人感嘆其膽識和魄力:1977年,她把賣餃子的地點選在香港灣仔渡輪碼頭,當時船運是香港最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她選對了人流聚集的發跡點;1982年,她在堅守中國品牌的底線上與日商合作,讓水餃進入超市;1985年,她設立水餃工廠,開始了新鮮和冷凍水餃批量化生產;1997年,她與美企合作,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開始進軍內地市場。
臧健和(1945年—2019年2月8日),“灣仔碼頭”速凍食品品牌創始人,企業家。 灣仔碼頭官方微博
這樣一個原型經歷豐富、與時代發展共振的故事,簡直選對題材就贏了三分,主創陣容也令人期待。
電影找來了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馬麗擔綱主演,臧健和的女兒去片場探班時都感嘆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親。三位編劇均有代表作——韓家女(《我不是藥神》《180天重啟計劃》)、張夢楚(《無價之寶》)、鄧潔明(《游龍戲鳳》《不再讓你孤單》)。一眾香港演員也友情參演。
市場給予高預期的另一個原因是,上一部改編自真人創業故事的電影《中國合伙人》(陳可辛執導)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水餃皇后》同樣是“北上”的香港電影人劉偉強執導,又是近些年切合社會情緒的親情、勵志和大女主題材,看起來票房要素疊滿。
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伙人》是兩地合拍片的代表作
唯一讓人隱隱不安的是,出了名靠單筒拍攝走天下的快手導演劉偉強,曾與麥兆輝合作拍出港片“最后的輝煌”《無間道》,但他并不擅長拍人物傳記。
上一部由他執導的傳記片《中國機長》成片就很可惜,把英雄機長劉傳健和機組刻畫得十分臉譜化,但那是全年票房有641億的2019年,上映后票房依然輕松突破29億。這樣的“成功”顯然給了劉偉強導演、編劇和出品方“錯覺”,以為原型故事足夠有影響力,演員陣容足夠強大,怎么拍都能收獲好票房。
有媒體發現,在五一檔之前的一次公開活動中,馬麗透露當時劉偉強找她演《水餃皇后》,她擔心沒有喜劇元素會不會影響票房,劉偉強說“我的電影都是10億起的”。《水餃皇后》開機的年代是全年大盤有549億的2023年,如今,電影市場的容錯率越來越低,10億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門檻。
《水餃皇后》導演劉偉強
點映期間,《水餃皇后》的營銷方向已經讓影片頹勢初露端倪,夸來夸去都是馬麗的哭戲演技和親情戲的母愛力量。路演場,主創圈內好友的捧場點評里,集中營銷點也是催淚,沈騰觀影時的流淚切片被大量投放,片方似乎黔驢技窮,觀眾開始擔憂臧健和創業的篇幅被大大縮減。
這里補充一句,如今公眾人物參加路演,就是出席“人情局”,有演員曾調侃“當著人面能說電影不好嗎”,且演員多是同理心十分強、很感性的人,片方抓住這些友情支持的嘉賓看電影落淚的視頻進行營銷,觀感其實并不好。
視頻截圖
正式上映后,觀眾的擔憂都成真了,獅子山下白手起家、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女性奮斗傳奇,被拍成了一部沒有敘事重點的硬煽情流水賬式水餃企業“廣告”,如同百度百科文字一鍵視頻化,扁平得令人不敢相信2025年還能看到這種質量的電影。
有觀眾辣評,電影簡直“把馬麗的淚腺當作抽水泵在用”,每隔十分鐘來一場沖突戲,上一碗“雞湯”,催淚催到觀眾麻木。全是重場戲,等于沒有重場戲。
一些情節更是有“沒苦硬吃”之嫌:片中,臧健和沒賣水餃之前,曾在餐廳刷碗打工,有一次在后廚被人撞倒摔成骨裂,雇主金龍大酒店除了要支付一月工資還要進行工傷補償,結果臧健和拒絕工傷補償,說“我只要一月份的工資,只拿我應得的,人吶,志氣不能短。”
看到這里不少觀眾一臉問號,工傷補償不就是應得的嗎?一位要撫養兩個女兒的母親打三份工養家,面對自己該拿的補償卻拒絕,這合理嗎?
其實這段改編自真實經歷,但偏偏改得不合邏輯,根據公開報道,真實事件是:
1977年7月,臧健和在酒樓干活時被撞倒,腰骨裂傷,住院后又查出糖尿病。香港社會福利機構通知她,“受傷不能從事勞動的,可以申請公援金。”不料卻遭到臧健和拒絕,“吃救濟會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桿。
把拒絕公援金改成拒絕應該拿的工傷補償,平白生出劇情bug來,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而配角的古道熱腸,也被刻畫得非常倉促,群像戲拍得沒頭沒尾,浪費袁富華和惠英紅的演技,兩位見縫插針地塑造人物,還是淪為了“工具人”。王祖藍和薛凱琪等配角更是像“注水”角色。什么元素都想塞進去,結果什么都沒講好。
少數情節甚至讓人哭笑不得:臧姑娘揮刀擋在兩個女兒面前,本來強硬收保護費的黑幫老大被其護女氣勢感動,說了一句,“真像我老母”。這一處遭到部分觀眾吐槽,有網友稱自己看的那場,影院里出現了笑聲。
其實這是導演劉偉強個人感受的投射,他在接受娛理采訪時稱:
“這其實也是我的感覺,那一刻我想到了媽媽,想起了小時候。在剪輯這段的時候,我專門找出小時候和媽媽的合影全家福,一張真實的黑白照片放進去。拍這部戲,我真的投入了很多個人情感。”
我們從未懷疑劉偉強導演對這部電影傾注了創作熱情,他拿出珍藏的粵語歌單作為電影配樂,帶著情懷在拍臧姑娘,但他似乎太過依賴個人情感,對傳記電影的理解停留在很舊的創作思維中,電影前半個小時的苦難敘事像堆砌的苦情短劇。
劉偉強送給媒體的“私人歌單” 澎湃新聞
最令人遺憾的是,苦難敘事占足后,影片開始按時間線走馬燈,把臧健和決策有力、乘勝追擊擴充商業版圖的最引人入勝的故事一筆帶過,仿佛在放PPT。
如果覺得一共兩小時、女主哭了半場的電影已經很難熬,導演劉偉強向媒體透露:
“他其實拍了很多素材,能剪出8小時,目前院線上映的這2小時電影只是一個精華版。以后如果有機會,他希望能把全部素材剪成一部大約12集的劇集,讓觀眾能更深入地了解臧姑娘傳奇的一生。”
有人把該片的扁平歸于所謂人物傳記片就是這種風格、喜劇演員馬麗主演“零喜劇元素”電影可能吃力不討好,這種歸因恐怕經不起推敲。這種流水賬式的劇本和成片能走向市場,并且下大成本宣發,本身就是出品方抱著僥幸心理的試錯,以為能賭贏。
但凡在劇本討論會和初剪會上有人愿意說真話,電影也不會到上映才聽到觀眾的真話。
上個月,劉偉強導演在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行期間接受媒體采訪,以虛心的態度提到自己一直在學習,稱自己從第一天當導演,已經面對很多風浪,“不同的環境有高有低,最重要還是有拍電影的初心。”
希望《水餃皇后》如今兩極分化的市場反饋能讓熱愛電影的創作者和希望商業效果和口碑雙豐收的出品方看到,任何題材都不能想當然,懷揣創作的初心,也得看看外面的世界,從劇本開始認真對待市場意見,認真調研觀眾愛看的是什么,才能跨越環境的高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