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巴空戰之中,印度一次性損失了至少五架戰斗機,包括法國“陣風”戰斗機,俄羅斯的蘇-30戰斗機和米格-29戰斗機。很多人會好奇,印度怎么說也是一個大國,為何投入作戰的都是外國戰機,難道造不出自己的戰斗機嗎?
答案是,印度還真造不來像樣的戰斗機。注意我加了一個定語,那就是像樣兩字,印度確實開發了自己的國產戰機,也就是著名的光輝戰斗機。但是這款戰機相當拉胯,印度自己都覺得拿不出手。
然而,印度的光輝戰斗機從1983年開始啟動,2001年才完成首飛,2019年后才開始批量生產。而這么長的時間范圍,中國四代機五代機都已經研發出來并裝備部隊了。
印度對光輝戰斗機曾經寄予厚望,希望通過開發光輝戰斗機來振興本國的軍用飛機行業。然而,造戰斗機的難度遠遠超過了印度的想象,核心系統如發動機、航電、雷達根本摸不到邊,就連小小的彈射座椅都造不出來。
無奈之下,印度不得不在一款戰機身上采購多國的零部件。比如,發動機采用的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雷達系統由以色列埃爾塔系統公司提供,航電系統來自英國的BAE數字飛控,座艙顯示系統來自法國賽峰集團。這樣的萬國造戰機,表面上看戰斗力還不錯,實際上存在致命弱點,那就是不同系統會存在兼容問題。對于戰機的后勤部門來說,做維修保養簡直是地獄級難度。
為什么印度的軍事航空業那么拉胯呢?
第一是因為印度整體上工業基礎薄弱。比如,制造戰斗機需要高性能的航空材料,如先進的鋁合金、鈦合金和復合材料等。印度在這些材料的研發和生產上能力不足,依賴進口。
戰斗機包含大量高精度的基礎零部件,如緊固件、液壓元件、軸承等。這些零部件印度基本造不出來,只能依賴進口。
連這些基本的零部件都造不出來,更不用說技術含量高得多的航空發動機了。
第二,印度航空業技術水平較低,離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極大。比如,先進的航電系統是現代戰斗機的關鍵。印度在雷達、火控系統、電子戰設備等航電技術方面落后,“光輝”戰斗機的雷達最初計劃用瑞典產品,后因自研未成功改為以色列雷達,導致系統整合難度大,且在技術升級和維護上依賴他國。
并且,印度習慣性依賴外國產品,自研遇到問題就買買買,導致國內的自主研發更加搞不起來。
第三,印度科研環境差,研發體系不完善。印度的國防研發組織存在官僚主義、管理不善、部門協調不暢等問題。各部門各自為政,缺乏高效的協同機制,經常導致研發項目進度拖延、成本超支。
戰斗機研發和生產需要巨額資金支持。印度雖在國防上有一定投入,但要兼顧多個軍事領域發展,分攤到戰斗機項目上的資金有限,導致項目因資金短缺進展緩慢,如“光輝”戰斗機研發過程中多次因資金問題推遲關鍵試驗和改進計劃。
總之,如果印度不能痛下決心改革自己的國防科研體制,投入大量的長期資金和人力去研發軍事航空業,那么印度的國產戰機注定沒戲,光輝戰斗機這顆獨苗,也只能在風雨中飄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