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普京已經當了俄羅斯領導人二十余年,在世界政壇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他也是一位十分傳奇的領導人。初識他的人一定會被他所折服,因為你不會想到一個國家領導人居然會“點歪技能點”,他不僅是一個拳腳了得的柔道高手,在所有國家的領導人中,他也是唯一一個會開戰斗機的總統。
人們很難想象這些技能會出現在一個日理萬機的國家領導人身上,正如大家很難想象普京還曾是一名絕密特工。出生于蘇聯時代的普京,并沒有什么顯赫的身世,他僅僅只是列寧格勒一個普通工人家的孩子,從小是在家屬大院中長大的。
一個生長在大院中的孩子,其童年經歷往往更為復雜,因為他從小就要面對一個紛亂的集體環境,尤其是在蘇聯。在童年經歷中,個子瘦小的普京往往都是大孩子欺負的對象,這也許就是普京沉默寡言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但盡管如此,普京卻也養成了十分獨立自強的一面,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受氣包,面對強權,他敢于還擊,哪怕為此頭破血流。
普京在自傳中回憶當年打架的經歷:“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是個瘦猴。不過,我很快便明白,他年齡比我大,力氣也比我大得多。但我明白,在任何情況下,不管我對與否,能進行還擊,就都應當是強者。我應該時刻做好準備,一旦遭人欺負,瞬間就應當進行回擊,瞬間!此外,我明確意識到,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卷入什么沖突。但一旦有什么情況發生,就應考慮無路可退,因此必須斗爭到底。”
不僅是保護自己免受別人的欺負,普京還總會在其他小朋友被為難時挺身而出。為此,普京沒少和其他同學打架,再加上他愛遲到、多動的習慣,使得他遲遲沒有被選為少先隊員。
不過,普京的學習成績并不差,雖說拿不到優秀,但也總能及格,偶爾還會是良好,他的老師也評價他說:“普京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也許正是童年時代的這段經歷對普京影響過大,以至于普京會在大學畢業后選擇成為一名特工。其實普京并非是在大學的時候才突發奇想想要成為一名特工。
在他上中學時,他就已經有了這種想法,那時的普京接觸到了一本書和同名改編的電影——《劍與盾》,他被書(電影)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最讓我驚訝的是,一個人能辦到一支軍隊辦不到的事情,一個特工可以決定上千人的命運。”
克格勃是蘇聯時代著名的情報機構,與美國中情局、英國軍情六處以及以色列摩薩德并稱世界四大情報機構。在鼎盛時期,克格勃擁有超過五十萬名成員,其中包括三十萬邊防軍。
另外,克格勃在蘇聯還有超過一百五十萬線人,在國外也有二十五萬線人,可謂規模龐大。
普京毫不掩飾自己對加入克格勃的興趣:“我對克格勃向往已久,我就是喜歡情報工作,因為我有遠大理想,我可以利用我的專長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在上大學時,普京是就讀于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的,而這個專業和特工是不沾邊的,但好運總是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克格勃的一次對外招聘讓普京重拾了少年時的夢想。
為此,普京在畢業前夕找到了自己的老師索布恰克,表明了自己想要加入克格勃的想法。索布恰克對此十分震驚,因為成為一名特工聽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這個職業在當時被人們諱莫如深。
普京告訴自己的老師:“這才是真正的男人應該做的事情。”索布恰克盡管對此不是十分認可,但他十分開明,最終也是尊重了普京的選擇。
2009年11月8日,一部名叫《墻》的紀錄片在俄羅斯“獨立電視臺”播出,里面普京總統用30分鐘講述了自己特工的生涯,在接受這個紀錄片的導演采訪時,普京動情的說:“懷舊是人之常情,那不是一段糟糕的日子。”
普京確實是做特工的材料,他的參加了克格勃的招聘,并且十分順利,他所展現出來的沉著干練以及謹慎踏實的氣質得到了面試官的認可,并如愿被吸納到了克格勃的預備隊中。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普京接受了來自克格勃的培訓,他們教他射擊、索降、潛伏、偽裝、暗殺,還有無線電技術、駕駛技術、爆破技術,甚至還有外國語言及文學、社會學等科目,可謂無所不包。
自從1980年加入克格勃后,普京很快就適應了這份工作,他在結束培訓后被分配到情報部門工作。在情報系統里,普京依舊出色地完成著任務,獲得了同事和領導的一致好評。
正是因為卓越的表現,普京在1983年被指派前往位于莫斯科的安德羅波夫紅旗學院繼續學習。在莫斯科的紅旗學院,普京被安排學習德語、德國文學、德國的國家歷史和社會風俗。
普京已經覺察到自己將來很有可能會被安排前往德國工作,而事實也沒有出乎他的意料,他在1985年被指派前往東德南部的工業重鎮德累斯頓工作。
在二戰結束后,德國被盟軍分區占領,包括德國首都柏林,而蘇聯獲得了東柏林以及德國東部地區。
此后,德國一分為二,一墻之隔的東西柏林所展現的差異更是讓人覺得奇幻。
而作為兩大陣營對峙的前沿堡壘,德國不可避免的成為間諜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
此次普京被派到德累斯頓,主要任務并非刺探西方情報,更多的是監視東德地區的社會活動。不過,普京在德累斯頓工作期間就情報工作也做了很多事情。
當時,普京是以“蘇德友誼之家”主任的公開身份入駐德累斯頓的,他的辦公室位于一座建于二十世紀初的二層別墅,圍墻很高,還有武裝警衛保護,而在這幢別墅的五十米外就是東德特工總部。
普京作為小組領導,手下管理著八個特工,他們負責招募間諜、收集信息然后進行加工整理,最后將信息發往總部。
據普京自己說,他當時的工作重點是掌握誰在做什么?怎樣做的?注意一些國家的外交部都在說什么,用怎樣的話語表達自己的外交政策,還有就是那些談判對手的立場。
蘇聯的情報機構主要針對地就是北約,但是彼時克格勃并沒有能力直接將間諜滲透進入駐扎在西德的北約軍事基地,所以普京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發展線人。
因為國家分裂,德國境內的很多居民不得不面對一家人分散在兩地的處境,他們如果想要探親,就只能向當局提交申請書,然后帶著探親許可證跨越邊境去國家的另一邊。
這種探親活動就被看做刺探情報的重要機會,東德的情報機構會將所有的申請書都匯總給普京,普京則需要在這些申請書中找出那些居住地距離西德北約軍事基地最近的人,等他們進入東德地區,再尋找機會將他們發展成為克格勃的線人。
這一方法很有效,但存在較大的風險,所以克格勃當時最鐘意在德累斯頓大學中尋找目標人選,那些與上流社會或者政治人物有關聯的外國學生是最合適的目標。
在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中,很多人在了解了蘇聯的社會制度后,都會對蘇聯產生巨大的好感,以至于萌生出為蘇聯做事的想法。
這種現象在當時十分普遍,不僅是在東德讀書的青年學生,哪怕是北約國家內部都有很多人愿意投誠蘇聯,著名的“劍橋五杰”就是其中的代表。
正因如此,普京的工作開展的十分順利,他發展了不少的線人。
據普京的同事,尤索爾澤夫稱為了安全獲取情報,普京與線人之間建立了嚴格的接頭程序。
他們在易北河畔的一條小路上有一個接頭點,線人會在每天傍晚去河邊跑步,然后用一個壓扁的啤酒罐或者香煙盒作為接頭暗號,或者將情報塞到水泥塊中,普京會在約定的時間去河邊拿取情報。
當然,普京也是人,是人就有犯錯的時候,比如說普京愛遲到的毛病,這也讓他的接頭人十分惱火。
對于特工來說,這是十分危險的行為,對方嚴厲的警告他:“如果你再遲到,我將不再與你合作。”
這也并非普京在工作上第一次出差錯,普京之前合作過的特工曾說,普京在聯絡線人的時候,交給了對方一個無線電裝置,但事實上他自己也不會操作這種裝置。
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間諜工作遠不是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那樣全能。
曾經就有一個英國人想要投誠蘇聯,但因為接頭方式設計地太過花里胡哨,導致蘇聯的情報官員將其當做惡作劇處理,蘇聯為此錯失了一份重要機密文件。
可見,錯誤總是存在的,只是特工們需要盡量避免錯誤的發生,因為這很可能會十分致命。
盡管犯過小錯誤,但普京仍然不失為一個優秀的特工,他在當時執行過很多關鍵的任務,其中就包括“光束行動”。所謂光束行動,就是蘇聯為了監視他們的東德盟友而進行的一次竊聽任務。
當時正值八十年代中期,東德領導人昂納克與蘇聯的關系變得疏遠起來,他甚至邀請了二戰期間一些參加過轟炸德累斯頓的美英飛行員去參加山普歌劇院的開館儀式。
至于普京的任務,就是在山普歌劇院中安裝竊聽器。行動進行的很順利,昂納克在歌劇院的一言一行都被克里姆林宮收入耳中,而他們自己卻渾然不覺,克里姆林宮寄希望于此次行動來篩選他們的合作人,去掉那些不配合的盟友。
普京在特工生涯中做過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莫過于“盜竊”西方的科學機密。當時,盡管國家分裂,但西德方面與東德的聯系從未中斷,尤其是在學術界,這種聯系緊密而重要。
不少西德科學家都會給位于東德的同行寄一些自己的論文,只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論文最后都落在了克格勃的手中,并被復制移交克格勃總部。
這些論文在送到莫斯科后,會被再次送到蘇聯的科學家手中進行分析,其中獲得的有用資料都會受到重視,甚至有些蘇聯科學家干脆直接在自己的論文中引用“現成”的數據。
普京在這些活動中為蘇聯獲取的最關鍵的情報,一則是關于計算機技術,二則是關于戰斗機技術,這些都是他卓越的工作成就。
除此之外,普京還做過很多事情,比如監視東德地區的工廠。
德累斯頓是德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其中很多工廠地位都很重要,不少工廠還采取的是西方的生產模式,這就讓蘇聯對他們的動態十分關注。
為了監視這些工廠的活動,普京發展了大量的線人,遍布那些工廠的各個層級,使得克格勃對其情況了如指掌,但對方自始至終毫無察覺。
羅博倫特曾是華約組織最大的大型計算機制造商和芯片研究中心的一位領導,他也被普京成功吸入麾下。
而普京正是以羅博倫特的名義招聘,然后把西門子和IBM等大型電子公司的人才策反成效力克格勃的特工,而普京下達的命令就是竊取西方國家的高科技以及北約的軍事機密。
可以說,就間諜這項工作,普京完成地十分出色,對此俄羅斯媒體曾報道稱:“據說,他在德國執行克格勃任務的時候從未失手過,至于說成就……好像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國成功的獲得了歐洲戰機的絕密技術資料。”
普京長期在德累斯頓工作,也幾乎將這里當做自己的第二個家鄉,他將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接到了德累斯頓生活,他的第二個女兒卡特琳娜還是在當地出生的。
因為孩子都是在德國長大的,她們更多的時候說的也是德語,幾乎就要成為一個德國人了。
普京非常享受在德累斯頓的生活,工作之余,他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和妻兒周末去郊外游玩,開著他和妻子攢錢買的一輛蘇聯產伏爾加的小轎車去兜風,生活十分悠哉。只不過,這樣的生活很快就要迎來結束。
時間來到1989年,當時的蘇聯內外形勢發生突變,而西方的和平攻勢使得整個華約人心離散,不少東歐國家都在謀求脫離蘇聯,德國人渴望統一的心聲最是高漲,人們都充滿怨懟地注視著駐扎在東德境內的蘇聯人。
終于,在柏林墻倒塌后,德國人的民族情緒被徹底點燃。據坊間傳聞,就在當年十二月的一個傍晚,一支由東德人民組成的隊伍突然靠近普京所在的東德國家安全機關駐地,他們憤怒地呼喊著,并展開對蘇聯人的圍攻。
在搗毀外圍機關單位后,游行民眾沖到了普京所在的機關大門外,幾乎就要破門而入。
當時,所有蘇聯工作人員都十分恐慌,單位的領導甚至已經準備銷毀文件,所有人都忙手忙腳地準備避難。
就在這時,一個瘦削的身影出現在了窗前,他舉著手槍,對游行的民眾大喊:“這里是蘇聯的領土,任何人膽敢越境,我都將開槍射擊。”
這個舉著槍站在窗前,如同一尊羅剎般的男人就是普京,他迅速震懾住了那些游行的民眾,使得事態得到有效控制。
不久之后,蘇聯的安全部隊趕了過來,將人群驅散,這才讓整個機關大院轉危為安。事后,所有人都對普京沉著且果斷的做法表示了贊賞。
但是普京在《墻》中更正說,自己從來沒有對群眾喊過話,“其中一個晚上,群眾確實靠近了我們所在的大樓,但并沒有發生沖突。”
從此次事件后,普京也已經察覺到,自己就要告別德累斯頓了。
對此,普京的心情一定很復雜,本著愛國精神,他或許要表示遺憾,但出于同理心,他的心里或許是慰藉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普京后來曾就柏林墻的倒塌說過這樣的話:“我一次見到柏林墻時,它給我留下來深刻地印象,那是一種不正常不現實的印象。人類歷史上有過很多種阻擋工事和分界線,最有名的是中國的萬里長城。長城為什么能屹立千百年,因為她保護了人民,而柏林墻使得人民分離。”
任何一個民族的人民都渴望安定與團結,俄羅斯在歷史上也遭受過因入侵帶來的骨肉分別之苦。
盡管蘇聯占領東德的初衷并非是入侵,但分區占領的政策卻造成了德國人民持續近半個世紀的事實上的分離,普京對柏林墻的感慨,恰恰體現了他博大的胸懷。
隨著兩德的統一,普京在東德的間諜工作也迎來了結束,他銷毀了所有的機密文件,使得他多年經營的間諜網絡不復存在,然后他回到了列寧格勒。
回國后,身為克格勃的他感到了迷茫,他已經無法從這份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了:“那時候,多數人都處于迷茫之中,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我那時想當一名出租車司機,就用我那輛在東德當情報官員時買下的俄產伏爾加轎車。”
因此,普京向上級提出了辭職申請,但沒有獲得批準。直到“八一九事件”發生后,普京的第二次辭職申請才獲得通過。
在辭職之后,普京感到如釋重負,多年來的特工生活曾讓他感到無比壓抑,他必須長期頂著一個假身份、假頭銜做一份假工作,還得時刻小心翼翼。
因為身份特殊,他在認識自己妻子柳德米拉的時候,也只能說自己是一個警察。而因為特工工作,他不得不長期奔波在外,也就對家庭少了陪伴,使他的妻子不得不孤身面對懷孕的寂寥以及分娩的痛苦。
但如今,他終于可以以真面目示人,所以,在成為普通人后的第一時間,普京就找到自己在電視臺工作的朋友沙德漢,將自己工作的經歷和盤托出,使它們不再是秘密:“我想坦白誠懇地講講我過去的工作,使之不再是秘密,并且沒有人能夠再以此來威脅我。”
后來,對普京的訪談被制作成了電視節目,并在列寧格勒電視臺播放。對于自己的過去,普京表示:“我做過許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這是事實,很遺憾。”
當然,普京不可能透露所有的事情,訪談節目內容也是進行過甄別的,甚至后來德國試圖對普京的間諜活動進行調查時,卻愕然發現所有的檔案都不翼而飛了。盡管謎團還有很多,但普京終是卸下了一個包袱,獲得了些許的安寧。
在世界政壇中,我們很難再找到像普京一樣經歷如此傳奇的人物了,他的獨特經歷也構成了他獨特的魅力,讓他被許多人所欣賞。
現如今,普京主政俄羅斯已經二十余年,他曾豪言:“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俄羅斯是否變得強大不得而知,但至少他依然在西方世界的圍追堵截中傲然挺立著,并始終輻射著來自西伯利亞凜冬的逼人寒氣,震懾著一眾宵小。
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有著一個霸氣的總統,他威嚴而堅韌,守護著古老的斯拉夫人的榮譽。
如今,烏克蘭的問題再次引發全球關注,普京的強硬手段一時震爍世人,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一如當年般在為這個國家戰斗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