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guān)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24年春天,黃埔軍校開始招收第一期學生,招生信息發(fā)布出去后,長洲島上就涌來了一大批輕裝簡行的年輕人。
黃埔軍校
他們都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有志青年,有的是軍人,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學者,就連大學生也混雜其中,臉上滿是憧憬和向往。
十六歲的劉詠堯也在求學的隊伍里,他本是湖南醴陵的一個富家子,因一腔報國熱情穿上戎裝,從此開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劉詠堯是個傳奇人物,他是黃埔一期年齡最小的學員,十七歲就上戰(zhàn)場,三十多歲就官至中將。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才女”,孫女是家喻戶曉的明星,他本人更是功勛卓著,功德加身,一直活到1998年才離世。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軍人到底有哪些榮光和遺憾?他的明星孫女又是誰呢?
劉詠堯
富家子棄筆從戎
1907年7月10日,湖南醴陵姚家壩的一戶人家里傳來了一陣響亮的啼哭聲,劉詠堯在家人的期盼下呱呱墜地。
劉家雖是一個農(nóng)戶家庭,但條件還不錯,劉詠堯從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腦瓜子靈活,且聰明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從族辦私塾到高等小學,再到湖南省立中學,他的求學之路一帆風順。
中學畢業(yè)后,劉詠堯考入了北京朝陽大學,這所學校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在當時頗具盛名,有“南東吳,北朝陽”之說。
民國時期,朝陽大學為國家輸送了大量優(yōu)秀專業(yè)的司法人才,他們在法律教育、立法工作和司法改革等領(lǐng)域發(fā)光發(fā)熱,為推進法治建設(shè)做出了巨大貢獻。
朝陽大學北京校舍大門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劉詠堯也會成為其中一員,但他剛進入學校半年,就發(fā)現(xiàn)志不在此。
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新舊時代交替的歷史洪流中,社會動蕩,經(jīng)濟凋敝,外無民族獨立,內(nèi)無民主制度,老百姓們遭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雙重迫害,幾乎陷入了絕境。
劉詠堯雖然年紀輕輕,卻也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
而且,他十分擁護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思想,心中也有推翻舊社會,平定天下的遠大抱負。
沒有思考糾結(jié)太久,劉詠堯背上行囊一路南下,加入了孫中山設(shè)立的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同年冬天,他成為了陸軍講武學校的一員。
巧合的是,講武學校的校長程潛也來自醴陵,是劉詠堯的老鄉(xiāng)。
程潛
程潛對這個剛滿十六歲的“奶娃娃”頗為照顧,黃埔軍校招生時,他將講武學校的一百多名學生都送了進去,這些人中,劉詠堯、陳明仁、桂永清等人屬于被保送的那一批。
說到劉詠堯進黃埔軍校,還有個小插曲。
當年,黃埔軍校的《招生簡章》中規(guī)定,學員年齡必須是18歲以上,25歲以下,但劉詠堯還未滿17歲,不得已之下,他就將年齡報大了兩歲,這才得以入伍。
此后,“黃埔一期年齡最小的學員”這個標簽,伴隨了劉詠堯大半生。
因局勢緊張,劉詠堯在黃埔軍校只待了半年,便加入東征軍的隊伍奔赴戰(zhàn)場。
事實證明,戰(zhàn)場是最好的訓(xùn)練場,在槍林彈雨中,還不滿十八歲的劉詠堯迅速成長,他就像一只冷靜大膽的小豹子,面對槍口和刺刀時毫不畏懼。
第一次東征時,東征軍以三面夾擊的作戰(zhàn)方式重創(chuàng)陳炯明部兩萬精銳部隊,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跡。
但這次作戰(zhàn)中,黃埔軍校損失慘重,劉詠堯的左肩也不幸中彈,休養(yǎng)了好幾個月。
此時,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個小少年在領(lǐng)略到戰(zhàn)場的殘酷后肯定就退縮了,但劉詠堯卻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半年后的第二次東征,他還在隊伍里。
并且,這次的劉詠堯還成為了敢死隊隊長,他一邊敏捷地躲過敵人密集的機槍掃射,一邊將云梯架在城墻下,強行攀爬城墻,登上城頭。
這大膽的不怕死行為,讓劉詠堯被飛過來的流彈擊中,他頭部中彈,直直撲向地面,在閻王殿轉(zhuǎn)了一圈才悠悠轉(zhuǎn)醒。
這次受傷,帶給劉詠堯一個永生難忘的“紀念品”:嵌在顱骨里的一枚子彈。
劉詠堯在戰(zhàn)場上的勇敢表現(xiàn),讓很多青年軍官都自愧弗如,紛紛感嘆道,他就是為戰(zhàn)場而生的。
然而,為戰(zhàn)場而生的劉詠堯沒有在前線待太久,1925年12月,已經(jīng)被提拔為營長的他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離開戰(zhàn)場,去蘇聯(lián)求學。
劉詠堯的選擇出人意料,十八歲的營長并不多見,而且他還有軍功在身,成為高級軍官并不難,他為什么突然要去蘇聯(lián)呢?
其實,此時的劉詠堯,已經(jīng)不再是當初那個腦子一熱就跑去參軍的小伙子了。
他深知,平定天下光靠武力是不行的,還要具備一顆有思想的大腦,所以,他遠渡重洋,來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學,一待就是兩年。
莫斯科中山大學
劉詠堯所在的班級是被稱作“理論家班”的第七班,班長是鄧小平,左權(quán)、康澤、屈武、蕭贊育等人是他的同學,可以說,這個班里,匯聚了國共兩黨的重要成員。
在中山大學學習期間,劉詠堯接觸到了很多先進的理念,理論知識得到了擴展,思想也經(jīng)過了淬煉,并且,他還在這里邂逅了第一任妻子——韋碧輝。
韋碧輝是中山大學著名的才女,兩人也算是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可惜,這段婚姻并未走到最后。
劉詠堯回國后,已經(jīng)是德才兼?zhèn)涞南∮腥瞬帕?,他先是被提拔為團長,后又兼任黃埔軍校的教導(dǎo)員。
劉詠堯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理論知識非常扎實。
劉詠堯
并且,他懂得靈活變通,與實際訓(xùn)練相結(jié)合,教學模式一點也不古板,學生們都很喜歡他,無論是政治訓(xùn)練還是軍事訓(xùn)練,他都游刃有余,表現(xiàn)十分亮眼。
這次的任職經(jīng)歷,基本奠定了劉詠堯之后的職業(yè)生涯,因出色的政治工作能力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輾轉(zhuǎn)在國民政府的各個機關(guān)里做宣傳教育工作,再也沒有機會上戰(zhàn)場。
自己不能上戰(zhàn)場殺敵,就讓手下的學生和士兵去。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劉詠堯先后擔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訓(xùn)處處長、南京新生學校中正大學校長、廬山軍官訓(xùn)練團講師等職務(wù),盡心盡力地為國民黨軍隊培養(yǎng)軍官和戰(zhàn)士。
為前線輸送優(yōu)質(zhì)戰(zhàn)力的同時,劉詠堯還心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大業(yè)。
在湖南省政府工作期間,他多次和周恩來見面,這兩位憂心國家前途命運的人時常促膝長談,討論國共合作和對日作戰(zhàn)事宜。
在劉詠堯心里,國共兩黨并非不死不休的敵人,他們都是中國人,中國人就應(yīng)該在外敵面前擰成一股繩。
然而,劉詠堯還是太天真了,在他做出選擇,加入國民黨陣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不能在風譎云詭的政治漩渦中獨善其身。
1949年,國民黨日薄西山,蔣介石決定撤回臺灣,另謀時機東山再起,時任國民政府國防部次長、代理部長的劉詠堯承擔起了國民政府往臺灣的撤退輸運事務(wù)。
他沒有想到,這次的大潰敗,會讓他承受長達22年的骨肉分離之苦……
撤走臺灣:平靜而遺憾的晚年
劉詠堯的一生有兩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前文提到的韋碧輝,兩人婚后生了兩個兒子,大哥叫劉緯文,弟弟叫劉緯武。
劉詠堯一家
后來,劉詠堯和韋碧輝和平離婚,娶了南京中正學校第一屆學生鐘光儀為妻。
按說,劉詠堯隨著國民黨軍隊撤退時,他的家人都應(yīng)該和他一起去,但劉瑋武不滿國民黨已久,說什么也不肯去臺灣,父子倆發(fā)生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爭吵。
無法說服兒子,劉詠堯也就不再勸說,他拿出紙筆,給小兒子寫了一長串名單,周恩來、鄧小平、楊尚昆、陳賡、徐向前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拿著名單,劉詠堯一一給劉瑋武介紹:
“民國26年,我在湖南省政府工作,時常和周恩來見面,他會記得我的,共產(chǎn)黨上層的張聞天、伍修權(quán)、鄧小平、烏蘭夫、王稼祥、楊尚昆等人,是我留蘇的同學;還有徐向前、陳賡,是我黃埔軍校的同學,日后你有需要,可以找他們……”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劉詠堯的人緣有多好,他雖然在國民黨陣營,卻心系天下,明辨是非,很多中共高層領(lǐng)導(dǎo)都和他有交情。
可惜,這樣一個人才,卻因為上了賊船,飽嘗父子反目、骨肉對峙之苦,劉瑋武鐵了心不去臺灣,無奈之下,劉詠堯只能拋下小兒子跟著部隊撤退。
在臺灣的日子并不好過,劉詠堯會打仗,會教書育人,會訓(xùn)練軍官,就是不會玩弄權(quán)術(shù),揣摩上級的心思,他只會秉公辦事。
震驚臺灣的吳石一案中,劉詠堯參加了審判,按照當時的法條,他將吳石的死刑改成了無期徒刑。
蔣介石得知后勃然大怒,認為劉詠堯是在和他唱反調(diào),對他的猜疑越來越重,最后罷免了他的職位。
沒了官職實權(quán),一家老小的性命卻保住了,劉詠堯十分滿足。
他掛著一個顧問的虛銜,又開始做起教育相關(guān)的工作,還辦了兩家雜志,儼然是一副退休老頭的做派了。
退休生活,必然少不了含飴弄孫的樂趣,因劉瑋武不肯來臺灣,經(jīng)常待在劉詠堯身邊的只有劉瑋文。
劉瑋文和父親一樣,感情生活不太順遂,兩段婚姻都以離婚收尾。
夫妻分道揚鑣,最慘的是孩子,劉緯文第一段婚姻結(jié)束時,他的小女兒才兩歲,因父母離異,她被寄養(yǎng)在遠房親戚家里,經(jīng)常受到打罵。
劉詠堯心疼孫女,就把她接到身邊親自照顧,而這個小女孩,就是日后紅遍海峽兩岸的明星劉若英。
劉若英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因劉詠堯曾官至中將,所以她從小便被爺爺?shù)母惫俜鉃椤皩④姷膶④姟薄?/p>
劉若英
在這個“小將軍”的眼里,劉詠堯是一個憂國憂民,與世無爭,同時耿直得有點可愛的退休老頭。
當時,他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桂花樹,劉詠堯每天早上起來,都會接了一杯水去樹下漱口,漱完口后就對著樹絮絮叨叨的,不知道說些什么,劉若英認為,這是爺爺在跟樹聊天。
劉詠堯還保留了當軍人時的習慣,他在墻上貼了一張嚴謹?shù)摹白飨r間表”,幾點鐘起床,幾點鐘吃飯,幾點鐘關(guān)大門都規(guī)定好了。
劉若英曾經(jīng)問爺爺最喜歡什么歌,未曾想,劉詠堯一點“藝術(shù)細胞”都沒有,他唯一知道的通俗歌曲就是《綠島小夜曲》,唯一會唱的歌就是《黃埔軍校軍歌》。
一些新人結(jié)婚,請他去致辭時,他口若懸河地說了一通,最后都會扯到國家前途、民族大義上去。
劉若英離開臺灣去大陸拍戲時,他也是語重心長地囑咐:
“這一趟你去大陸,是身負重任,兩岸的和平就全靠你了!”
此時的劉詠堯,雖然沒有軍職在身,卻依然憂國憂民,掛念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
1971年,劉緯武在母親的勸說下趕到臺灣,見到了久未謀面的父親。
當年,劉詠堯離開大陸后,劉瑋武就加入了解放軍,時隔22年,這對父子久別重逢,卻依然不對盤,一見面就吵,火藥味十足。
“湖南騾子,吃辣椒厲害,脾氣大?!眲|武形容父親。
正如劉瑋武所說,到了臺灣的劉詠堯,依然保持著吃辣椒的習慣,但那個火辣辣的故鄉(xiāng),他卻是永遠回不去了。
劉詠堯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在病痛的折磨中度過的,他的顱骨里,那顆尚未取出的子彈經(jīng)常跳出來作祟,攪得他頭痛欲裂,日夜難安,病魔的侵襲,也讓他的記憶越來越模糊。
他不再大聲說話,也不再來回走動,連飯都吃不了一口,每天,他都坐在椅子上,雙眼無神地望著遠方,嘴里不停地念著大陸老家的人和事。
一開始,劉若英去逗他開心時,他還會給出一些反應(yīng)。
但到了最后他誰也不記得了,只會用顫抖得不成曲調(diào)的聲音唱著《黃埔軍校校歌》,或者斷斷續(xù)續(xù)地背誦孫中山先生的遺囑: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40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
1998年8月22日,劉詠堯躺在病床上,已經(jīng)到了彌留之際,劉若英依偎在他身邊,一邊忍住哭聲,一邊輕柔地唱著《綠島小夜曲》。
劉詠堯大概是聽到了孫女的歌聲,他虛弱地點了點頭,之后便再無反應(yīng)。
當天上午十一點左右,劉詠堯停止了呼吸,他病逝后,院子里的桂花樹也突然枯死,像是隨他而去了。
2002年,劉若英的詩文集《一個人的KTV》出版面世,里面有一篇散文,名為《今年桂花不飄香》。
這篇散文詳細記錄了劉若英和爺爺?shù)南嗵帟r光,此后的采訪里,她也多次提起爺爺?shù)氖虑椋瑒⒃亪虻墓适逻@才漸漸傳播開來。
劉詠堯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他十六歲進入軍校,立下累累戰(zhàn)功,后又退出戰(zhàn)場,推動國民政府政治教育工作的發(fā)展。
到了臺灣后,他被蔣介石革職,報國無門,壯志未酬,還要忍受背井離鄉(xiāng)之苦,內(nèi)心的苦悶可想而知。
更令人意難平的是,他一直盼望著祖國統(tǒng)一,但直到去世,他都沒等來這一天,這大概是他最大的遺憾吧。
參考資料:
1. 湖南日報新媒體-劉若英:回憶我的爺爺劉詠堯和奶奶
https://m.voc.com.cn/xhn/news/201609/14450963.html
2. 株洲新聞網(wǎng)-“奶茶”祖父劉詠堯的家國往事
https://zzrb.zznews.gov.cn/content/201805/04/c1430338.html
3.今日頭條: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黃埔一期生劉詠堯:一生低調(diào),孫女卻紅遍海峽兩岸》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76522944259195404/?channel=&source=search_tab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