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沉默太久,拜登終于忍不住了。5月7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刊出對美國前總統拜登的專訪。這是他卸任后的第一次公開受訪,而這一次,他不再保持前任總統的沉默傳統,而是選擇直面鏡頭、開火到底,幾乎用一整場采訪來炮轟繼任者特朗普,這位已將美國推入全球信任危機與國內政治瘋狂邊緣的“反總統”。
從批特朗普對澤連斯基的粗暴羞辱,到對其“向普京叩頭”的指控;從對北約未來的深切擔憂,到諷刺特朗普“重返帝國殖民夢”的病態幻想,拜登一句句火力全開,幾乎就是在喊話全世界:這個白宮瘋了,美國的盟友準備好分手吧。
在BBC的專訪中,拜登不再偽裝。他憤怒地提到特朗普在白宮會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時爆發的激烈爭吵,諷刺特朗普像在玩《文明帝國》游戲,“也許要收回巴拿馬、也許要獲得格陵蘭島、也許加拿大要并成美國第51州”。這是外交嗎?這是總統行為嗎?拜登近乎咆哮地回應:這不是美國,我們不搞掠奪,我們追求的是自由與民主。
但特朗普給世界展現的是另一種“美國”:不可預測、無視盟友、極端民族主義、毫無底線地媚俄恐中。尤其在俄烏問題上,特朗普直接告訴烏克蘭“必須考慮割地求和”,讓拜登怒斥其是在搞“現代版綏靖主義”。此番警告不僅是對烏克蘭的背棄,更是給整個歐洲傳遞了一個危險信號:特朗普治下的美國不會再為北約流一滴汗,不會再在東歐前線部署一名士兵。
而北約,正陷入一場無聲的“喪鐘”。前北約高官近日表示,歐洲勝利日不再是歡慶,而像是一場“葬禮”。拜登痛心地承認,跨大西洋聯盟正面臨全面坍塌。他警告,如果這一聯盟崩解,“世界現代歷史將徹底改變”。而更致命的是,歐洲已經在懷疑“美國還能指望嗎?”
拜登指出,如今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領導人正在懷疑華盛頓的穩定性和可信度。他們不再自動追隨,而是開始在思考一件事:“美國還會支持我們嗎?”這是對特朗普口中“美國優先”政策最有力的反諷,當你天天喊著“優先”,終有一天會發現,別人不再把你放在第一順位。
然而,對于特朗普而言,這場外交塌方、國際秩序重構,根本不是問題。他關心的是選票,是口號,是控制媒體話語權和黨內絕對權力。拜登在采訪中承認,特朗普對外看起來更像“一個君主”,而不像一位受憲政約束的總統。言外之意就是:特朗普不信制度、不信盟友、不信合作,他只信自己。他要把白宮變成王宮,把憲法變成橡皮泥,把美國變成孤島。
與此同時,拜登也自辯。他說,他不想讓烏克蘭問題升級為第三次世界大戰,這才在援助方面有所克制。但事實是,這種“適度理性”已經被特朗普的極端政策徹底淹沒。在一個不斷右轉、躁動不安的華盛頓,冷靜已經不再是加分項,張狂才是通行證。
BBC還透露了一個細節:特朗普在執政前100天內提到“拜登”580次。這不僅是對拜登“余熱”的印證,更是特朗普政治恐懼癥的側寫,他無法離開拜登這個“舊時代符號”,因為只有不斷詆毀,才能制造對立,才能讓支持者保持仇恨。
如今的拜登雖然退居幕后,但顯然未能“功成身退”。他在采訪中承認“不后悔退選”,卻語氣遲疑,似乎仍在掙扎。他痛批特朗普削減社會保障、富人減稅、挑起對立,而白宮方面則冷嘲熱諷地回懟:“我以為他的睡覺時間更早。”如此回應,不禁令人悲哀:美國政治已經墮落到連一句理性批評都只能靠人身攻擊回應的地步。
如果說拜登這場訪談是在為美國民主拉響警報,那特朗普的回應則是在按下自毀按鈕。共和黨是否真正“覺醒”,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拜登已經預見到,特朗普的回歸不只是一場選舉風暴,而是整個美國外交與內政格局的徹底翻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