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中朝兩國關系惡化,朝鮮甚至生出了向我國派兵的想法。
此時,中蘇兩國關系也正處于僵化狀態之中,1969年的珍寶島沖突更是將矛盾放大。
自然而然地,朝鮮和蘇聯站在了一起,中國的外交工作面臨嚴重的挑戰。
不過,這場危機,最終還是被消弭于無形。
朝鮮為何會與幫助過他們的中國疏遠?兩國危機又是如何化解的?
一、兄弟國家,漸生嫌隙
提起朝鮮,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朋友二字。
從1950年志愿軍出征開始,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就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誠然,抗美援朝是為了保家衛國,揚我國威,但不可否認的是,志愿軍的舍生忘死,的確解除了朝鮮國土淪喪的危險,把他們從懸崖邊緣拉了回來。
既然有了過命的交情,那么中朝友好應該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但鮮為人知的是,上世紀60年代,兩國關系其實發生過一些復雜的變化。
在矛盾最激烈的時候,朝鮮甚至還有對我國動手的打算。
60年代初是兩個國家的蜜月期,雙方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意識形態伙伴,彼此交流,充分溝通,加上合作,親如兄弟。
同一時期,中國與蘇聯的關系卻急轉直下。
赫魯曉夫作出的錯誤決策,讓兩個原本友好的國家分道揚鑣,甚至發展到了公開場合相互攻擊的地步。
在1962年召開的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次共產黨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受到了蘇聯方面的指責。朝鮮政黨站了出來,為中國說話。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他們雖然在維護中國,言語之間卻不敢太過犀利,盡量避免得罪蘇聯。
蘇聯是兩極格局的主導者之一,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都遠非朝鮮所能比擬。貿然與蘇聯交惡,對他們而言沒有半點好處
在盡力維護中朝關系的前提下,朝鮮還是會最大程度上考慮本國利益。當然,這樣的行為無可厚非。
在與蘇聯的交往中,朝鮮一直給自己留了一條退路。
在中蘇鬧翻的情況下,他們找到了一個十分微妙的位置。
我們不得不承認,60年代中后期的中國,與蘇聯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所以在不得不站隊時,朝鮮的首要選擇,自然不會是中國。
他們和蘇聯漸漸打得火熱,與中國交往的溫度逐漸降低。
朝鮮需要蘇聯,這一點毋庸置疑。
金日成一直保持著統一朝鮮半島的野心,帝國主義的虎視眈眈也讓他如芒在背。
要想與強大的敵人對抗,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必須抱緊大腿。
而他選擇的大腿,是擁有強大軍工實力,武器裝備也十分先進的蘇聯。
只要金日成還有打仗的想法,朝鮮就不可能在蘇聯面前做一個叛逆的小孩。
另外,朝鮮此時正面臨著一定的經濟困難,1965年李先念同志訪華時,金日成就提到,現在朝鮮有很多人吃不飽飯,生活拮據。
而外匯,是他們存在的最大問題。
中國有心援助朝鮮,可中國畢竟能力有限,再加上自己也產生了一系列內部問題,對朝鮮便有心無力。
想要渡過難關的金日成,只能緊緊依靠在蘇聯周圍。
朝鮮蘇聯急劇升溫,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著中朝遠離。
尤其是赫魯曉夫下臺之后,我黨嘗試修復中蘇關系卻無疾而終,中朝關系也受到影響,發展到了互不往來的地步。
除了蘇聯之外,中朝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分歧。
勃列日涅夫
在評價蘇聯新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時,我方堅持從事實出發的原則,認為他是在執行一條沒有赫魯曉夫的赫魯曉夫路線。
換言之,他無法擺脫前任領導人對現今政治局面的影響。
而朝鮮卻語焉不詳,不對蘇聯修正主義輕易下定論,對勃列日涅夫也秉持著盡量友好甚至是有些卑微的姿態。
兩國的另一個分歧在于援助越南的問題,我國認為蘇聯對越南的援助是假援助和真出賣,而朝鮮也認為中國沒有立場下定論,這件事情得由越南同志說了算。
看得出來,朝鮮為了靠近蘇聯,將一手春秋筆法玩得相當純熟。
正因如此,1969年中蘇兩國出現兵戎相見的情況時,朝鮮當然也根據現實情況作出了相應的安排部署。
這段歷史,在中朝兩國友好往來的主旋律之下,被提及的頻率并不高,但它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一段往事。
二、中蘇沖突,影響判斷
談中朝關系,蘇聯是繞不開的第三方國家。
事實上,整個60年代,中蘇朝三個國家的關系是波動發展的。
當朝鮮選擇與蘇聯站在一起時,中國就成為了他們的對立面。
因此,珍寶島沖突的爆發,以及事件的結果,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
1969年2月底,蘇聯士兵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多次圍攻中國邊防戰士,還大放厥詞,聲稱中國要從此退出珍寶島。
兩國矛盾不斷激化,戰爭更是一觸即發。
雖然我軍做好了應對的準備,但軍中首長肖全夫將軍還是明確作出指示,中國軍隊絕對不能發出第一槍。
我們必須確保沖突的性質,就算兩軍最后不得不交戰,我方的行為也屬于自衛反擊。先動手的那一邊,總歸會是道德輿論上的弱勢方。
3月初,蘇聯軍隊悍然發動進攻,致使中國巡邏隊出現了6人傷亡的情況。
既然蘇聯已經亮出了獠牙,那中國也沒有一再忍讓的道理。
蘇聯派出了裝甲車,企圖從火力上壓制中國。而我軍戰士則集中火力,以猛烈地反擊回應蘇聯的挑釁。
雙方的戰斗持續了大約一個小時,這場對抗也以中國軍人的勝利而告終。
這只是珍寶島沖突的第一階段而已,吃了敗仗的蘇聯不甘心,隨后又卷土重來,但仍然無法越過邊境線,也無法把珍寶島搶到他們的手中。
雖然這次沖突比起抗美援朝等戰爭來說,持續時間很短,規模也較小,參戰雙方傷亡程度也較輕,但它的意義可不比其他戰爭小。
從前的蘇聯并沒有正視過中國的實力,這一次,中國軍人用事實說話,讓他們明白,中國不可能任由蘇聯操控,蘇聯也不可能想當然地稱霸社會主義國家陣營。
勝利永遠都能鼓舞人心,哪怕這只是自衛反擊的理想結果,中國軍隊也士氣大振。
一直密切關注中蘇局勢變化的朝鮮領導人,內心世界必然會因為這個結果而產生極大的波動。
不只是朝鮮,相信有很多國家都覺得,中國膽敢和蘇聯叫板,一定是自討苦吃。
但他們沒有想到,原來中國已經“進化”到了這個地步。
既然實力對比有了明晰的結果,那么重新審視本國與中國、蘇聯之間的交往狀態,自然也成了他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曾經站隊蘇聯的朝鮮,自然不可能再為了一個并不能戰勝中國的朝鮮而得罪中國。
一場橫亙在中朝兩國之間的危機,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化解了。
促使這場危機化解的根本力量,是中國自身實力的強大。
與“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道理一樣,只要用行動證明實力,朋友自然會找上門來。
至于一些嫌隙,一些隔閡,同樣也能迎刃而解。
雖然蘇聯此后的小動作仍然很多,但朝鮮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一門心思地跟著蘇聯走了。
三、重歸于好,攜手發展
60年代末,中國外交的困境顯而易見,由于內外部局勢的共同影響,某些工作甚至還開起了倒車。
這個時候,改善外交狀態,成了我國迫在眉睫之事。
我們的訴求,也和其他國家的訴求不謀而合。
其實早在1968年,因為美國和朝鮮又出現了問題,中國官方媒體相當迅速地反應,全力支持朝鮮。
中國政府義正詞嚴地說:
“堅決支持朝鮮政府和朝鮮人民反擊美帝國主義挑釁的立場,如果美帝國主義進行新的軍事冒險,必將遭到更加嚴厲的懲罰。”
我國的舉動無異于拋出了橄欖枝,端出了一盆溫水,為中朝關系的解凍提供了先決條件。
第一步總是最難邁出去的,中國邁出了第一步之后,一切事情就都變得順理成章、自然而然起來。
1969年9月,珍寶島事件之后,朝鮮也給出了他們的態度。
朝鮮二號人物崔庸健在參加了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葬禮以后,來到了北京,還向中國領導人作出保證,朝鮮絕對不會支持蘇聯提出的有可能侵害他國權益的方案與體系。
對于朝鮮釋放的信號,我國領導人馬上心領神會。
在10月1日的新中國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活動舉行之前,我國向朝鮮發出了正式的邀請,給了他們極高的待遇。
有來有往,兩國關系才能走上正道有了中國的邀請,朝鮮自然也馬上回應,在紀念活動中帶著笑容露面。
毛主席對前來參加活動的崔庸健說:
“我們兩個國家的關系,總是不同的,所以才更應該搞好關系。”
崔庸健沒有任何異議,兩國高層很快達成一致。
在這之后,周總理又訪問朝鮮,進一步推動了兩國關系的正常化。
有了抗美援朝的這份特殊情誼,中朝兩國就有了牢固的情感紐帶。
包括毛主席兒子毛岸英烈士在內的很多志愿軍烈士,都曾經或正長眠在朝鮮。受到志愿軍無私幫助的朝鮮人民,也都發自內心地把志愿軍當成他們的親人。
情感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它每時每刻都存在著,提醒著人們歷史,也帶著人們走向未來。
中朝兩國保持同心同德的狀態,攜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新時代,這是兩個國家的共識,也是兩國人民共同的期待。
今時今日,和平和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但局部的動蕩甚至是暴力沖突依然存在。
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友好的國家更應該手挽手,共同應對嚴苛和殘酷的挑戰。
中國不變,朝鮮不變,中朝兩國之間的關系就不會變。
四、結語
政治世界里,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兩個國家能夠成為朋友,這一前提是,兩國擁有共同的利益訴求。
現實是很殘酷的,但殘酷就是現實。認清現實,有時也不失為一種優勢。
參考資料:
1、《中蘇戰爭紀實錄》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主義”與“安全”之爭:六十年代朝鮮與中、蘇關系的演變》 《外交評論》2009.0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